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褲子闖出服飾大市場——遼寧海城西柳市場創新驅動打造全產業鏈專業市場集羣

專業市場是遼寧省海城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也是遼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面旗幟。西柳市場集群經過30餘年的發展,已形成以專業市場為龍頭,以市場配套加工為支撐,以市場配套服務為依託的專業市場集群。

說起西柳,可謂是“一條褲子”開闢出衣飾天下的大市場,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西柳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鎮變成了國家級特色小鎮和全國文明村鎮,西柳的服裝市場也從馬路市場發展成在國內規模大、影響廣的專業批發市場。

在西柳公園有兩尊人物雕像,一位是烈士,另一位就是當地農民丁其山的雕像,他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條民間商品褲子的製售者。

1978年春,因災禍走投無路的西柳鎮東柳村農民丁其山,意外發現做褲子賣褲子的一線生機。丁其山揹著布包走村串戶推銷褲子的舉動引發了連鎖效應,西柳乃至周邊鎮區的村裡瞬間出現了一批製售褲子的人。今年68歲的方允亮就在其中,那時,方允亮白天去生產隊幹活,晚上就回家悄悄組織親友鄰居做褲子,然後趁著天沒亮的時候偷偷拿出去交易。

賣褲子的人群自發組建了集市,兩塊磚頭佔地,一塊包袱皮攤開即賣。趕集賣褲子的人流越來越大,西柳市場的雛形就此形成,成為全國起步最早的一批服裝市場。1982年,西柳鎮黨委、政府加以引導和扶持,開闢了專門的交易地域,成立了市場服務機構。1984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李鐵映到海城掛職縣委書記,海城實行綜合體制改革,放權、讓利、開發、搞活的方針貫徹實施,“人不分南北、貨不分公私”政策深入西柳人心田。

此後,西柳服裝市場以井噴式發展。1985年至1993年間,西柳市場經歷了3次原地擴建,圍繞市場衍生出的客運、飯店、物流等行業也逐漸形成規模。在這個露天市場裡,一個又一個萬元戶誕生了,方允亮是最早成為了萬元戶的那批人。1994年,西柳鎮黨委提出堅定不移地把西柳服裝市場建成全國一流市場的目標,並付諸實施。自籌資金上億元,建成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攤位總量7766個的二層棚蓋式結構的西柳服裝市場。昔日的西柳大集一躍躋身全國三大布衣專業批發市場行列。

方允亮坦言,二代市場建成時,沒在第一時間買店鋪讓自己吃了大虧。好在當時方允亮的兒子方鴻昌主動要到西柳市場裡學做生意。一個是經驗豐富的老商人,一個是敢想敢幹的年輕人,在兩代人的思想碰撞與融合間,方家的生意越做越火,銷售旺季時,一天能賣1000多條褲子。家裡的加工廠供應不上時,還要找工廠代加工。

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海城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1號文件,賦予西柳15項優惠政策。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號文件,如一場及時雨,讓西柳市場活力迸發,尤其是物流放開、運價下降,市場交易額和貨物吞吐量大幅攀升。

同時,西柳鎮招商引進佔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的西柳中國商貿城項目。這座國內單體規模最大、亞洲設施環境一流的第六代高端市場,真正把西柳大市場引向了商品品牌化、營銷展貿化、市場商城化、商城集群化的全新發展階段。這個西柳人口中的第三代市場建起時,方允亮父子第一時間搶選了3間商鋪,並將工廠的機器全部升級。方鴻昌進入了“互聯網+”的銷售時代,他給所有的老客戶建了微信群,隨時在群中就完成了交易。

改革開放40年,方家父子在傳承與發展中見證著市場的不斷崛起,在改革開放為市場經濟釋放紅利的過程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如今西柳服裝市場的市場集群佔地規模2.5平方公里,擁有攤位1.6萬個,本鎮就業總人口約6.5萬人,日均上市客商8萬人至10萬人。市場周邊已經形成了一批電商鎮和電商村,電商業戶發展到5000餘戶,市場實體商戶紛紛開通網店,採用O2O交易模式佔比50%以上。

2017年,市場貨運吞吐量突破120萬噸,市場交易額實現620億元。西柳在獲得中國褲業名鎮、中國棉服名鎮的基礎上,又先後被確定為全國產業集群“北派服飾”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和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目前正在推進申報國家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

思路決定出路。如今,海城著力推進專業市場集群向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發展。做全產業鏈前端,加速發展市場配套加工產業集群;做強產業鏈中端,加速本土產品質量提升;做活產業鏈末端,打通對外開放國際物流大通道。未來海城專業市場銷售將實現由內貿為主向內外貿並重發展轉變,讓海城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海城。

一条裤子闯出服饰大市场——辽宁海城西柳市场创新驱动打造全产业链专业市场集群
一条裤子闯出服饰大市场——辽宁海城西柳市场创新驱动打造全产业链专业市场集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