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公司應如何進化?

互聯網時代,公司應如何進化?

目前,特色鮮明的日式公司、美式公司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而未來資本力量減弱、人力優勢凸顯,哪種公司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

作者巖井克人預言的萬眾創業時代,並未在日本開啟,而是率先在中國登陸。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人工智能、新零售等一批批浪潮下誕生的大中小公司,必須衝破窠臼,找到創新型的公司模式。

《未來的公司》一書最早於2003年在日本出版,之後在日本國內多次修訂再版。該書誕生之時,日本衰退依舊,歐美公司的道德風險問題在金融危機中爆發,美國模式或日本模式的公司治理形態在今天都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巖井克人在書中預言"在未來的後產業資本主義時代,各家公司如果不是千差萬別,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這倒與中國當今萬眾創業的圖景相符合。書中所提到的很多問題,比如:資產回報率的持續下滑,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也是所有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遇到的世界性問題。時代在變,公司形態也在改變,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則不會變化,這也就是《未來的公司》一書的價值所在。

以下內容摘編自2018年7月新書《未來的公司》。參與文末留言分享活動,就有機會把這本書收入囊中哦!

互聯網時代,公司應如何進化?

《未來的公司》

翻譯:張永亮、陶小軍

東方出版社

定價:48.00元

硅谷模式

後產業資本主義式的企業最為活躍的場所,自然是美國的硅谷。以斯坦福大學眾多研究者和形式多樣的研究活動為催化劑,這裡自然形成了風險投資公司的一大集聚地。這裡一方面是擁有各種知識和能力(說得花哨一些,就是擁有各種創意和才能)的個人和集團充當風險投資企業家,大幹一場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帶著資金的個人和法人,作為風險投資資本家,冒著巨大風險,對這些創意和才能進行投資的地方。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常見的打開方式被稱為"硅谷模式",目前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世界都想效仿它的"成功",嘗試著去模仿,甚至移植它。

如前所述,與產業資本主義時代相比,後產業資本主義時代,能夠更容易籌措到錢。但這始終是相對而言的。有一點沒有變化:一個除了創意和才能之外沒有任何資產的人或集團,去籌措把這些創意和才能做成事業所需的錢,還是比較困難的。

互聯網時代,公司應如何進化?

站在貸款方的立場上來想,就會馬上明白其中的緣由。第一,因為擁有創意和才能的人未必是一個好的經營者。不,在大多數情況下,更應該認為他們沒有經營的才智。即便假設他們具有經營的才智,在事業開創初期,其發揮才智的經驗也是大多不足,在事業走上正軌之前就失敗的風險非常高。第二,更根源性的原因是現代社會不允許"賣身為奴抵債"的制度。當把錢借給擁有實物資產的人時,可以用這些實物資產作為擔保;但是當把錢借給只有創意和才能等人力資產的人時,如果用這些人力資產作為擔保,就會因為違反《禁止販賣奴隸法》而被逮捕。

也就是說,擁有實物資產的人即使事業失敗,貸款方至少可以扣押他的擔保資產。但是,在只有人力資產的借款方事業失敗時,貸款方不能扣押任何東西。更糟糕的是,社會上還前赴後繼地出現了一些不逞之徒,他們惡意扭曲事實,編造創意和才能來借錢,然後把這些錢裝入自己囊中,隨意地宣佈破產。因此,貸款方不願意把錢借給只有創意和才能的人,結果,即便是在創意和才能方面真正前途無量的風險投資企業家,也很難借到所需的資金。

硅谷模式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它充分用活了股份公司制度。

首先,自由持有金錢的風險投資資本家,根據情況也會從投資銀行那裡募集到資金,並設立風險投資基金。這些風險投資基金,會通過文件審查和採訪,選出二三十個在創意和才能方面有前途的人,然後分別和他們以非上市股份公司的形式共同開辦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失敗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往往會同時開辦幾家公司,這樣做是為了分散風險。其數量限制在二三十個,是為了能夠充分注意到各個企業的經營情況。

互聯網時代,公司應如何進化?

實際上,風險投資資本家不僅是各個風險投資公司的大股東,還毫無例外地是公司的董事,經常監視著公司的經營狀況,必要的情況下還會直接介入經營。這種方法一方面填補了風險投資企業家作為經營者經驗不足的空白;另一方面,還可以甄選出真正優秀的創意和才能。他們會放棄之前投資給沒有指望的風險投資企業的資金,迅速撤資不管。

那麼,為什麼風險投資公司不採取單純的合營企業或合夥企業的形態,而要採取非上市股份公司的形態呢?非上市的理由很明顯。因為從風險投資資本家的立場來看,他們可以不用受累於其他股東,能作為大股東自由地介入經營;從風險投資企業家的立場來看,不上市就不能讓風險投資資本家輕易地賣掉股份,可以真正實現參與風險投資公司的經營。

事先採取股份公司形態的理由也一目瞭然。風險投資資本家投資風險投資企業,並不是為了得到紅利。在經營還沒有走上正軌期間,公司還處於持續資金不足的階段,如果要求大額的紅利,就會打破好不容易生出來的金蛋而葬送前程。風險投資資本家實際上獲得利益是在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股票的首次公開上市)的瞬間。也就是說,在風險投資公司取得成功、經營走上正軌的時候,讓它的股票上市,再賣掉自己持有的股票。如果股價能順利升值,利益才會足夠大。

互聯網時代,公司應如何進化?

如果風險投資公司採取合營企業或合夥企業的形態,要想把它變成上市公司,就必須更改之前的合同。但是,隨著事業的成功,此時風險投資資本家和風險投資企業家之間的權力關係,會大大偏向於風險投資企業家。兩者在重新書寫合同的時候,圍繞股份的分配比率問題,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分歧。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採取股份公司的形態,各自的持股情況都是事先決定好的,所以就不需要再重新書寫合同了,也就會順利上市了。

實際上,風險投資公司之所以採取股份公司的形態,還有著更加根源性的理由。即,硅谷的風險投資公司的目的是從創意和才能,換句話說,是從知識和能力等知識資產,更加一般性的說法,是從"信息"中產生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