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全國統譜(全國世系)之一

  • 【1行】一世張揮:子二:張昧和張般
  • 【2行】二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 【3行】三世張允格,子一:張伊源公
  • 【4行】四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
  • 【5行】五世張突美,子三:張德公、張實公、張鹹公
  • 【6行】六世張鹹公,子一:張紹公
  • 【7行】七世張紹公,子一:張伯明公
  • 【8行】八世張伯明,子三:張有倫公、張有球公、張有從公
  • 【9行】九世張有倫,子一:張方公
  • 已保存 【10行】十世張方公,子一:張考公
  • 【11行】十一世張考公,子一:張厥旦公
  • 【12行】十二世張厥旦,子一:張存公
  • 【13行】十三世張存公,子一:張珍公
  • 【14行】十四世張珍公,子一:張古公
  • 【15行】十五世張古公,子三:張劉公、張外公、張來公
  • 【16行】十六世張劉公,子一:張壽公
  • 【17行】十七世張壽公,子一:張戊公
  • 【18行】十六世張來公,子一:張厚公-【上接15行】-
  • 【19行】十七世張厚公,子一:張成公
  • 【20行】十八世張成公,子一:張偉公
  • 【21行】十九世張偉公,子二:張佔公、張玷公
  • 【22行】二十世張玷公,子一:張遐公
  • 【23行】二十一世張遐公,子一:張裔公
  • 【24行】二十二世張裔公,子一:張就公
  • 【25行】二十三世張就公,子一:張岐公
  • 【26行】二十四世張岐公,子二:張茂公、張盛公
  • 【27行】二十五世張茂公,子一:張基公
  • 【28行】二十六世張基公,子一:張蕃公
  • 【29行】二十七世張蕃公,子一:張適公
  • 【30行】二十八世張適公,子一:張戈魯公
  • 【31行】二十九世張戈魯公,子一:張寰人公
  • 【32行】三十世張寰人公,子一:張莊公
  • 【33行】三十一世張莊公,子一:張萬特公
  • 【34行】三十二世張萬特,公子一:張奇公
  • 【35行】三十三世張奇公,子一:張伯衍公
  • 【36行】三十四世張伯衍,公子一:張讀宏公
  • 【37行】三十五世張讀宏,公子二:張琛公、張嵩公
  • 【38行】三十六世張琛公,子一:張隆公
  • 【39行】三十七世張隆公,子一:張申公
  • 【40行】三十八世張申公,無傳
  • 【41行】二十五世張盛公,子一:張協之公-【上接26行】-
  • 【42行】二十六世張協子公,子一:張檠纓公
  • 【43行】二十七世張檠纓公,子一:張敵公
  • 【44行】二十八世張敵公,子三:張遠公、張過公、張近公
  • 【45行】二十九世張近公,子一:張牛公
  • 【46行】三十世張牛公,子一:張妙今
  • 【47行】三十一世張妙公,子一:張續公
  • 【48行】三十二世張續公,子一:張松公
  • 【49行】五世張謨公,子二:張紀公、張義公-【上接4行】-
  • 【50行】六世張義公,子一:張芳公
  • 【52行】七世張芳公,子一:張祖公
  • 【53行】八世張祖公,子一:張依公
  • 【54行】九世張依公,子一;張的公
  • 【55行】十世張的公,無後
  • 【56行】五世張簡竹公,子二:張正公;張果-【上接4行】-
  • 【57行】六世張果公,子一:張青公
  • 【58行】七世張青公,子一:張元公
  • 【59行】八世張元公,子二:張育公、張樂公
  • 【60行】九世張樂公,子一:張世興公
  • 【61行】十世張世興,子一:張彭祖公
  • 【62行】十一世張彭祖公,子一:張乾公
  • 【63行】十二世張乾公,無後
  • 【64行】五世張侯公,子三:張立方公、張敬和公、張若公-【上接4行】-
  • 【65行】六世張若公,子二:張道公、張聖公
  • 【66行】七世張道公,子一:張平公
  • 【67行】七世張聖公,子二:張中華公、張遠大公
  • 【68行】八世張中華,子一、張雄公
  • 【68行】八世張遠大,子一、張英公
  • 【69行】九世張雄公、張英公,無傳
  • 【70行】六世張敬和公,子二:張升公、張泰公
  • 【71行】七世張升公,子三:張先公、張貴公、張義公
  • 【72行】八世張先公,子一:張堅公,張堅公被稱為玉皇大帝
  • 【73行】八世張義公,子一;張單公,張單公為灶神
  • 【74行】六世張立方公,子二:張乾公、張坤公
  • 【75行】七世張乾公,子二:張政公、張齊公
  • 【76行】八世張齊公,子一:張廣公
  • 【77行】九世張廣公,子一:張有公
  • 【78行】十世張有公,子一:張顏公
  • 【79行】十一世張顏公,無傳
  • 【80行】七世張坤公,子一:張敦吾公
  • 【81行】八世張敦吾公,子一;張效公
  • 【82行】九世張效公,子一:張重熙公
  • 【83行】十世張重熙公,子一:張吳光公
  • 【84行】十一世張吳光公,子一:張天傑公
  • 【85行】十二世張天傑公,子一:張欽若公
  • 【86行】十三世張欽若公,子二:張桃公、張榆公
  • 【87行】十四世張桃公,子一;張師公
  • 【88行】十五世張師公,子一:張宣公
  • 【89行】十六世張宣公,子二:張隱公、張騭公
  • 【90行】十七世張騭公,子二:張採公、張宓公
  • 【91行】十八世張宓公,子一:張孝公
  • 【92行】十九世張孝公,子二:張丞公、張永公
  • 【93行】二十世張丞公,子一:張爨公
  • 【94行】二十一世張爨公,子一:張琮公
  • 【95行】二十二世張琮公,子二:張琴公、張奕公
  • 【96行】二十三世張琴公,子一:張贊公
  • 【97行】二十四世張贊公,無後
  • 【98行】二十世張永公,子一:張伯彥公-【上接92行】
  • 【99行】二十一世張伯彥公,子一:張道紹公
  • 【100行】二十二世張道紹公,子二:張恆公、張昊公
  • 【101行】二十三世張昊公,子一:張表公
  • 【102行】十四世張榆公,子二:張臨公、張臥公-【上接86行】
  • 【103行】十五世張臨公,子一:張宜公
  • 【104行】十六世張宜公,子一:張陽公
  • 【105行】十七世張陽公,子一:張安公
  • 【106行】十八世張安公,子一:張考公
  • 【107行】十九世張考公,子一:張承公
  • 【108行】二十世張承公,子二:張嚳公、張璺公
  • 【109行】二十一世張嚳公,子三:張瓏公、張琦公、張珍公
  • 【110行】二十二世張瓏公,子一:張綱公
  • 【111行】二十三世張綱公,子一:張奇之公
  • 【112行】二十四世張奇之公,子一:張流椒公
  • 【113行】二十五世張流椒公,子一:張慶公
  • 【114行】二十六世張慶公,子一:張仲文公
  • 【115行】二十七世張仲文公,子一:張逸公
  • 【116行】二十八世張逸公,子一:張斆公
  • 【117行】二十二世張琦公,子二:張契公、張希公-【上接109行】
  • 【118行】二十三世張希公,子一:張燧公
  • 【119行】二十四世張燧公,子二:張邁公、張遵公
  • 【120行】二十五世張遵公,子一;張絲公
  • 【121行】二十六世張絲公
  • 【122行】二十五世張邁公,子二:張經公、張綸公-【上接119行】
  • 【123行】二十六世張經公,子一:張穆公
  • 【124行】二十七世張穆公,無傳
