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時代 老人成爲情緒障礙人羣

二胎時代來臨,為了照看孫輩,老人的晚年生活幾乎是為了帶孩子。“老人帶娃”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家庭育兒現象。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二孩時代的到來,讓老人距離“鬆綁”的日子更加遙遙無期了,而長時間處於“責任重、風險高”的帶娃壓力下,老人也愈發顯得力不從心,不堪重負。

二孩時代 老人成為情緒障礙人群

為了讓子女“負擔小一點”、讓“孫兒一代”成長得更好,很多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棄正常生活,日復一日埋頭帶孩子,這件似乎“天經地義”的事成了他們晚年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帶孩子責任重、壓力大、風險高,而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卻一直在走下坡路,他們越發感到力不從心,往往容易形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可能會導致情緒障礙。”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副院長、天津市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心主任吳捷長期關注老年人心理和隔代教養問題。他注意到,現在一些老年人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很大比例都來自帶娃的焦慮”。隨著“全面二孩老人的焦慮等情緒,很容易傳遞給孩子和家裡的其他成員,這樣一來,勢必導致家庭人際關係緊張,特別是婆媳之間的矛盾更容易激化。

大多數的中國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會主動幫助子女帶孩子,哪怕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那麼好,或者犧牲晚年生活的自由,也往往能忍則忍。而如今的年輕父母,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被照顧,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老人為自己帶孩子就是理所應當,很少去考慮老人的情緒以及他們的難處。

一個和睦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這需要每個人彼此充分地尊重和溝通。老人的性格、能力和健康狀況差異很大,子女應該充分考慮長輩各方面的實際承受力,特別要對老人多一些關心和理解,但一個根本的問題在於,年輕家長應擺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老人可以適當地根據自己的能力給予協助,但必須清楚,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吳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