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結合上期文章,點擊可查看

本期話題

西周最終的戰略目的就是要消滅殷商,並且滅商戰爭就發生在孟津觀兵的兩年之後。

如果當時身在孟津的姬發堅持認為時機不成熟,他為什麼還要舉行這場軍演?這不等於主動把自己的戰略意圖暴露給紂王,失去了發起進攻的突然性麼?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叄 文王東征

出賣崇侯虎的負面效應很快就發酵了。

回到岐周的姬昌,儼然成了諸侯們眼中的國際秩序維護者,具有最高的公信力。產生矛盾糾紛的諸侯不約而同地來請他而不是紂王出面舉行仲裁。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虞國和芮國的人在這時發生了糾紛,來請姬昌裁決。踏入周境,親眼目睹了周人禮讓謙退的風俗,為之深深震撼。不待求見西伯,便各自退步,達成協議。這一事件為姬昌帶來了空前的政治聲譽。

經過對民心與輿論的深刻觀察,姬昌認為該是時候結束對殷商稱臣的恥辱了。

於是就在這年,姬昌宣稱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拋棄了紂王授予的西伯爵位,自稱為王,公開與殷紂分庭抗禮。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正位為王以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積極的武力擴張。

在稱王之後的三年裡,姬昌每年都在對外用兵。

那麼,西周的兵鋒應該指向誰?要設計怎樣的軍事戰略才能最終實現殷商鼎革的宏願呢?

姬昌把對外征討的首要敵人鎖定為了犬戎。

犬戎的聚居地應該在岐周的東南方向(參見錢穆《國史大綱》),攻擊犬戎,意味著西周的勢力越過渭水,從渭北的岐山一路延展到了渭南。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在征伐犬戎的第二年,姬昌向密須國用兵。

密須國在今天的安定陰密縣,它地處涇水上游的隴西高原上,對立國於岐山的西周形成了高屋建瓴的俯衝之勢。

西周要向東與殷商爭奪天下,必須首先解決自己側後方的這個巨大威脅。

在解決了後顧之憂以後,姬昌踏上了東征的旅程。

依照常人的思維,姬昌從陝西眉縣西北的岐山出兵,往東擴張,最終要進攻地處豫北的殷都安陽,他應該沿渭水東進,從今天的潼關一線出豫西,在洛陽北面的孟津渡過黃河,然後一路撲向東北方的安陽。

但實際上姬昌並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一條迂曲得多的攻擊路線:從陝西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滅掉了位於上黨地區(今山西長治)的耆國,然後翻越太行山南下,攻擊河內地區(今河南沁陽)的邗國。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這一規劃顯示出了姬昌高瞻遠矚的戰略素養。

從軍事學上說,從陝西華縣出潼關,直取洛陽,是內線作戰。距離短,但是戰略意圖容易暴露。

而當山西控制在殷商手中的時候,走這條路線將把自己的側翼長時間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這麼長距離的側敵行軍絕對是兵家大忌。春秋時期的秦國之所以在崤之戰中一敗塗地,原因正在於此。

更何況攻入河南之後,位於登封的崇國在崇侯虎的治下必將成為藩屏商朝最堅強的屏障。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而選擇外線作戰,繞道山西,攻入上黨,不但便於隱藏己方的戰略意圖,麻痺殷紂,還可以藉助山西的高原地利,居高臨下地威脅殷商的王畿。

我們從後來楚漢戰爭的發展也可以看出外線作戰的優勢。

在楚漢戰爭當中,劉邦率領的主力走內線,結果與項羽相持在滎陽、成皋一線,長期無法打破僵局。而韓信率領偏師走外線,一路破魏降代,服趙滅齊,短短三年便一舉扭轉了楚強漢弱的戰略態勢。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事實上,當姬昌滅掉耆國以後,殷商的有識之士已經感到了亡國的隱憂。

大臣祖尹驚慌之餘,去向紂王報警。

但紂王的小心臟早在“囚羑里事件”中便被姬昌揉碎了。這時的他就像暮年頹廢的隋煬帝一樣,雄心壯志早已煙消雲散,一味地逃避於醇酒美色當中,完全沒有警覺到他的對手已是枕戈待旦。

到邗國被降服以後,殷商的王畿已經直接暴露在了姬昌的兵鋒之下,而勢單力孤的崇國也再無力抵禦周人強大的戰略攻勢。

就在邗國被征服的次年,崇國也灰飛煙滅了。

肆 武王伐紂

正當滅商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姬昌卻一病不起。大業未竟,中道崩殂,伐紂的重任落在太子姬發的肩上。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姬昌死後,西周對殷商的進攻因為他的駕崩而停滯了整整九年。