  • 【125行】二十六世張綸公,子一:張文公
  • 【126行】二十七世張文公,子一:張伯先公
  • 【127行】二十八世張伯先公,子一:張龍翔公
  • 【128行】二十九世張龍翔公,子二:張廣公、張旦公
  • 【129行】三十世張旦公,子一:張玫公
  • 【130行】三十一世張玫公,子一:張和
  • 【131行】三十二世張和公,子一:張庚公、張雍公
  • 【132行】三十三世張雍公,子一:張顯公
  • 【133行】三十四世張顯公,子一:張休公
  • 【134行】三十五世張休公,子一:張遜公
  • 【135行】三十六世張遜公,子一:張郢公
  • 【136行】三十七世張郢公,子一:張取公
  • 【137行】三十八世張取公,子一:張順公
  • 【138行】三十九世張順公,子一:張圉公
  • 【139行】四十世張圉公,子一:張肅公
  • 【140行】四十一世張肅公,子一:張永公
  • 【141行】四十二世張永公,子一:張流公
  • 【142行】四十三世張流公,無傳
  • 【143行】三十世張廣公,子一:張汝胄公-【上接128行】
  • 【144行】三十一世張汝胄公,子:張時英公
  • 【145行】三十二世張時英公,子一:張璉公
  • 【146行】三十三世張璉公,子一:張器之公
  • 【147行】三十四世張器之公,子一:張迪宗公
  • 【148行】三十五世張迪宗公,子一:張琳玉公
  • 【149行】三十六世張琳玉公,子一:張綺公
  • 【150行】三十七世張綺公,子一:張熙公
  • 【151行】三十八世張熙公,子一:張同人公
  • 【152行】三十九世張同人公,子一:張良父公
  • 【153行】四十世張良父公,子一:張致靜公
  • 【154行】四十一世張致靜公,子一:張景福介
  • 【156行】四十二世張景福公,子一:張襄公
  • 【157行】四十三世張襄公,子一:張明公
  • 【158行】四十四世張明公,子一:張分輔公
  • 【159行】四十五世張分輔公,子一:張仁貴公
  • 【160行】四十六世張仁貴公,無傳
  • 【161行】二十二世張珍公,子一:張餘公-【上接109行】
  • 【162行】二十三世張餘公,子一:張躦公
  • 【163行】二十四世張躦公,子一;張秦公
  • 【164行】二十五世張秦公,子一:張還公
  • 【165行】二十六世張還公,子一:張純公
  • 【166行】二十七世張純公,子一:張質公
  • 【167行】二十八世張質公,子二;張廂公、張康公
  • 【168行】二十九世張康公,子一:張啟公
  • 【169行】三十世張啟公,子一:張立公
  • 【170行】三十一世張立公,子一:張瑰公
  • 【171行】三十二世張瑰公,子一:張秣公
  • 【172行】三十三世張秣公,子一:張庖公
  • 【173行】三十四世張庖公,子一:張顥公
  • 【174行】三十五世張顥公,子一:張洙公
  • 【175行】三十六世張洙公,子一:張逸公
  • 【176行】三十七世張逸公,子一:張都公
  • 【177行】三十八世張都公,子一:張助公
  • 【178行】三十九世張助公,子一:張須公
  • 【179行】四十世張須公,子一:張圓公
  • 【180行】四十一世張圓公,子一:張肅公
  • 【181行】四十二世張肅公,子一:張昶公
  • 【182行】四十三世張昶公,子一:張浚公
  • 【183行】四十四世張浚公,子一:張惠公
  • 【184行】四十五世張惠公,子一:張誼公
  • 【185行】四十六世張誼公,子一:張穩公
  • 【186行】四十七世張穩公,子一:張元公
  • 【187行】四十八世張元公,子二:張奎公、張正公
  • 【188行】四十九世張正公,子一:張炳公
  • 【189行】五十世張炳公,子二:張振公、張辰公
  • 【190行】五十一世張振公,子一:張順必
  • 【191行】五十二世張順必
  • 【192行】五十一世張辰公,子一:張本公-【上接189行】
  • 【193行】五十二世張本公,子三:張灼公、張燥公、張焰公
  • 【194行】五十三世張灼公,子一:張兗公
  • 【195行】五十四世張充公,子一:張靈公
  • 【196行】五十五世張靈公,子一:宏公
  • 【197行】五十六世張宏公,子一:張道公、張紳公
  • 【198行】五十七世張道公,子一:張仲公
  • 【199行】五十八世張仲公,子二:張逸公、張眾公
  • 【200行】五十九世張眾公,子一:張叔謙公
  • 【201行】六十世張叔謙公,子一:張卓公
  • 【202行】六十一世張卓公,子一:張憲公
  • 【203行】六十二世張憲公,子一:張淩公
  • 【204行】六十三世張淩公,子三:張汝郊公、張汝樂卩公、張汝郃公
  • 【205行】六十四世張汝樂公,子一:張伋公
  • 【206行】六十四世張汝郊公,子一:張微公
  • 【207行】六十五世張徵公,子一:張房公
  • 【208行】六十六世張房公,子一:張策公
  • 【209行】六十七世張策公,子一:張義公
  • 【210行】六十八世張義公,子二:張壽公、張燾公
  • 【211行】六十九世張壽公,子一:張晉公
  • 【212行】六十九世張燾公,子一:張普公
  • 【213行】七十世張普公,子一:張凝公
  • 【214行】七十一世張凝公,子一:張伯公
  • 【215行】七十二世張伯公,子一:張孝公
  • 【216行】五十九世張逸公,子一:張伯謙公-【上接199行】
  • 【217行】六十世張伯謙公,子一;張信明公
  • 【218行】六十一世張信明公,子二:張貴公、張實公
  • 【219行】六十二世張實公,子一:張禹臣公
  • 【220行】六十三世張禹臣公,子一:張元馭公
  • 【221行】六十四世張元馭公,子一:張熙公
  • 【222行】六十五世張熙公,子一:張叔玄公
  • 【223行】六十六世張叔玄公,子一:張奉義公
  • 【224行】六十七世張奉義公,子一:張高陵公
  • 【225行】六十八世張高陵公,子一:張宣武公
  • 【226行】六十九世張宣武公,子一:張侯
  • 【227行】七十世張侯公,子一:張老
  • 【228行】七十一世張老公,子一:張君臣
  • 【229行】七十二世張君臣公,子一:張趯公
  • 【230行】七十三世張趯公三子:張骼公:張髓公:張體公
  • 【張守禮世系雲】
  • 【譜2365行】第74世;七十四世張骼公二子【接229行】:張進明公:張權:
  • 【◎2366行】第75世:七十五世張進明公一子:張孟談公
  • 【張2367行】第76世:七十六世張孟談公三子:張柳朔公:張正朔公:張望朔公
  • 【氏2368行】第77世:七十七世張柳朔公一子:張開地公
  • 【全2369行】第78世:七十八世張開地公子二:張平:張黶
  • 【譜2370行】第79世;七十九世張平公子二;張良;張勝
  • 【◎2371行】第80世;一世張良子二;張不疑;張闢疆
  • 【張2372行】第81世;二世張不疑公子二;張典公;張高公
  • 【氏2373行】第82世;三世張典公四子;張默;張黔;張然;張鹿
  • 【全2374行】第83世;四世張默子一;張金公
  • 【譜2375行】第84世;五世張金公子一;張乘公;名千秋;號萬雅
  • 【◎2376行】第85世;六世張乘公;名千秋號萬雅公子三; 張嵩公; 張京公; 張文敬公
  • 【張2377行】第86世;七世張嵩公子五;張壯公;張纘公;張彭公;張睦公;張述公
  • 【氏2378行】第87世;八世張壯公子一。張胤
