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邀你先思考:

零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零售競爭中如何更好地生存?

流量是所有問題的核心,那流量在哪兒?

大家好,今天主要與大家分享對新零售的新理解。

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一 、零售的本質

▲▲▲

從本質上講,零售的模式是什麼?

零售是一種平臺生意,我們從世界各種商業模式大類裡,總結出四個產生首富級的“超級生模式意”領域:

第一個,資源型生意

比如洛克菲勒家族,搞石油起家;李嘉誠做地產,都要和政府關係搞好才行。這是資源型的生意。

第二個,金融

保險、銀行,全球各種各樣的證券,GP摩根(美國投資銀行)原來都是做這塊的,金融高度鏈接,鏈接了很多個人交易場景。

第三個,零售

日本首富排行榜,基本上是日本零售排行榜,從百貨到超市到便利店再到優衣庫,整個演化都是零售,因為零售是一個平臺,平臺意味著構建了很多鏈接,特別典型的就是B2C。

京東就是一個B2C中心化的鏈接,消費者通過虛擬場景找到商品進行下單,和商超很像,一個是線下構成的網絡效應,一個是線上構成的網絡效應。

第四個,交易場景

由於移動互聯的出現,出現了社交場景,比如Facebook、谷歌,也是建立了很大的鏈接,但這種鏈接方式可能不再以實物方式進行,可能是一種社交,比如微信的社交鏈接方式構建的超級平臺。

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二、零售的結構

▲▲▲

回到零售,實際上整個零售由兩端構成的:一端為場景流量端,一端為供應鏈端。

場景端是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零售到最後是賺供應鏈的錢。

但前提就是規模效應,也就是場景端要不斷獲客,獲最多的流量才能對接更有效的供應鏈。

從這個角度來講,用三個KPI指標來描述零售這單生意,就是流量、轉化率、復購。

一端是流量端,什麼樣的場景可以不斷設計,沒有標準;

另一端就是品類,供應鏈效率匹配這些需求,只要有流量,對應供應鏈皆為電商,這也是一個角度。

零售業態的過程就是效率不斷提升的過程,在競爭當中從行業角度來講,體現為渠道冗餘不斷減少,成本更低;從消費者角度來說體現在犯錯成本的降低。

另外,整個供應鏈體系越來越強,零售的演化就是效率不斷提升,最快觸達消費者。

同時,商家恨不得不賺商品的錢,因為大家都要規模,而且零售是排它性的,我佔了別人就不能來。

所以從本質上講,能活下來的零售商都是死心塌地對消費者好的,否則早就輸了。

到最後商品端恨不得不賺錢,只賺一個平臺費用,例如Costco的會員費。我不賺你們的錢,給你們提供那麼多價值創造的事,最後以會員費作為利潤來源。

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三、零售競爭

▲▲▲

1.市集

趕集在農村還存在,它的邏輯是什麼呢?就是事先約好時間地點,到期交換、買賣商品。

2.百貨

市集之後出現了百貨,造一個固定化的場所,大家在這裡賣東西,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都可以買東西,這就固化了流量。

這是人找商品的邏輯,我知道這裡有賣東西的,是可靠的。

3.專業店

之後百貨被很多人說是被電商打倒的,其實電商只是推倒百貨的最後一根稻草,百貨真正打倒百貨的是品類殺手。

百貨的效率不夠高,所以越來越多的品類從百貨中獨立出去,形成專業連鎖業態,這時出現了很多專業店,分流大量的百貨流量。

加上電商進一步透明化信息端,淘寶上面差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百貨裡面一模一樣的東西,所以品牌在這個時代實際上就被打擊到了,以前依靠賺高溢價的百貨,當然守不住了。

4.電商

專業店之後進入B2C的電子商務時代,出現了天貓和京東兩大平臺,隨後出現了幾個類似唯品會的平臺。

但新零售的問題在於哪兒呢?從長期看,任何獲取中心化流量方式的成本,都是不斷上升的,於是就發生了所謂的B2C電商流量成本開始算不過來賬的問題。

快速實現平臺化後,就迎來了典型的流量枯竭,今年的618,大家大量投入精力,並且投錢不少,但實際效果比較差。被你轉化的已經是你的人,沒被你轉化的你也轉化不了。

5.雙向流量的服務型零售

隨後我們定義了一個雙向流量的服務型零售,單純商品的流量是有限的,所以要再抓一點服務型零售的東西回來。

消費需求越來越細化,越來越注重體驗、便利與專業度的業態快速發展。

於是,從舊電商到新零售,出現了業態大融合。也就是說,單一品類的吸流是有上限的。

比如百果園,水果專營業務做得很好,但僅有這一個品類,靠它轉化消費者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後你會發現又回到一個大綜合,經營狀態複雜,但好處是流量特徵可以不斷迭代。

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四、零售行業的流量在哪?

