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作為一個行業人士,我常在想,在“小鮮肉”、“小鮮花”多如過江之鯽的年代,到底什麼樣新面孔,才能夠從同質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青春永遠是一門好生意,張愛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總有一代代人爭先恐後地奉為金句,年輕面孔和成名慾望都沒有原罪,但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面臨著愈發激烈的優勝劣汰,顏值與實力,從來也不該是二選一的單選題。

而不帶任何預設背景地發現“董又霖”,聽到他的最新單曲《一個人去巴黎》,倒是讓我有了意外驚喜——是的,拋開“某著名綜藝節目全國20強”之類帶著光芒的標籤,只是單純在作品裡遇見這個95後男孩,反而感覺自然。

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他的外形當然好看,《一個人去巴黎》單曲封面上,即便刻意在臉部用陰影營造出幾分惆悵之感,也掩蓋不住他“面如冠玉”的好材料,稜角分明的線條帶著一點稚氣,卻不是常見所謂“小奶狗”們如花似玉的脂粉氣,也許沒有所謂“傾國傾城”的美貌,卻是難得地帶著少年感,又有男子力的新生代面孔,就像他的聲音,清澈、纖細,卻有著堅韌質感。

從2016年起陸續發佈《不做陌生人》、《總是》、《Too Much》等一系列單曲,再到最新的《一個人去巴黎》,董又霖的音樂在大流行框架裡不斷地摸索著,有了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

聽這首歌,會讓我想起劉若英和黃立行那首經典之作《分開旅行》,“我選擇去洛杉磯 你一個人要飛向巴黎 尊重各自的決定 維持和平的愛情”——兩個人之間“心比距離更加遙遠”的隔閡和憂愁,在十五年後竟然和董又霖這首《一個人去巴黎》一脈相承,也是有意思的呼應,說明了作品本身的動人之處。

歌曲開篇,汩汩流淌出的鋼琴彷彿飛機在跑道上不斷綿延,終於衝向了一望無際天空,伴隨著董又霖乾淨中透著孤寂的聲音響起,

“怎麼刪除那些照片關於你,

怎麼不看那些對話的簡訊

放不下 回不去 不如就做個決定

說不定 會有意外的風景……”

敘事式的歌詞拉開傷感愛情故事序幕,沒有華麗辭藻堆砌,只是娓娓道來那些讓聽眾們感同身受、暗暗壓抑著的情緒片段,直到副歌第一遍終於變成宣之於口的爆發,“怎麼變成一個人去巴黎 怎麼放下兩個人的記憶”,但這樣的爆發,在董又霖的詮釋下,如同編曲一樣剋制,沒有大起大落嘶吼,只是在流暢R&B旋律下勾勒出冷靜而無奈的自問自答,傷感卻如潛伏曲中的鼓點節奏,不斷一聲聲敲擊、加重。

兩個人的關係從親密到模式,說好的攜手變成獨自旅行,“一個人去巴黎”名義上是逃避,內心記掛的那個人卻彷彿一直如影隨形——董又霖這首《一個人去巴黎》訴說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卻真實的故事,毫不做作的詞曲,化繁為簡的製作,恰到好處的演繹,讓這首小情歌顯得清澈而走心,誠懇而動人。

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更妙的是,我認為董又霖親自創作的RAP歌詞,是讓歌曲真正和常見主流情歌有所區別的錦上添花一筆——

“還記得初次見面的法國餐廳

那開始了彼此的故事

想問是什麼樣的作者

能寫出如此夢幻劇情

當那天我滑開了手機

卻收到你道別的視頻

想到故事就要ending

真的 真的不敢相信”

截止到這裡,董同學的創作還像是常見手法,甚至帶著掩蓋不住的青澀,而接下來的表述就更妙了——

“可是 可是 你說再也回不去

想到 想到 起床再也沒有番茄和雞蛋

當初 當初 一起約定的巴黎

I didn't make it deal

But you still raise me up”

“起床再也沒有番茄和雞蛋”——這一句實在太孩子氣,乍一看簡直忍俊不禁,然而這就是他最真實的、赤裸裸的、不加修飾的表達,反而比那些刻意煽情的雞湯句子要動人一百倍!這樣極其細節化、富有生活氣息的表達,讓《一個人去巴黎》的故事變得無比真實,甚至讓人覺得觸手可及: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海誓山盟的口號,愛就是習慣了早餐吃番茄雞蛋的相處,這樣的習慣一旦被改變,“失去你”的空虛感才會如此強烈,那是身體和心靈都無法適應的難受。

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一個人去巴黎》,講述的就是以為可以用某個“目的地”去逃避,卻從決定離開那一刻開始就無法掙脫的愛情遺憾,這樣的題材當然並不鮮見,華語樂壇的情歌也早就氾濫成災,但董又霖的這首小情歌是值得我推薦給大家的,因為就像我一直期待的那樣,隱藏在顏值之後的新生代力量,終於開始“說人話”,唱“普通人感同身受的歌”,開始用嚴謹而踏實的態度去對待創作,對待作品,對待職業所需的“自我修養”,就如董又霖,那麼,這樣的小鮮肉,才是我們需要的未來,嗯,燦爛的未來。

董又霖《一個人去巴黎》:驚,關於一枚“小鮮肉”的音樂自我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