  • 【全2379行】第88世;九世張胤公子【接2512行】一; 張皓公
  • 張壯後裔
  • 當四弟張睦遷居東南水鄉的時候,大哥張壯仍在關中守護祖宗家業。然而,陽陵封地離首都長安實在是太近了,皇親國戚,王侯巨族擁到一起,使生存空間顯得很擠,位居公爵的張氏已不同於漢初的留侯世家,在競爭中往往感到力弱氣短,因此,張壯的後裔也很快開始了搬遷。
  • 與張睦裔孫依依不捨遷江東一樣,張壯的後代移居嶺南,也是輾轉再三之後才得以完成的。自第一世張壯到三世張皓,已南下秦嶺,越過巴山,安家健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張皓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張綱子孫在此留居四世,然後回遷三晉故地下邦(今山西富平),是為唐中宗宰相張仁厚之祖。而大兒子張宇可能是由於逃避仇人的追殺,年之後就不惜再走一次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急急“避地”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了。這裡地處張氏祖居之地清河張城的北方,其環境對他們來說十分熟悉,因此一住就是一百六十餘年,繁衍六代。
  • 西晉末,北方大亂。戰火連年,安身之地多受到嚴重威脅。於是,九世祖張韙就隨晉元帝南遷來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居六世復還河東、洛陽,傳至第21世,出了歷任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的張說。張題的哥哥張禕則仍留守方城祖業、堅持到第12世張安之手上,才率部分族人南移襄陽(今湖北襄樊),這時已是南北朝初年了,距張題東遷江左又有百餘年,可見張氏子孫對祖居之地北方土地的眷戀是何等至深。
  • 襄陽不僅是聯繫中原與西南的樞要,還是長安溝通兩湖、東南、兩廣的必經之道,是一個交通便利、聯繫東西南北的地方。這裡的自然環境也屬於南北交替的過渡型,因此避亂南遷到此的張氏先民們很快也就適應並又深深地附著於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了。因此,儘管南北朝時代這裡成為南北各朝必爭的戰略要地,常有戰亂髮生,但他們還是亂中求存,作為南朝的臣民,歷宋、齊、梁而到隋代,凡一百餘年,堅持四代,繁衍了眾多的子孫。到唐代,已傳至第16世,除張君政南移曲江外,其他各支仍居襄陽,號稱望族,並於第17世出了歷任武后、中宗兩朝宰相的張柬之。
  • 曲江在王嶺以南,今屬廣東韶關。高山峻嶺不僅抵擋了北方的寒冷氣流,而且似乎也排拒了連綿數百年的戰爭烽火,當北方兵禍不斷時,這裡相對來講是一個安定平和的世界。其自然環境更美,溫暖溼潤的氣候使這裡四季常青,萬物競生,還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屬於早期智人的馬壩人(比藍田、北京人先進的原始人類)生活於此。到距今一千三百餘年的唐代,這裡已得到了相當的開發,開通已久的湘、贛兩條聯繫北方的要道在此匯合,而順此江南下則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相通。因此,當累受戰亂的張姓先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這裡時,看到的是一幅動靜相宜的山水畫。旅途勞累、水土不服等困難都在賞心悅目的享受中消失了,他們在這碧水青山、草肥花豔的如畫世界中,勤奮耕作,辛勞開拓,很快就興旺起來。張君政生有6個兒子,14個孫子,29個曾孫。曾孫輩中以張九齡最有名。張九齡從開元二十一年起任玄宗宰相四年(733--736),以剛直、能幹聞名於世,史書上說開元以後天下只有曲江公,而不知有九齡,可以視為曲江張氏的傑出代表,也是張壯十九派孫中的佼佼者。在京師當官時,他曾與玄宗早期宰相、21派孫洛陽人張說“通譜系”。曲江張氏人口眾多,後來除張九皋等少數支派北返之外,絕大多數散居廣東各地,始興張氏即源出於此。唐代有人作《曲江張氏家譜》一卷,以敘嶺南張氏之盛。張九齡著有《金鑑千秋錄》,其後人多以“金鑑”作為其祠堂的堂號。
  • 張九齡的大弟弟張九皋,官至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伯。他似乎不戀嶺南的山水與官職,當九齡與族人張說通譜系時,他已率子孫北上,移家首都長安(今西安)。這時距第三派祖張皓遷出長安附近的陽陵(今咸陽市),已閱十六世,也就是說,經過700年後,留侯子孫繞了一個大圈又返居北方故里。長安張氏自第18世傳至26世,歷8代,共150餘年,族眾也很興旺。張九皋就有9個兒子,39個孫子。孫子輩中以仲方最有名,歷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諫議大夫,封曲江縣伯。
  • 到唐代末年,階級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廣明元年(880)十一月農民軍逼近長安,僖宗李儇只好率群臣到四川避難。蜀道難走,後有追兵,倉皇逃亡的苦處可想而知。在這逃難的隊伍中,有第26世祖張瑤,他當時是國子監祭酒,不但要照顧一家老小,那些國學生也要照管,拖娘帶崽,外帶一幫學生,箇中之苦就更難以言表了。好不容易到成都,才安下家來,好在陽陵公的子孫對巴蜀並不陌生,從其家族的歷史上講,這是第二次入川,儘管比起第一次來是有些狼狽不堪,但還是很快就適應並落業於成都附近了。傳至第28世張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由夫人楊氏帶著北走漢州綿竹(今屬四川)縣仁賢鄉,歸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這一支因此而移居綿竹。在綿竹傳3代至第3l世,已到了南宋,張家出一個堅決抗金的宰相張浚,他立誓要收復北方領土,打敗金兵,以雪靖康之恥。但壯志未酬,自覺無顏見先祖於地下。因此立下遺囑,死後葬於他曾奮鬥過的衡山腳下。於是,張浚這一支又從四川東進,落業湖南了。
  • 張浚有兩個兒子:張木[式]、張杓(一作構)。他們將父親葬於寧鄉龍塘,遂以寧鄉為家。張杓二子:忠純、忠恕皆遷到浙江錢塘江畔。張木[式]三子:焯、炳、火[良]、炳之後裔居湖北江陵、福建、浙江錢塘等地,其中江陵一支十一傳至第44世出了張居正(見光緒二十八年長沙岡田《張氏四修族譜》),這個明代名相、中國著名的改革家。居福建者八傳至第41世祖,有五兄弟:本鬱、本義、本理、本智、本道。及其堂兄張瀚、張綞共七人返居湖南益陽七里江、大竹山、水莽衝,寧鄉龜山衝、北風坪、大塘衝、龍潭橋,龍陽(今漢壽)軍山鋪等地,傳至第62世張正湘,於民國五年(1916)修有寧鄉、益陽、龍陽《張氏三修族譜》,其後代繁衍至今。張焯不同於父親張木[式],不僅長於斯,也生於斯,所以張氏後裔都讓他做寧鄉龍塘始祖。他有三子:明義、明羲、文吉。明義子孫除遷贛、浙兩省外,多數居住湖南,散於沅陵、辰州、瀘溪、淑浦、邵陽、稀陽、祁陽、龍山、益陽、寧鄉、善化(今望城)、長沙各地,傳至第60世長沙閱田雲鶴橋張永言,於清光緒二十八年修有閱田《張氏四橋族譜》。明羲之子多數居福建,有部分分居湖南安化、新化、益陽,如第36世張惟考就是安化三洲支祖。文吉為張悼之子則見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裕裔堂版浙江餘姚《張氏家譜》,其子孫分居浙江。
