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森林覆蓋率從4.8%提高到17.91%!一個「綠洲奇蹟」的由來……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民勤縣防沙治沙工作綜述

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29.86萬畝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封育成林7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4.8%提高到17.91%……

40年,森林覆蓋率從4.8%提高到17.91%!一個“綠洲奇蹟”的由來……

民勤人民在青土湖壓沙造林

一個個醒目的數據背後,反映出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民勤人民憑著勤勞堅守、頑強不屈的韌勁和毅力,成功遏制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捍衛河西走廊及祖國西北生態安全的艱苦鬥爭歷程。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荒漠化和沙化面積佔90.34%。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很難想象,歷史上,這裡也曾是“水草豐美的濱湖綠洲”。“風沙侵襲,加之石羊河上游來水量逐年減少和地下水嚴重超採,使得綠洲急劇減小,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日趨惡劣,民勤成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民勤縣林業局局長楊青文介紹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民勤造林事業迎來了春天,全縣人民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按照國家、集體、個人造林一起上,誰造誰有的原則,一手抓防護林營造,一手抓林木植被資源封育管護,防沙治沙成績斐然。據統計資料顯示,通過三北一期工程建設,累計造林21萬畝,控制流沙30萬畝,治理風沙口159個,恢復沙化耕地5萬畝,經營管理草湖200多萬畝,110多萬畝封育區天然植被和人工林蓋度由25%提高到38%左右。

40年,森林覆蓋率從4.8%提高到17.91%!一個“綠洲奇蹟”的由來……

“豁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全國勞動模範、防沙治沙標兵石述柱的錚錚誓言,就是對那個時代民勤人民治沙決心的真實寫照!大炕沿農業合作社、紅柳園鐵姑娘治沙隊、薛萬祥、楊可暢、石述柱、邱佳美……無數個默默無聞堅守在防沙治沙一線先進單位和模範個人,築起了民勤防沙治沙的鋼鐵長城。

“那時候治沙都靠人力,推著獨輪車,揹著筐子,抬著抬笆……有人胳膊壓腫了,有人肩膀壓爛了,但工作卻沒有停過。風大的日子,頭一天插的風牆、壓的沙障,第二天就無影無蹤了,現在想來,真的挺不容易。”對於當年壓沙的艱難,邱佳美至今記憶猶新。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林業六大工程的啟動實施,民勤縣生態建設逐步邁上以項目為帶動、政府組織引導、部門協調配合、全民廣泛參與的規範化、制度化和科學化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工程治沙”成為民勤縣防沙固沙的最主要途徑。民勤防沙治沙步入有史以來投資力度最大、推進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歷史新階段。

青土湖是石羊河的終端湖泊。1959年乾涸,水乾風起,形成了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成為民勤綠洲北部最大的風沙口,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在這裡“握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們採取壓沙造林、灘地造林、移民搬遷、退耕還林、封禁保護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目前,該區域完成工程壓沙造林14.9萬畝,灘地造林2.3萬畝。2010年,乾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現碧波,目前水面達26.6平方公里,形成旱區溼地106平方公里。”楊青文深有感觸地說。

40年,森林覆蓋率從4.8%提高到17.91%!一個“綠洲奇蹟”的由來……

通過持續不斷的治理,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民勤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據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民勤縣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較2009年分別減少6.26萬畝、6.76萬畝,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逐年減少、減輕趨勢,整體處於遏制、逆轉趨勢。2015年4月,民勤縣被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沙漠治理離不開科技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民勤縣先後成立了林業勘查設計隊、勤鋒灘植被管理站、民勤縣連古城沙生植物保護區等科技管理和科研單位,為民勤縣治理沙漠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保障。積極與中科院寒旱所、中國林科院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合作,形成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務體系。

在長期的防沙治沙實踐中,民勤縣創造出了被著名科學家竺可禎命名為“民勤模式”的“宋和樣板”,探索出了適合旱區可持續發展的“正新模式”,大力推廣“麥草沙障+落水栽植梭梭”“砂石灘地開溝+落水栽植”等治沙模式,先後在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等區域建成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範區4個,集中展示棉花稈、芨芨草、砂礫石、尼龍網、土工編制袋、粘土沙障、化學固沙等治沙新技術、新材料20多項、5000畝。

40年,森林覆蓋率從4.8%提高到17.91%!一個“綠洲奇蹟”的由來……

壓沙造林的不斷推進,也為沙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西渠鎮制產村村民何德榮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3年,他承包了青土湖區域的治沙生態林2000畝,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

“肉蓯蓉寄生在梭梭根部,要想肉蓯蓉有產量,首先就要管護好梭梭林,要定期澆水、施肥保證梭梭林長好,並做好沙鼠等鼠兔害的防治工作。”何德榮說。2017年,他通過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收入達100多萬元。

找準找實防沙治沙與綠色增收的結合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沙產業,促進沙區生態脫貧和產業致富。民勤縣制定出臺了《民勤縣沙漠承包治理管理辦法》等,積極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協會+農戶”等產業經營模式,將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給個人、企業治理經營,累計完成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56萬畝,解決了管護人員緊缺的實際問題,增加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走出了一條林業產業反哺林業建設的可持續之路。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民勤縣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反彈琵琶,繼續艱苦奮鬥,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一幅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美麗民勤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