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直播現場視頻)由黃石電視臺記者張小康提供

當前正是枯水季節,大箕鋪鎮石家晚水庫已經“見底”,豐水期淹沒在水中的吳氏貞節牌坊露出了水面。

經過歲月和風雨剝蝕後,讓這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更具滄桑感,吸引了不少遊客。近日,記者也來到這裡,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這座古牌坊。

走近節孝坊 傾聽感情交織的動人故事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沿著106國道大箕鋪段,向西到大箕鋪鎮石家晚村,再往傅家山驅車約三公里,便來到石家晚水庫,一座古牌坊矗立在水庫一角。

這座古牌坊高約5米,由4根石柱支撐而起,整體結構系用石頭刻制疊砌而成,自上而下分三段,第一層已遭到破壞,第二層正反面依稀可分辨出“節孝坊”三個大字,第三層正面刻有十八羅漢、雙獅戲花球等圖案,雖然雨水侵蝕嚴重,仍可看出雕工精湛。兩邊石柱上刻有花鳥魚蟲等浮雕,以及“守節堅貞夫死之日誓……”等一些模糊不清的小字。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節孝坊,貞潔守孝坊。”走在前面的大箕鋪鎮石家晚村村支書石東明指著眼前的牌坊介紹道,“看,這是忠孝,這個口開著,這個頭往前送到她嘴裡去吃。是一種孝義,忠孝吉義。你再看這個鴿子,長著翅膀,嘴銜著食往這邊傳,當時打磨製作的時候都有意義的。”

“這個節孝坊,它的做工和文字,突出了這位母親的大愛。”正在此處遊玩的遊客馮先生說,這個東西是他原來從來都沒見過的。“那天,我聽朋友介紹後,今天特意過來一睹它的“風采”。它的這些雕刻的工藝都是現在比不上的。”

記者瞭解到,舊時女人崇尚貞節,為亡夫守節,地方官奏於朝廷,奉旨敕建貞節坊旌表,而樹一座流芳百世的牌坊。牌坊,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崇高榮譽的象徵,是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的一種文化現象。每一個牌坊都有一個感情交織的動人故事。那麼,這座牌坊是為誰而立的?它又有什麼故事呢?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記者輾轉找到了牌坊所頌者的後人劉合武。據他介紹,這座“節孝坊”是為其先祖吳氏所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這是為我太婆吳氏立的。”劉合武介紹,太婆只生了一子劉士芬,年27歲孀居,享年91歲。劉仕芬出仕為官後,清代雍正皇帝為表彰其母吳氏忠貞節孝,教子有方,頒發聖旨立下“節孝坊”。

文物部門將加強保護 不讓古蹟變遺蹟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大箕鋪鎮石家晚水庫的這座古牌坊為何會在水庫底?常年的雨水浸泡,是否會讓這座古蹟完全損毀?有關部門對這座古蹟採取了那些保護措施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繼續採訪了相關部門。

石家晚村村支書石東明介紹,在很早以前,這座古牌坊所處的地方叫“百莊園”,這裡有石姓、劉姓、胡姓家族,吳氏是劉姓家族的媳婦。上世紀50年代,國家大興水利,在“百莊園”建成了這座石家晚水庫,石姓、劉姓、胡姓家族都搬遷了出來,變成了現在的傅家山灣、劉勝晚灣和胡家晚灣,只留下了這座古牌坊在原地。一到豐水期,它便沉入了水底。“長年累月的浸泡,加劇了古牌坊的損害,如果不加以保護,不久的將來會完全垮塌。目前,村裡正在保護這座古蹟,禁止人為破壞。”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這個節孝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都非常高。”大箕鋪鎮綜合文化站站長侯劍雲介紹,石家晚水庫節孝坊2016年被黃石市文物局、黃石市市政府評定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大冶市文物局和大箕鋪鎮政府早已啟動對這座古蹟的保護工作,幾年前,準備將它整體搬遷到岸邊進行保護,但是吳氏後人不同意,沒有遷移成功。

大冶一水庫“見底”驚現200多年的歷史牌坊“節孝坊”

目前,市文物局對石家晚水庫節孝坊正在向上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爭取進行全面保護,大箕鋪政府在加強日常巡查保護的同時,正在擬定開發保護計劃。

現在是正好觀賞時機... 有空的朋友可以去那觀光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