  • 在江西落業的陽陵公後裔始於第35世張鏗。張鏗,字毅甫,任南宋九江道,是明義的兒子。宋末元初之際,宋丞相文天祥組織軍民抗元,兵敗被押至燕京(今北京),元至元十九年(1282)被害於菜市口。張鏗“憤然仗義”,揹負著其骸骨南下,葬於文氏的家鄉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他以宋遺臣自居而不仕元,寄居泰和縣壩上,死後與夫人顧氏同葬於泰和,於是其子孫就在江西各地安家,散居豐城、廬陵等。遷居浙江的陽陵公之後始於第34世,張忠純、忠恕移錢塘江;張炳之子移錢塘太平裡;張文吉移鄞縣、傳二代移餘姚雲柯里。35世張翱(明義之子)移塘湯溪,稱為湯溪始祖。
  • 陽陵公後裔最先入閩的是張炳之子明謙(第34世)。明謙字寓山,號建城,歷任貴州都勻府尹、中丞大夫,退休之後到江西貴溪龍虎山拜謁張天師府,沿武夷山南下至汀州寧化縣(今屬福建),愛其山水之勝。遂遷居石壁堡。他有八個兒子:棣、極、校、松、杜、束、梁、棠。張棠後裔,六傳至4l代本鬱等返居湖南。其他兄弟七人繁衍寧化外,又東遷至漳浦縣城、平和縣小溪、永福(今永泰)縣小竹園、南靖縣水西等地,已經靠近海邊,其後代在明清之際多有涉海東渡臺灣者。明萎之子張錢(有誤作唐者)。宋景炎二年(1177)響應文天祥的號召,在湖南安化、寧鄉各地招募民兵抗元,並收復衡山、湘潭、攸縣三縣。次年兵敗被俘。以無臉見先祖張浚於地下而拒降,大罵元將崔斌,被殺害。其子惟孝、惟考、惟遺三人。惟考因避父難隱居安化三洲,惟孝五傳至4l世張緯也遷居福建。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張紹曾撰福州《清河張氏家譜》記載,遺字繼宗,抗元兵敗即東逃來到福建。元政府通緝追捕,逼得很急,“遂匿名逃永福(今永泰)。人呼之為六郎,是為居閩始祖。”其子孫後來遷到福州,又東渡臺灣海峽,移居寶島臺灣。
  • 【全2512行】第88世;九世張胤公【接2379行】子一; 張皓公
  • 【譜2513行】第89世;十世張皓公生子二; 張宇公; 張綱公
  • 【◎2514行】第90世;十一世張宇子;張遜
  • 【張2515行】第91世;十二世張遜子;張孟成
  • 【氏2516行】第92世;十三世張孟成子;張平
  • 【全2517行】第93世;十四世張平子;張英;張華
  • 【譜2518行】第94世:十五世張華子;張禕;張韙
  • 【◎2519行】第95世:十六世張禕子;張輿
  • 【張2520行】第96世:十七世張輿子;張次惠
  • 【氏2521行】第97世:十八世張次惠子;張穆之;張安之;張玄之
  • 【全2522行】第98世;十九世張安之子;張宏胄;張宏策;張宏興
  • 【譜2523行】第99世;二十世張宏策子;張糹丕;張緬;張綰;張絢;張纘
  • 【◎2524行】第100世;二十一世張緬子;張芬;張傳;張佚
  • 【張2525行】第101世:二十二世張傳子;張守禮
  • 【氏2526行】第102世:二十三世張守禮子;張君政
  • 【全2527行】第103世:二十四世張君政子;張子胄;張子虔;張子卿;張子衝;張子譽;張子猷
  • 【譜2528行】第104世:二十五世張子胄【接2394行】子;張弘智;張弘藏;張弘毅;張弘愈
  • 【◎2529行】第105世;二十六世張弘愈子;張九章;張九賓;張九臯;張九齡
  • 【張2530行】第106世;二十七世張九齡【接2504行】子;張拯 ;張挺
  • 【張守禮世系第106世;二十七世張九齡第113世;三十四世張宏深[渥]】
  • 【全2703行】第106世;二十七世張九齡子【接2504行】;張拯 ;張挺
  • 【譜2704行】第107世;二十八世張拯子;張國器;張藏器 ;張英器
  • 【◎2705行】第108世:二十九世張藏器子;張敦慶 [族譜之第181章世系表]
  • 【張2706行】第109世:三十 世張敦慶子;五子張景新;次子張景重字隸英[名又作;張棣英];長子[狀元]張隸實[名又作;張棣實];三子張隸華[名又作;張棣華];四子張隸文[名又作;張棣文];六子張景僖;七子張景禮
  • 【氏2707行1】第110世:三十一世張景重子;張焴;張爟
  • 【全2707行2】第111世:三十二世張焴子;張廷傑
  • 【譜2708行】第112世;三十三世張廷傑子;張涉[字宏澗];張淪[字宏澤];張沼[字宏淵];
  • 張廷傑
  • 查《永豐沙溪張氏族譜大本堂》載:張廷傑公,官至太子太保,唐代宗五年丁未正月初一日午時[767]生,亨年七十有三,唐文宗十三年己未歿葬沙臺虎形甲山庚兼卯酉向[839],娶歐陽氏,葬與夫全塋,繼娶陳氏,唐代宗六年戌申五月初八日生[768],歿未詳,葬仙坑中牛形亥巳兼壬丙,五子:宏澗、宏深、宏澤、宏淵、宏海,凡五宏之子孫各祥擇地其蕃盛衍傳,或居粵閩,或居豫章,或居撫州樂邑,即居吉郡吉水,泰和,永豐,皆張氏之人煙綢密也,崇之裔皆由沙溪宅場丘水村分徒不一其地,故水村大本祠為族昭穆此由序。
  • 《永豐沙溪張氏族譜大本堂》世系整理圖一
  • 32世-----------------------------------張敦慶
  • ---------------------------------------┏╋━━━━┳━━━━┳━━━━━━┓
  • 33世-----------------------------------張景仲----張景新----張景貴---張景禮
  • ---------------------------------------┏┻━━━┓
  • 34世-----------------------------------張焴---張爟
  • -----------------------------------------┃
  • 35世-----------------------------------張廷傑
  • ---------------------------┏━━━━━━╋━━━━┳━━━━┳━━━━━━┓
  • 36 世 ----------------------張宏澗----張宏澤----張宏淵------張宏海--張宏深
  • 35 世 ------張廷傑
  • ----┏━━━━╋━━━━┳━━━━┳━━━━━━━━━━━━━━━━━━┓
  • 36 世張宏澗--張宏澤----張宏深------張宏海-------------------------張宏淵
  • ---------------------┏━┻━━━━━━━━━━┓
  • 37 世-----------------張錠-張夫---張仲-----張秀
  • -----------------------------------┃-----┏┻━━━━━━┓
  • 38 世 ---------------------------張達------張元吉-----張途
  • -----------------------┏━━━━━┻┓┏━━━┻━┓--┃
  • 39 世 ------------------張彥-----張敬---張友仁-張友信-張仁遠
  • 張洪[張宏海];張渥[字宏深] [族譜之第246章世系表]
  • 【◎2709行】第113世;三十四世張宏深[渥]子【接2708行】;張瑤;張繡 【接2742行】
  • 【全2742行】第114世;三十五世張繡【接2709行】子;張元吉;張元善
  • 【譜2743行】第115世:三十六世張元吉公,子:張享兆:張友信【接2767行】:張友仁 【接2749行】