在這九年裡,年輕的姬發在太公呂尚和周公旦的輔佐之下逐步鞏固權力,穩定了政局。

九年之後,太子姬發以文王的遺譽為號召,在洛陽以北的孟津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聯合軍演,前來助陣的諸侯達到八百之多。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不期而來的諸侯們勸說姬發應該乘勢進攻,一舉消滅殷紂。

但奇怪的是姬發居然否決了這個提議,“你們不理解天命的啟示,時機還不成熟。”

用今天的眼光來觀察發生在孟津的那場軍演,不得不說是非常奇怪的。因為舉行這場軍演的目的和意義讓人費解。

我們很難說舉行這場軍演是為了威懾對手,就像今天美國人在波羅的海沿岸組織的對俄聯合軍演那樣。因為美國人很清楚,面對著手握核彈又不怕玩兒命的俄羅斯,真正挑起戰爭是不可想象的。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但西周最終的戰略目的就是要消滅殷商,並且滅商戰爭就發生在孟津觀兵的兩年之後。

如果當時身在孟津的姬發堅持認為時機不成熟,他為什麼還要舉行這場軍演?這不等於主動把自己的戰略意圖暴露給紂王,失去了發起進攻的突然性麼?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軍事外交的邏輯運用取決於國際政治格局的特點。

如果國際政治的格局是一家獨大,那麼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就會傾向於強權與暴力。就像2003年的美國那樣,拿著一小瓶洗衣粉當證據就對伊拉克動手了。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但如果國際政治的格局是多方制衡,那麼佔據道義的制高點,運用外交手段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將成為更加明智和務實的選擇。

因此當2011年美國再度插手中東,企圖像推翻薩達姆那樣推翻巴沙爾的時候,俄羅斯和伊朗的強勢介入便會迫使已經掄起大棒的美國人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來。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從孟津觀兵的情況看,與會諸侯多達八百,說明當時中國的政治勢力版圖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徵。

而由各部落組成聯盟推舉共主的國體又太過鬆散。共主對諸侯缺乏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強制手段,更多地依靠道義的號召和外交的拉攏。

姬發要想消滅殷紂,改朝換代,僅僅依靠西周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而要號召天下諸侯共同行動,推翻殷紂,並擁戴他為新的天下共主,他必須從敵我兩方面解釋發動戰爭的合法性。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事實上,就算姬發已經如此慎重地為西周的討伐戰爭尋找法理依據,滅商戰爭的合法性仍有後世學者提出質疑。

最著名的便是漢景帝時期轅固與黃生關於“湯武革命”的激辯。黃生非常不客氣地將武王伐紂定義為“篡弒”。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姬發在法理依據尚不充分的情況下貿然開戰,即便消滅了紂王,天下諸侯也不見得會心悅誠服地擁戴他成為新的共主。

而“篡弒”的國際形象一旦定格,局面會比現在更難收拾。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因此,孟津觀兵的舉行,更多是出於政治、外交而非純軍事的考慮。

姬發在孟津觀兵的當時並沒有計劃將它直接演變為商周之間的決戰。舉行這場軍演是為了檢驗西周對天下諸侯的號召力是否足夠強大。

八百諸侯不期而至,他的目的就已經達成了。這時他還不能對紂王動手,因為他還需要從君權神授的角度揭露對方也就是殷商政權的非法性。

實現這一目的是需要時機的。而機會在兩年之後便真的來了。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兩年以後,暴虐的殷紂王接連殺死比干,囚禁箕子。

朝中賢臣們的悲慘遭遇讓太師疵、少師強對殷商王朝失去了最後的信心,他們抱著祭祀的樂器投奔了西周。

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禮樂祭祀是天子與上天溝通的橋樑。失去了祭祀的樂器,象徵著殷紂與上天的聯繫中斷。天命已經不再眷顧這個荒淫的棄子。現在他已不再是君臨萬邦的天子,而是人神共憤的獨夫。

到這時,國祚綿延四個半世紀的殷商王朝即將隨著殷紂的覆滅而黯然落幕,一個文質彬彬的嶄新時代——西周即將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

--End--

歡迎走進小書房1538

一個有趣有料的小房間

同文學來一場充滿溫情與敬意的邂逅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