賈建明:三道防線加強銀行風險管理

“三道防線”是商業銀行全面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架構的重要措施。經過多年的不斷實踐,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開始逐漸理解並接受“三道防線”是風險管控體系的最佳實踐。

“三道防線”的定義及其改善空間

明確“三道防線”的責任主體

各家銀行對“三道防線”的理解不盡相同,根據不同防線定位,明確各道防線的職責以及明確各道防線履職的途徑要與銀行的經營發展戰略、業務流程、產品創新和日常管理相結合。

一是做實以業務經辦部門和業務經辦行為主體的第一道防線。業務經辦部門和經辦行處於業務流程的最前端,直接面對市場和客戶,同時承擔業務發展職責和直接管理風險的第一責任。

二是做實以業務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合規部門為主體的第二道防線。要將第二道防線的風險管理關口前移,要實現前瞻設計、全流程參與、扁平化作業和盡職監督。

三是做實以審計、監察等部門為主體的第三道防線。提升第三道防線的再評估能力,提高再監督的權威性和嚴肅追責,督促第一、二道防線盡職履則。

提升“三道防線”的履職能力

要保證最前端的可靠性。一是要提升能力,強化責任。要通過培訓,提升第一道防線即一線崗位人員的業務經營水平,同時提升其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提高調查的全面性、交易的真實性和操作的合規性,強化全員風險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二是要健全崗位制約。第一道防線應設置風險管理的部門或崗位,發揮第一道防線面對市場和客戶的風險識別、控制和崗位制約作用,並建立雙線報告機制。三是要強化自律檢查。提升第一道防線的風險自評、自控、自查和自糾能力,切實把好第一道關口。

風險管理要做到盡職盡力。一是提升風險管理的統籌力。風險管理部門作為全面風險管理的抓總部門,要統籌全行風險管理工作,強化對全行風險管理的設計、指導和監督,並開展全行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工作;要建立風險管理部門的雙線報告制度和垂直為主的考核機制,提升風險管理的獨立性;要發揮合規部門在風險管理政策落實方面的統籌監督、檢查和內控評價職能,確保內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二是提升穿透式風險管控力。明確信貸管理、授信執行、資產負債等業務管理部門對條線的風險管理職責,發揮其對一線部門的設計、管理、控制、指導和監督作用,並對條線的風險進行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及合規部門也要根據職能參與、融入到業務流程、產品創新和日常管理當中,提升第二道防線穿透式風險管控效果。三是提升風險管理的協同力。四是強化第二道防線的盡職監督檢查。

充分發揮第三道防線的監督作用。

一是內部審計要以促進企業經營目標和組織戰略的實現為出發點。強化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和檢查,對重點風險領域開展檢查,揭示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重大風險,對全行風險狀況進行再評估;對第一、二道防線的管理措施和效果進行再評估、再監督;對風險控制的整體有效性進行再評估;向董事會和行領導提出獨立的建議和報告,並建立常態化整改持續跟蹤機制,強化審計成果利用。二是內部審計與監察等第三道防線的部門要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做到深入揭示、嚴肅追責和有效控制,促進政策制度貫徹執行,改善運營,控制風險,實現企業戰略,增加企業價值。三是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目標定位逐漸從監督為主向監督與服務並重轉變。內部審計在揭示風險的基礎上,提出更多管理和諮詢建議,促進提升管理水平,推動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最終為組織增加價值。

建立“三道防線”的保障機制

“三道防線”是一個相互制約、互為補充的立體式完整系統,不是孤立的,更不能相互替代。“三道防線”融合了全行前、中、後臺的部門和人員,只有各負其責,加強“三道防線”的溝通聯繫,形成合力,實現信息共享、聯動互動、合理覆蓋,才能建成有效的全面風險管控體系,切實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隨著經濟發展和公司治理架構的完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目標定位逐漸從監督為主向監督與服務並重轉變。內部審計在揭示風險的基礎上,提出更多管理和諮詢建議,促進提升管理水平,推動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最終為組織增加價值。