  • 【◎2744行】第116世:三十七世張享兆公,子:張春祥,張利祥
  • 【張2745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張利祥公子:張才傑,張才憲
  • 【氏2746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張才傑公子:張子舉
  • 【全2747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張才憲公子:張十六
  • 【譜2748行】第119世;四十世張十六公子:張國保
  • 【◎2749行】第116世:三十七世張友仁【接2743行】公,子:張訥
  • 【張2750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張訥公子:張文輝,張文耀
  • 【氏2751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張文耀公子:張舜升
  • 【全2752行】第119世;四十世張舜升公子:張子善【接2760行】:張子容【接2757行】:張子和
  • 【譜2753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張子和公子:張慶
  • 【◎2754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張慶公子:張青文
  • 【張2755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張青文公子:張以能
  • 【氏2756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張以能公子:張志海
  • 【全2757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張子容【接2752行】公子:張敏
  • 【譜2758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張敏公子:張青太
  • 【◎2759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張青太公子:張以順
  • 【張2760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張子善【接2752行】公子:張禪【接2764行】:張康
  • 【氏2761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張康公子:張賡璉
  • 【全2762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張賡璉公子:張以明
  • 【譜2763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張以明公子:張志達
  • 【◎2764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張禪【接2760行】公子:張青璉
  • 【張2765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張青璉公子:張以敬
  • 【氏2766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張以敬公子:張志達 【暫無下接行】
  • 【全2767行】第116世:三十七世張友信【接2743行】公,子:張國民,張維績
  • 【譜2768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張維績公子:張文翁,張南翁:張見翁
  • 【◎2769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張國民公子:張文達,張文嵩
  • 【張2770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張文嵩公子:張日華
  • 【氏2771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張日華公子:張珙
  • 【全2772行】第119世;四十世張珙公子:張師顏
  • 【譜2773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張師顏公子:張邦文
  • 【◎2774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張邦文公子:張萬有
  • 【張2775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張萬有公子:張伋
  • 【氏2776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張伋公子:張嚴壽
  • 【全2777行】第124世;四十五世張嚴壽公子:張孔陽
  • 【譜2778行】第125世:四十六世張孔陽公子:張天鳳
  • 【◎2779行】第126世:四十七世張天鳳公子:張明甫
  • 【張2780行】第127世:四十八世張明甫公子:張淑開
  • 【氏2781行】第128世:四十九世張淑開公子:張均祥
  • 【全2782行】第129世;五十世張均祥公子:張成運
  • 【譜2783行】第130世;五十一世張成運公子:張宗信
  • 【◎2784行】第131世:五十二世張宗信公子:張克榮
  • 【張2785行】第132世;五十三世張克榮公子:張淳化:張沙溪 【暫無下接行】
  • 張氏全國統譜之《疑似世系備考篇》存錄二
  • ⊙ 張氏全國統譜之《疑似世系備考篇》存錄二⊙ 第二百十一章;依據《海門靜海張氏家譜》【始祖張元吉公】源流,簡撰張氏世系如下,[存錄之,以備考證]:
  • 【始祖張元吉公,世居北直故城縣,又遷居海門靜海。】
  • 【1行】:一世:張元吉
  • 【2行】:二世:張以恭
  • 【3行】:三世:張鳳
  • 【4行】:四世:張成
  • 【5行】:五世:張鳴鶴
  • 【6行】:六世:張應蛟
  • 【7行】:七世:張國威
  • 【8行】:八世:張光弼
  • 【9行】:九世:張純
  • 【10行】:十世:張之冕
  • 【11行】:十一世:張曾瑞
  • 【12行】:十二世:張北進
  • 【13行】:十三世:張秉智
  • 【14行】:十四世:張景
  • 【15行】:十五世:張彭嶺
  • 【16行】:十六世:張寶琛
  • 【17行】:十七世:張書彝
  • 【18行】:十八世:張蔭轂
  • 【19行】:十九世:張兗
  • 張小八郎 化孫公有十八子,第四子祥雲;祥雲公有八子,小八郎為祥雲公第八子。
  • 居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頭神崗下(即嘉應州鎮平縣)。生一子十九郎。葬於巖前東門外。
  • 張翱 二、良祖世系表
  • 現按留侯為八十世,據本支譜牒所載,整理後列序如下:
  • 〖080〗 良公,字子房。良之祖及父,相韓五世君。良住河南開封府禹州,五月初六辰時誕。輔漢定天下,後辭印避谷,從赤松學道?