▲▲▲

今天我們研究商業,還要看流量到底在哪裡。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可能出現在社區的老人會越來越多,特別是有了養老需求,你會發現社區裡面幾乎都是老人。

上次和別人探討中國社區,包括零售和商業的定義時,我們發現了一個好玩的事情:

零售的定義不是零售商定義的,而是地產商定義的,因為小區的樣子是地產商造出來的,相關零售成本結構不對的話就活不了。

我們今天看社區商業的一些變化,比如生鮮零售、生鮮雜貨,這兩個把流量圈住了,接著是家庭娛樂,然後是健康美麗,還有輕餐飲,基本上是這些。

相關案例:

案例1:盒馬鮮生

盒馬是大家聊的比較多的新零售模式,也是我們花時間比較多的一個觀察對象。盒馬在商超這個領域做了一套邏輯,我給大家還原一下:

盒馬這套邏輯就是倉店一體雙向流量,雙向流量比較有意思,消費者因為某些品類或生意到店體驗,這裡有一個核心動作是,把線下的獲客翻到線上去,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留存這些客戶,然後不斷觸達他們形成重複購買。

這一點是傳統零售人一直不是很有能力去完成的一件事,這與基因有關,只有擁有大量線上創新思維才能落地做出來。

盒馬鮮生不斷迭代,F2模式在試圖顛覆餐飲的成本結構時,用烹飪方式來定義產品結構,而不是用品類。

盒馬在設計原型時,參考的是Eataly(來自意大利的“美食界的宜家”),Eataly是把零售和餐飲結合的最好的案例:全球有40家店,體驗消費融合得非常好。本質上是餐飲公司的,建了一個很漂亮的餐飲場景,順便賣食材;零售賣的是高端意大利餐飲食材,兩者融合得非常好,產品也非常好。

案例2:臺灣上引水產

臺灣的上引水產也很有特色。海鮮水產在我們認知裡,是屬於比較貴的,但實際上供應鏈沒有那麼貴。

有一家店叫做地球港(以多業態互動體驗為核心,集精品食飲超市、高端體驗餐廳、優質IP內容為一體,混搭的新零售商業品牌),學盒馬模式——點了水產,隨後可以烹飪,也是一個業態的融合。

它們都是採用小店模式,重餐飲,然後是檔口模式。

在技術驅動方面,更多地運用了一些智能化的東西,比如電子價籤、AI等,都在試圖塑造線下場景。這些智能產品使得場景端數據的獲得更加精準、更加智能。

線下場景中,我們不知道消費者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在什麼時候買了什麼東西,雖然目前正在試圖用各種各樣新的解決方案在場景端抓數據,這是一個方向,但整體都還在摸索階段。

案例3:超級物種

它實際上是永輝旗下的新零售,超級物種的邏輯是以餐飲自營集合為一個模式,順便再做零售;最近我們看到超級物種升級版本的思路是增加零售,逐步把餐飲的比例減少。

從整體上看,這套邏輯的核心,是通過線下餐飲和體驗來獲客,把流量上翻。這也是阿里比較強的,強制把流量上翻到app裡。

首先是獲客、轉換、提效。

獲客好理解,我用線下去抓人,我用場景塑造,讓大家到我店裡來體驗獲取信任,而且可以做生意,本來也可以賣東西,我的效率是基礎。

第二部分是轉換成會員。

這個和Costco是一個邏輯,只不過我們變成app了,可隨時監測行為,線下往線上導流沉澱消費者信息,效率更高。

第三部分是希望形成一定的消費習慣。

你有什麼需求就下單,剩下的轉化消費行為,包括裡面的餐飲外賣、週末去吃一次東西都是轉化。

盒馬還是希望從定位上變成互聯網模式,通過以店為中心的配送實現效率。

整個邏輯是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都在消費習慣培養上,真正的壁壘就是如何形成信任,形成習慣。

消費者習慣一旦形成,品牌定位就在那裡了,進而不斷提高效率。

對新零售的本質和思考,還是兩端,一端是消費者的變化,一端是供應鏈效率的極致化提升。

這裡面有很多新流量的玩法,催生很多商業新邏輯的出現。

在當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零售?

總 結

中國零售密度還可以有很大發展空間,本質上零售的秘訣就是密度生意。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說,“我走過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到最後消費者就沒得選,出去左轉右轉都是我,喜歡不喜歡還是我。

所以,不要只覺得一線城市才有很大的零售機會,今天我們看零售,看的更多的是低線級市場的機會。

狹義新零售實際上已演化為資本之戰,阿里、騰訊互相博弈流量入口,大家發現線下高頻品類帶來的流量效率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大家開始拼命投這些新品類,因為線上流量增量已比較有限了。

還有一個提法是製造型零售,零售商自己有生產作品產品的能力,或者說要更懂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