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水解近渴,苦盡甘終來|下周二,天津見!

提起天津

許多人想到的都是

狗不理、大麻花

……

而今天我們要為你講述的是

天津與水的故事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天津歷史上,四面城牆圍起的老城裡沒有河,號稱九河下稍的天津衛,河全在城外。打出的井,水也是苦的,天津人喝水,只能喝河水。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天津人是喝“御河水”長大的,所謂的“御河”,主要指南運河。當年,有的小販用扁擔挑著水桶,挨家挨戶送水。那時家家房子裡都有水缸,倒入水缸後的水很渾濁,需要放入白礬,沉澱之後才可以喝,家家戶戶都要定期淘洗水缸,水缸即使淘洗得很勤,但缸底仍舊都是泥土。

天津人不僅買飲用水,需要開水時,往往也要到熱水站去打。那時保溫瓶很罕見,人們所用的是帶有壺套的瓷壺。壺套是用兩層花布夾棉花做成的,保溫效果比不上保溫瓶,但至少早上刷牙漱口時,水還是溫的。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那時候煤和柴都是限量供應的,清早起床,點燃煤爐,只燒一壺水實在太浪費了。於是家家戶戶更願意到水鋪打水,天津最後的水鋪在南市一直堅守到2007年。南市拆遷之後,水鋪就消失在天津人的視野中,這個和天津建城就相伴相依了600多年的行當,被日新月異的生活所取代。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作為近代開埠較早的城市,天津於光緒二十三年由英商仁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辦“天津自來水廠”, 最初的自來水主要供租界內的居民使用,非租界地的百姓很難喝上自來水。

解放後,自來水通到了衚衕裡。可並不是家家都有。一個院裡,甚至一個衚衕裡,只有一個水龍頭,大家早起排隊接水,冬天水管上包上厚厚的稻草,如果水龍頭凍上了,全院老少一起想辦法把水龍頭化開。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水不僅少,而且差。泡茶,是苦的;熬粥,是鹹的。天津流傳的順口溜——自來水能醃鹹菜。

在1981年的大旱之後,天津的吃水緊張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相信年過60的天津人,大多參加過引灤入津挖河道的志願活動。那時候,由單位組織的各行各業的志願者都帶著滿腔的熱情參與進來。那時的海河水對每一位天津人來說都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1981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興建引灤入津工程。灤河在距天津幾百裡外的河北省遷西縣和遵化地區,引灤入津就是把灤河上游、河北省境內的潘家口和大黑汀兩個水庫的水引進天津市。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圖片中的這對母女,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在筆者的記憶裡,電臺播放的新聞、報紙的各大版面,都記載著這令人興奮的時刻。記憶裡還有家家戶戶提著水壺接水時衚衕沸騰,滿院歡笑的場景。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引灤入津工程完工後,天津的缺水情況得到極大緩解。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天津的水資源短缺依然存在。

於是,南水北調再次被提到日程上來。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湖岸線長達2313公里,淹沒土地最多、移民安置任務最重、稅源損失最大,同時也是水質保護壓力最大的縣市。為一渠清水永續北送,丹江口庫區群眾作出了巨大犧牲。當地村民從此遠離故土,當年揮淚離別家園的記錄片曾讓許多人熱淚盈眶。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以來,截止到2018年6月3日,已累計向天津供水達28億立方米,相當於196個西湖,水質各項指標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指標。在連續安全供水1268天裡,天津市中心城區、環城四區以及濱海新區和靜海區等14個行政區域,近千萬人口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南水北調已成為天津市至關重要的水源。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改革開發四十年,天津的海河依然是那樣流淌,可海河邊已是風景大不同。我很喜歡告訴外地來的朋友,來天津,在晚上逛逛海河,坐坐遊船吧。這條河流養育了萬千天津人,也見證著天津城市的發展。一瓢水,一座城,一段永遠被天津人記住的歷史。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重磅預告

8月21日 9:00—10:00

央廣經濟之聲

聯合全國十家經濟廣播

共同推出大型系列直播

《路標——改革從這裡出發》

第一站:天津

远水解近渴,苦尽甘终来|下周二,天津见!

為您講述

那些感動的人與事

那些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那些曾經發生在津沽大地上

奮力前行的故事

■ 記者在天津濱海墾荒犁廣場為您講述鄧小平同志到天津開發區視察的故事;

■ 題詞親歷者——原天津市副市長、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葉迪生的採訪報道;

■ 見證天津經濟開發區銳意進取、勇於改革的“108枚公章”的故事;

■ 展現新時代發展,中國高科技力量的,“天河一號”掌門人劉光明的故事;

■ 反應民生福祉,見證天津市民生活變遷的“瀋陽道7號院”的故事。

編審:劉志軍、李 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