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一周」上海文化,如何請來「最牛的人」

「李強一週」上海文化,如何請來“最牛的人”

「李強一週」上海文化,如何請來“最牛的人”

上週,李強對滬上的文化機構進行了一次集中走訪。他用兩個半天時間,圍繞“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主題,調研上海的文化產業、文化場館、文藝院團,並同文化工作者、藝術家和文化企業負責人展開交流。

無論是從地理空間還是涉及領域來說,這次調研的“跨度”都是夠大的——除傳統意義上文化機構集聚的中心城區外,李強的足跡還北至靜安大寧地區,遠至松江;其調研的對象,則同時包括“攬盡上海千年”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具有百年曆史的大世界,以及最新潮的電競企業。

橫跨古今中西的跨度,很合乎李強對“上海文化”的期待。“要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充分激發上海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他在調研中表示,上海要加快建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為上海的金字招牌”。

自去年12月正式提出“四大品牌”以來,李強已在多個場合談及“上海文化”品牌內涵。“沒有一箇中心城市不是因文化而興盛的。”今年4月,李強在全市全力打響“四大品牌”推進大會上表示,作為這座城市的基因和標識,“上海文化”重在展示標識度上下功夫,“有的要虛功實做,有的甚至要‘無中生有’”。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三個方面,上海都有豐富資源與深厚積澱。這也被視作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乃至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基石。而在著力提升“標識度”的語境下,各種資源如何被“活化”、被“釋放”,就是需要進一步考量的問題。

「李強一週」上海文化,如何請來“最牛的人”

8月頭上的這場調研,與3個多月前的一組願景密切相關——在闡釋“上海文化”品牌內涵時,李強曾提出四個層面具體願景:“內容生產精品迭出”“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化名家群英璀璨”“文化地標綻放魅力”。

這首先意味著,上海作為一個歷來的“文化碼頭”,一方面需要進一步集聚名家、名流、名作,提升“碼頭效應”;一方面也要努力成為“文化源頭”,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策源地”。

“紐約有百老匯,倫敦有西區,很小的一塊地方,卻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在去年底的市委學習討論會等多個場合,李強都曾提起這些全球城市的知名地標,將之作為上海應當對照的標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展覽、演出,讓全世界的人‘打飛的’也要來聽、來看?”

在他看來,擁有頂級的展覽、演出,乃至形成特定品牌,是一座頂級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標誌。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文化吸附力和影響力,正是衡量一座中心城市能級的重要指標。

顯然,儘管近年已經湧現出不少“現象級”展演,但比照世界頂尖水平,上海在這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間。而現有的資源和潛力同樣不小。如人民廣場周圍1.5平方公里,雲集了數十家演藝機構和設施,這一區域就被視作一塊得天獨厚的寶地。

「李強一週」上海文化,如何請來“最牛的人”

在大世界,李強特地登上天台,在酷暑中聽取這一區域的規劃建設彙報。目前被稱作“人民廣場演藝區”的這一區域,正在公開徵集一個類似“百老匯”分量的名稱,試圖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最具標識度的文化地標之一。李強表示,這裡應當“精心設計、加強整合、統籌運營、聯動發展,進一步打響品牌,提升整體影響力”。

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李強對上交等文藝院團的期望,則是在做“碼頭”的基礎上試圖成為“源頭”,通過激勵原創、鼓勵演出,拿出更多具有真正分量的“精品力作”。這意味著上海應當努力成為更多原創新作的首演、首發地。

當然,上海需要的並不是自娛自樂的“新作”——真正稱得上“源頭”的精品力作,顯然需要經受國際主流文藝演出界的考驗,並能夠“留得下來”、長盛不衰。

再進一步,這座城市需要集聚的,自然是一批第一流的名家、大師和文藝才俊。

「李強一週」上海文化,如何請來“最牛的人”

“只有越來越多的文藝名家紮根上海,上海的文化底蘊才會越來越厚實。”在京劇電影《貞觀盛事》的片場,李強特地對尚長榮等滬上京劇名家表示,上海要下大功夫集聚培養一流大師名家,文化人才建設也將被擺在更突出的位置。

“群英薈萃”素來是上海文化的傳統,而如今,無論是當“碼頭”還是“源頭”,這樣的集聚效應都亟待進一步放大,並且同時適用於最古老的戲曲曲藝和最前沿的文創產業。

在見到老一輩演藝大師的同日,李強也見了車墩上海影視樂園內多家影視企業負責人;在電競行業內頗具代表性的英雄互娛集團,李強還親身觀摩了“90後”們熱衷的電競比賽。

他曾不止一次表達過對這類新興產業的關注。而集聚、發展這類產業的基礎,仍是“人”——能吸引更多這些領域的前沿人才到滬,正是上海多項人才政策的題中之義。

而將“上海文化”列為“四大品牌”之一,並要求成為一塊“金字招牌”,本身也意味著這座城市方方面面的建設管理中,需要體現一種“文化感”。

幾個月前,在談及鄉村振興時,李強曾描述他理想中的上海鄉村:“要有顏值,要有氣質,也要有走心的文化。”某種程度上,整座城市的文化品牌標識度,亦體現在一磚一瓦、一招一式上的“走心”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