  • 張仕冕
  • 張仲英 字偉人。由江西永新,徙居湖南桂東縣,創業二都上、下船塘、東水江背二地,生卒未詳,葬船塘水口虎形,巽山乾向兼己亥。
  • 配蔡氏禮娘。原葬船塘下亂石屋背船形,碑誌猶存,遷葬桂陽濠頭東旗人形,甲山庚向。生子三:
  • 張一宗 生卒無考,現葬於高陽李果莊村東祖墳,推算於1706年至1756年來此居住。
  • 張大成 木本水源,吾祖一世大成公移居廣東省雷州市楊家鎮西汀村已有十四代之年載,經多方面考證,其原始祖在福建省蒲田縣珠璣巷(今黃石鎮橫塘村),諱朝神,生男三,長日星,次日光,三日福.日星生男二,長蒼顯,次蒼富。
  • 一?
  • 張化孫 化孫公,諱衍,字傳萬,南宋孝宗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時,薨於鹹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
  • 張守芬
  • 張進塘 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自始祖以來的繁衍生息,分支遷徙,不斷拓展的艱苦而光榮的歷程。 張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代最偉大的帝王黃帝,是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的兒子(一說孫子)。。。揮是弓的發?
  • 張文通 福建漳州馬堂張氏開基祖,原籍汀州寧化,後遷上杭,再從上杭遷到漳州馬堂開基。
  • 長子:張萬隆 前頁粘貼有誤,該頁作廢。此頁為重複,以此為據。
  • 萬隆屬南軒公五世孫。生於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月初十午時。歷任衡、永州教諭。歿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十一日卯時,葬武岡州楊林寺,丁癸向。
  • 元配
  • 軒轅黃帝 後記與說明
  • 一、如前言中述: 祖先者父母之父也,父母者已身之出矣。而父母之父母都不知,或不願知者,育兒何也!何為人矣?退休後利用暮年餘光,追溯本支祖源,為族人、為張姓作力所能及之事,以慰先靈,啟迪後孫。
  • 張揮 ”【001】受姓始祖張揮:玄囂第五子、黃帝之孫,始制弓矢、為弓正,顓頊(3)[位78年]時賜姓張、名揮。受封廣平府,分冀州之城——今河北來醢、南宮,山東的醢清、夏津、武城、高壙、平原古清河流域一帶。生子: 昧、般
  • 張顯道 始祖張公顯道,字惟彰,娶遊氏。於明朝從山西洪桐遷至河南汝南沙河南張莊(玉皇廟張莊)。目前此脈存在於張樓張莊;羅店張莊、大李;駐馬店西南全莊、河北全莊等。家譜輩份:守善啟家運,惠澤柯幾智。學乃如意玉,崇功?
  • 張經公 明朝永樂2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居湖廣澧州安鄉縣(湖南常德安鄉縣),生逵公,逵公生子一,銳公生子一運公,生子四,大略、大有、大盛、大德。
  • 堂號:懷德堂 派語
  • 初定-大啟政心祖 方廷其榮 國澤昭明 儒學光華
  • 張經 吾族明以前家譜散佚無考,成為憾事。後來吾族以經公為一世祖續之。吾族清河脈系。'百忍堂'號。經公前明從清河郡遷徙至徐州城外拐角樓街西版籍六鄉村女娥山居住,娶倪氏生子瀛。生卒之年失考。合袝徐州城外奎山東側。?
