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規劃讓城市更美更綠

北京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首都”二字,北京的發展建設要處理好“都”與“城”的關係,緊緊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謀劃“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發展服務保障“都”的功能。日前發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北京:新規劃讓城市更美更綠

同時,作為見證歷史滄桑變遷的千年古都,北京要在保護中得到更好發展,還要面對治理“大城市病”的艱鉅任務,讓市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對於這些問題,《總體規劃》都給出了答案。

疏解非首都功能

科學統籌不同地區發展重點,優化城市空間格局

要建設好北京,就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統籌考慮疏解與整治、疏解與提升、疏解與發展、疏解與協同的關係,大力調整城市功能和空間佈局,從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

“規劃通篇貫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科學統籌不同地區的主導功能和發展重點,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相關負責人表示。

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北京:新規劃讓城市更美更綠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區(城六區),是“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要堅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將騰退空間優先用於優化首都功能,開展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注重“留白增綠”,改善人居環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科學佈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緊湊集約發展的生態城市佈局,努力使城市副中心成為新城建設的典範、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一區”是生態涵養區,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地和“大氧吧”,要將保障首都的生態安全作為主要任務。用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的話說,這是新版總體規劃的最大亮點,“要林成片、湖相連,綠滿京華,水映京城,鳥語花香”。

減量發展治理大城市病

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建立生態治理長效機制

北京:新規劃讓城市更美更綠

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汙染等“大城市病”,是制約北京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問題。

要治病,首先要轉變發展思路,切實減重、減負、減量。新版總體規劃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

據悉,北京是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將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實行增減掛鉤,多拆少佔、少建,騰退減量後的用地要更多用於增加綠色生態空間。

《總體規劃》也第一次提出,聚焦科學配置資源要素,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

其中,生產空間要集約高效,騰退低效產業用地,以金融、科技、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和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來支撐,促進更有創新活力的經濟發展。生活空間要宜居適度,2020年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由現狀1︰1.3調整為1︰1.5以上,2035年調整為1︰2以上。生態空間要山清水秀,加強平原地區植樹造林,讓森林進入城市;建設成網絡、高品質的公園、綠道和藍網水系,讓市民更加方便親近自然。

北京:新規劃讓城市更美更綠

“要建立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是三場攻堅戰,要細化分解任務,實施好專項行動。改善首都空氣質量要鍥而不捨地抓,河長制要持之以恆地抓。要改革環境基礎設施規劃實施的方式,居住小區附近規劃有垃圾處理等公用設施的,宜先建再開發,避免鄰避效應。”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動員和部署大會上表示。

保護好文化金名片

重視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建立特色風貌分區

“老城不能再拆了。”《總體規劃》提出,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品質,讓街巷衚衕成為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

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的金名片,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為此,總體規劃提出構建“四個層次、兩大重點區域、三條文化帶、九個方面” 全覆蓋、更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北京:新規劃讓城市更美更綠

從新版總體規劃內容可以看出,北京將更加重視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通過保護傳統中軸線、保護明清皇城、保護原有的街巷衚衕格局、恢復歷史河湖水系、嚴格建築高度管控、保護重要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保護老城傳統建築色彩和形態特徵等,使老城的整體格局、傳統風貌更加清晰。

同時,新版總體規劃也特別重視城市設計,建立了特色風貌分區。“為了留住北京壯美的天際線,北京未來要嚴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的高度和選址佈局。要加強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建築設計要體現多樣性,把控總基調,避免貪大、媚洋、求怪。”相關負責人指出,要通過精心的規劃設計和保護提升,讓北京成為一個令人愉悅的美麗城市。(來源:中國環境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