通過風險導向審計,揭示重大問題和風險隱患,發揮內部審計的顯性價值創造能力。近年來,農業銀行內部審計堅持以風險為導向,開展了大量審計工作,如集中審計、風險審計、各類專項審計等,在揭示重大風險事項和重大違規問題、防範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深入揭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案件隱患、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損害農行利益的行為,切實維護農行權益。二是揭示系統性、行業性、區域性風險隱患,揭示重要領域、重要部門、重要崗位、重要流程環節和重要客戶(單一客戶集中度)等方面存在的風險隱患,爭取早發現、早揭示、早防範。三是揭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苗頭性問題,查找問題根源,提出管理建議,及時化解風險。

開展管理審計,促進提升業務管理水平和風險管理水平。

銀行管理審計可以從業務管理有效性、重大管理活動的合理性、履職盡責評價、風險管控整體有效性等維度查找管理薄弱環節,提出完善建議,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在業務審計中開展專題性的管理審計。開展業務審計時,不侷限於發現的問題本身,而是跳出問題看問題,按照“點、線、面”相結合的思路,從管理審計角度去思考、延伸,通過專題研究的方式實施管理審計,揭示普遍性和典型性問題。近年來,在業務審計中,從管理審計角度進行了探索,形成多份專題材料,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對經營管理中的重大專項活動開展管理審計。在銀行各類經營管理活動中,選擇對全行有重大影響的管理活動或者管理行為進行審計或評價,比如績效考核的科學性、經營結果的效益性、資源配置的科學性等。強調發現問題的深度,突出決策行為和管理行為,對經營管理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和促進作用。三是對第一、二道防線管控效果和履職情況進行審計。內部審計作為第三道防線,要開展第一、二道防線履職情況再監督,重點關注第一道防線是否落實直接管理風險的責任,健全崗位制約,強化自律檢查,有效實施業務經營發展中的風險自評、自控、自查和自糾;關注第二道防線是否將風險管理關口前移,實現前瞻設計、全流程參與、扁平化作業和盡職監督,充分發揮全面風險管理的統籌力、穿透式風險管控力和協同力。四是開展內部控制再評價,促進內控制度的持續完善。內部審計是實現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內控評價的組織體系、制度建設、評價過程、評價結果和監督指導等進行審計,評價內控評價工作的有效性,最終驗證和評價內部控制的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銀行內部控制措施的持續完善。五是開展以風險控制整體有效性再評估為主的風險管理審計。內部審計應該根據銀行組織目標和戰略規劃,結合風險審計和專項審計情況、一二道防線管控效果和履職情況、內部控制再評價情況、其他內外部監督檢查情況,開展風險管理審計,對各類內外部風險進行獨立的再評估,從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等方面綜合判斷風險控制的整體有效性,提升整體防控效果。

開展戰略管理審計,促進銀行實現戰略目標。內部審計部門根據董事會的要求開展戰略管理審計,是協助董事會履行職責的有力手段。一是戰略內容的適當性和合理性。對業務條線戰略、專項戰略和機構戰略做出如下判斷:是否配合全行發展戰略,構成完整的戰略體系;是否與農業銀行的行業地位相匹配;是否正確認識經營目標、市場環境、客戶群體、內外部資源等因素。二是戰略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戰略規劃、分解實施、組織保證、風險控制和報告系統,確保戰略制定者可以及時掌握戰略實施的進展和效果;內部審計根據不同戰略類型,對照業務戰略目標,評價戰略實施的效果。通過戰略審計,促進銀行完善戰略內容、優化戰略實施過程,實現戰略預期效果。

加強審計成果的利用,有效提升審計價值。一是督促被審計單位運用成果進行整改,有效化解和防範風險。內部審計最直接的成果是發現問題和揭示風險。被審計單位根據審計指出的問題,通過收回違規資金、完善抵押擔保、減少資產損失、彌補業務流程和系統控制的漏洞等形式,有效控制和降低經營風險,體現了審計成果的利用價值。二是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議,改善銀行經營管理,豐富審計成果利用渠道。內部審計不僅是要發現問題、揭示風險,更要從機制、體制、制度和流程等角度,提出切實有效的管理建議,促進商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改進業務流程,完善風控手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三是建立常態化整改持續跟蹤機制,對整改活動進行再監督。通過開展整改工作的非現場持續監督,及時瞭解並督促落實整改,化解經營風險;開展後續審計,現場驗證風險化解的有效性,防止問題屢查屢犯,確保整改工作落實到位。通過整改持續跟蹤機制,強化了審計成果的運用,提升了風險控制水平,進一步為商業銀行增加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