  • 張仁美 堂號:敦睦堂
  • 原系陝西臨洮府狄道縣籍住西門外永樂二年(1404 甲申 )遷小民來膠州即居七級莊,配李氏合葬村東丙山壬向有祭石碑記子三。相傳高密境夏莊,諸葛兩處為同宗。
  • 張學嵐 族譜宗支派文詞
  • 源派一(晉湘):
  • 學明子志興 庭應必啟文
  • 世宏敦孝友 詩禮振家聲
  • 張彥成·思潔 伍佑張氏第一世祖 諱 彥成 字 思潔 李太君
  • 據記吾門祖先,東漢時期,先祖嵩之四子睦(嵩之子長:壯,留原守地;嵩之二子:贊,遷徙至河北;嵩之三子彭,遷徙至河南;嵩之五子述,遷徙至沛縣)先奉旨出任蜀
  • 張顯卿 (序一二七世)
  • 公於明洪武初年始入籍上杭為首戶,生於元朝庚
  • 子年,終於洪武十四年辛酉,亨年八十有二,原葬縣西
  • 郊演武場前,後移至縣南張灘與林妣合葬坤山民向,金
  • 絲鉤鱉形.本穴右腦角仍存老體擴
  • 張惟立 諱植 號文班 又號致宗 登唐大順二年辛亥(即891年)唐昭宗進士,歷官湖南觀察使。
  • 張揮
  • 字玉爵,號天祿,揮為弓正,賜姓張,封豫州牧
  • 生四子:長文欽 次文選 三文盛 四文光
  • 張,是中華民族中一個具有光榮歷史與
  • 黃帝
  •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
  • 山西省忻州市寺莊村張氏族譜
  • (公元1368至2004年 )
  • :寺莊村張氏族譜
  • 始祖興,趙氏生二子,長子云甫,次子成甫。
  • 二世祖雲甫,王氏生一子,福。二世祖成甫,一子,聚。
  • 注:二世祖成甫及其子孫遷居河南省,其後輩不詳。
  • 三世祖福,趙氏生二子,長子敬賢,次子孝賢。三世祖聚,二子,長子大貞,次子大忠。
  • 四世祖敬賢,王氏,遷居下河北村,其子孫不詳。四世祖孝賢,王氏生一子,益。四世祖大貞。四世祖大忠。
  • 注:始祖至四世祖,原葬南灣老墳。現遷南溝樑上同族叔父張潤旺地裡。
  • 五世祖益,趙氏生一子,廣。
  • 六世祖廣,王田二氏生一子,寧寶。
  • 注: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在田氏上批“次門”二字。
  • 七世祖寧寶,邢氏生一子,宇。
  • 注: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上批“長門”二字。
  • 八世祖宇,馮氏生三子,長子云霄,次子云昌,三子云露。
  • 九世祖雲霄,邢氏生五子,無考。九世祖雲昌,嶽李二氏生三子,長子珍,次子(),三子豪。九世祖雲露,王氏生二子,無考。
  • 注: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在九世祖雲昌上批“長門”二字。
  • 十世祖珍,蘆氏生一子,守化。十世祖(),蘇氏生一子,守清。十世祖豪,田氏生二子,無考。
  • 十一世祖守化,岳氏生四子,長子積,次子聚,三子金,四子寶。十一世祖守清,周氏生一子,厚。
  • 注1:五世祖至十一世祖,葬白石道墳。
  • 注2: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在十一世祖守清上批“次門”二字。
  • 十二世祖積,邢氏生二子,長子玉帶,次子玉旗。十二世祖聚,邢氏生一子,玉冠。十二世祖金,趙氏生二子,長子玉福,次子玉祿。十二世祖寶,郭趙二氏生二子,長子玉環,次子玉瑞。十二世祖厚,趙氏生五子,長子玉樓,次子玉良,三子玉耀,四子玉德,五子玉彥。
  • 十三世祖玉帶(葬小墳,有碑。據同族伯父張寶林記憶,他老人家小時候還上過墳),付氏生二子,長子龍,次子鳳。十三世祖玉旗,蘆氏生二子,長子將,次子帥。十三世祖玉冠,石氏生一子,鵬。十三世祖玉福,劉氏生一子,瑚。十三世祖玉祿,郭田二氏生一子,樓。十三世祖玉環,邢氏生一子,首。十三世祖玉瑞,楊氏生一子,世。十三世祖玉樓,丁卯年(公元1843年)遷居沙溝村,其子孫不詳。十三世祖玉良,已亥年(公元1875年)遷居沙溝村,其子孫不詳。十三世祖玉耀,趙氏生一子,儀。十三世祖玉德,癸未年(公元1859年)遷居牧莊村,其子孫不詳。十三世祖玉彥,已未年(公元1895年)遷居黃家莊村,其子孫不詳。
  • 十四世祖龍,馮氏生一子,士發。十四世祖鳳,無考。十四世祖將,田氏生一子,士仁。十四世祖帥,石氏生一子,士香。十四世祖鵬,王氏,無考。十四世祖瑚,郭氏,無考。十四世祖樓,楊李二氏生三子,長子士舉,次子士英,三子士瀛。十四世祖首,一子,臣。十四世祖世,無考。十四世祖儀(葬溼卜子,為立祖),劉氏生一子,士弘。
  • 十五世祖士發(葬小墳,有碑),趙氏生三子,長子式光,一子式秀,另一子無考。十五世祖士仁,張氏生一子,富榮。十五世祖士香,一子正榮。十五世祖士舉,李氏生一子,式科。十五世祖士英,王氏,無考。十五世祖士瀛,賈氏生三子,長子式義,次子式禮,三子式智。十五世祖臣,邢氏生一子,輔。十五世祖士弘,降聶二氏生二子,長子世興,次子世旺。
  • 十六世祖式光,王氏生一子,元錫。十六世祖式秀,子無考,有十八世孫。十六世祖富榮,聶氏生一子,天益。十六世祖正榮,田王蘆三氏生二子,長子祥開,次子祥法。十六世祖式科,田氏生二子,長子光明,次子光亮。十六世祖式義,李氏生一子,廣昌。十六世祖式禮,劉氏生一子,廣生。十六世祖式智,白氏生一子,廣德。十六世祖輔,邢氏生一子,憲章。十六世祖世興,史李二氏生二子,長子建基,次子建業。十六世祖世旺,徐氏生二子,長子建昌,次子建緒。
  • 十七世祖元錫,王氏(下河北村人)生二子,長子炳南,次子炳耀。十七世祖天益,劉氏生一子,崇德。十七世祖祥開,韓氏生二子,長子崇福,次子崇祿。十七世祖祥法,郭氏生一子,崇壽。十七世祖光明,張田二氏生一子興守。十七世祖光亮,梁武二氏生三子,長子興讓,次子興寶,三子興仁。十七世祖廣昌,郭氏生二子,長子鵬展,次子鵬魁。十七世祖廣生,蘆氏生二子,長子清世,次子良輔。十七世祖廣德,田張二氏生二子,長子名世,次子元世。十七世祖憲章,張邢程三氏生一子,紫南。十七世祖建基,趙氏,無考。十七世祖建業,李氏生二子,長子寶陽,次子岐闖。十七世祖建昌,王氏生二子,長子執中,次子得中。
