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智耀不是藥神,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深度智耀不是藥神,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看海報上的他們,笑的是多麼的燦爛,起初一定會認為徐崢這次又開始爆笑全場。其實,笑的有多開心,哭的就有多慘烈。

最近,公司全員去看了《我不是藥神》,很多同事哭了。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即使是互聯網背景的工程師們,使命感也油然而生,我們這些新藥研發的老兵們更是感慨萬千。

在電影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大量絕望又憤怒的病人集結在格列寧中國公司的門口,向高層抗議藥價過高。

藥品的生產成本在藥價裡面的佔比並不高,會讓行業外的人覺得藥企就是資本家,太黑了,怎麼定價這麼高。其實,創新藥藥價裡面佔比較高的除了流通環節層層加碼外,就是高昂的研發成本了。

深度智耀不是藥神,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實際上,研究一款新藥,尤其是像格列衛這種對控制白血病有顯著作用的藥,通常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和鉅額的資金。

以格列衛為例,從發現靶點到獲批上市,這款藥耗費了約50年,製藥企業諾華投資超過50億美元。而更多的創新藥物的研發都在投入鉅額資金後在其中的一個環節折翼沉沙。

2016年3月,美國塔夫茨大學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新藥研發的成本約為25.58億美元。來自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的數據顯示,研發一種藥物的時間需要10年到15年,而10種投入市場的藥物中只有2種取得的收入與研發成本相當或超過研發成本。

一款好藥的誕生,更像是“十年磨一劍”的過程。藥企投入鉅額經費,研究者夜以繼日地工作,如此往復,人類才戰勝了一個個疑難雜症,越來越多的絕症有了“救命藥”。為了有動力和資金基礎去研發下一款藥品,藥企必須要在專利期內把專利賣出高價,儘可能多地獲取利潤。

深度智耀不是藥神,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然而,一切為了患者,為患者帶來生命之光仍然是我們每個新藥研發從業人員的信念。沒有誰比我們更理解“患者在等待”這句看似樸素的句子背後的沉甸甸的分量。

默沙東公司創始人喬治·默克曾說過:“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是為人類而生產,不是為追求利潤而製造的。”

一個偉大的製藥公司需要擁有社會責任感。沒有了社會責任感,製藥公司做的再強,研發能力再強,銷售能力再強,盈利能力再強,它也只是一個強大的公司,稱不上偉大的公司。

當前,新藥研發是離互聯網和新技術十分遙遠的一個行業,目前還大多處於人海戰術階段。這麼關乎人生死疾病的行業是最應該用新技術去改造的,技術的賦能不僅可以縮短新藥研發週期(讓患者更快用的上好藥),還可以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讓患者買的起好藥)。看這部電影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有好藥是不夠的,很多病人面對好藥卻買不起,只能等死。

深度智耀不是藥神,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藥企研發大大小小的上百個系統,造價高昂,卻需要大量人力來完成很多瑣碎的工作。藥企僱傭了大量科學家,但這些科學家的時間卻大量浪費在本可以由機器完成的事情上,比如查閱文獻、下載文獻、翻譯、寫報告、編排格式、錄入數據,等等。信息孤島嚴重,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在各個不同部門發生。跨國藥企至少是有不少專家的,而創新型藥企人才匱乏,只能外包給服務公司。

一邊是等著藥來救命的病人和家庭,一邊是藥企的人海戰術和較低的研發效率,怎麼看都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可喜的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奔跑在路上,致力於用新技術去賦能這個古老的行業。互聯網不應該只是取悅消費者,而應該更多體現對生命的尊重。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不過正是這些蝴蝶煽動翅膀般的微小震動,彙集在一起,醞釀了顛覆性的變革。

深度智耀不是藥神,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電影中,程勇面對法庭做陳述時說:“今後都會越來越好吧,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機結合的一體化新藥研發平臺可以大幅提升新藥研發效率,將更多便宜的好藥更快的帶給患者。科學家會越來越承擔人工智能教練的工作,訓練機器完成從嬰兒到成年的轉變,讓機器可以更好的協助科學家來工作。

北京深度智耀科技有限公司於2017年10月在北京創立,是一家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賦能新藥研發與申報以及上市後全流程的國際化初創公司。2017年12月獲得真格基金數百萬美元pre-A輪獨家投資。深度智耀成立以來,已經陸續推出10個產品,並和多家跨國藥企總部、亞太區以及中國區以及國內領先藥企建立User Case。

“一切為了患者”和“患者在等待”這種強烈的使命感驅動著我們努力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新藥研發,一路向前

(本文作者李星為深度智耀創始人兼CE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