  • 十八世祖炳南,降氏生一子,向榮。十八世祖炳耀,王張二氏生一子,喜春。十八世祖履和,一子,金滿。十八世祖崇德,田氏生一子,善繼。十八世祖崇福,郭降二氏生三子,長子殿仁,次子殿義,三子殿智。十八世祖崇祿,田氏生二子,長子殿禮,次子殿信。十八世祖崇壽,張於二氏生一子,殿雲。十八世祖興守,楊氏生二子,長子克勤,次子克儉。十八世祖興讓,無傳。十八世祖興寶,劉氏生一子,明倫。十八世祖興仁,寇氏,無傳。十八世祖鵬展,王氏生一子,振先。十八世祖鵬魁,張氏生一子,繼先。十八世祖清世,岳氏生二子,長子傳書,次子傳信。十八世祖良輔,楊蘆趙三氏生三子,長子同春,次子元春,三子全春。十八世祖名世,張彭二氏生一子,金春。十八世祖元世,趙氏生一子,富春。十八世祖紫南,蘆氏生二子,長子文定,次子文發。十八世祖寶陽,無傳。十八世祖岐闖,聶氏,無傳。十八世祖執中,邢氏生一子,雲漢。十八世祖得中,李張二氏生四子,長子全美,次子全泰,三子全達,四子全義。
  • 十九世祖向榮,小名新春,付楊張三氏生四子,長子國政,次子國瑞,三子國珍,四子國英。十九世祖喜春,少亡,無傳。十九世祖金滿,一子,全海。十九世祖善繼,邢氏生一子,文權。十九世祖殿仁,寇氏生一子,德增。十九世祖殿義,石氏生一子,德功。十九世祖殿智,王氏生一子,德林。十九世祖殿禮,申邢二氏生三子,長子文印,次子文正,三子文筆。十九世祖殿信,降氏生一子,文郎。十九世祖殿雲,蘆氏生一子,德誠。十九世祖克勤,石氏生一子,致中。十九世祖克儉,岳氏生一子,致和。十九世祖明倫,聶氏生二子,長子世和,次子世旺。十九世祖振先,小名如恆,王氏生一子,潤和。十九世祖繼先,小名如升,候氏生二子,長子存和,次子富和。十九世祖傳書,小名明書,張王二氏生三子,長子人和,次子成和,三子安和。十九世祖傳信,寇唐二氏生二子,長子文和,次子中和。十九世祖同春,王馮二氏生一子,錢明。十九世祖元春,賀邢二氏生二子,長子潤龍,次子成龍。十九世祖全春,趙氏,無傳。十九世祖金春,一子,福和。十九世祖富春,宋氏生一子,礦和。十九世祖文定,潘氏生三子,長子三有,次子天光,三子天寶。十九世祖文發,曹氏生一子,天元。十九世祖雲漢,趙氏生一子,潤安。十九世祖全美,邢氏生一子,修文。十九世祖全泰,陳頡二氏生三子,長子俊文,次子付文,三子信文。十九世祖全達,潘氏生三子,長子向文,次子尚文,三子同文。十九世祖全義,陳梁二氏生二子,長子宇文,次子字文。
  • 二十世國政,陳氏生四子,長子寶林,次子寶蘭,三子桂蘭,四子斌林。二十世國瑞,張氏生一子,文林。二十世國珍,郭氏,無傳。二十世國英,張氏生一子,文平。二十世全海,無傳。二十世文權,蘆張二氏生二子,長子四箴,次子四端。二十世德增,小名富貴,陳氏生一子,堯。二十世德功,郭氏,無傳。二十世德林,小名金貴,邢氏,無傳。二十世文印,王氏生二子,長子懷元,次子成懷。二十世文正,寇氏生一子,定懷。二十世文筆,任氏生二子,長子增懷,次子善懷。二十世文郎,小名穩牢,蘆氏生一子,七東。二十世德誠,小名富海,潘馬二氏生三子,長子仁旺,次子五旺,三子錢旺。二十世致中,小名桂花,邢氏生二子,長子愛元,次子天元。二十世致和,小名貴保,無傳。二十世世和,岳氏生三子,長子根全,次子根海,三子福海。二十世世萬,降氏,無傳。二十世潤和,無傳。二十世存和,無傳。二十世富和,無傳。二十世人和,郭氏,無傳。二十世成和,無傳。二十世安和,弓氏生二子,長子穩賢,次子寶賢。二十世文和,弓氏,無傳。二十世中和,無傳。二十世錢明,白氏生一子,天根。二十世潤龍,無傳。二十世成龍,李氏生三子,長子天林,次子培林,三子養林。二十世福和,張氏生二子,長子有旺,次子潤旺。二十世礦和,無傳。二十世三有,武氏生三子,長子宣萬,次子萬元,三子志先。二十世天光,無傳。二十世天寶,小名有金,寇氏生一子,宣元。二十世天元,邢氏生二子,長子孟昌,次子仲昌。二十世潤安,無傳。二十世修文,王氏生一子,福祥。二十世俊文,小名銀娃,馮高二氏生一子,續祥。二十世付文,李何白武四氏生一子,續良。二十世信文,王氏,無傳。二十世向文,王氏生一子,續祥。二十世尚文,邢氏生一子,有祥。二十世同文,小名春堂,王氏生一子,呈祥。二十世宇文,小名穩堂,郭趙二氏生一子,安祥。二十世字文,邢氏,無傳。
  • 二十一世寶林,李氏生一子,君實。二十一世寶蘭,劉氏生二子,長子彥君,次子彥濤。二十一世桂蘭,李氏生一子,彧。二十世斌林,李氏生二子,長子磊,次子鑫。二十一世文林,陳氏生一子,立志。二十一世文平,劉氏生一子,浩。二十一世四箴,又名張中,趙氏生一子,成春。二十一世四端,又名玉中,田氏生四子,長子增榮,次子增華,三子增富,四子增貴。二十一世堯,小名通榮,郭氏生二子,長子茂生,次子茂喜。二十一世懷元,田氏生二子,長子潤喜,次子二喜。二十一世成懷,田氏生一子,黃潤。二十一世定懷,聶馬二氏生一子,旭潤。二十一世增懷,降氏生四子,長子潤有,次子潤生,三子潤良,四子潤田。二十一世善懷,降氏生一子,潤寶。二十一世七東,米氏生一子,潤全。二十一世仁旺,田氏生二子,長子穩根,次子全根。二十一世五旺,劉邢二氏生二子,長子明根,次子成根。二十一世錢旺,付氏生一子,貴根。二十一世愛元,無傳。二十一世天元,無傳。二十一世根全,無傳。二十一世根海,楊氏生三子,長子萬懷,次子有懷,三子喜懷。二十一世福海,無傳。二十一世穩賢,劉氏生二子,長子歧昌,次子世昌。二十一世寶賢,邢氏生二子,長子永昌,又名大可,次子德昌。二十一世天根,王氏生一子,智華。二十一世天林,陳氏生一子,子恆。二十一世培林,無傳。二十一世養林,無傳。二十一世有旺,無傳。二十世潤旺,連氏生二子,長子子文,次子午文。二十一世宣萬,無傳。二十一世萬元,無傳。二十一世志先,無傳。二十一世宣元,劉氏生一子,貴林。二十一世孟昌,小名宣祥,武氏生二子,長子貴仁,次子貴榮。二十一世仲昌,無傳。二十一世福祥,田氏,無傳。二十一世續根,郭氏生二子,長子天星,次子衛星。二十一世續良,聶氏生二子,長子天才,次子天榮。二十一世續祥,寇氏生一子,天保。二十一世有祥,一子,天順。二十一世呈祥,頡氏生一子,天明。二十一世安祥,張氏生一子,永紅。

|資料來自網絡,感謝網絡宗親|

張氏全國統譜(全國世系)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