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私募投資的心理戰(or 內心戲)

關於私募投資的心理戰(or 內心戲)

此前在“量化策略吃雞”(簡稱)一文中寫到,國內投資者對於一隻基金的評價,以及一個基金經理的評價標準,往往是非常感性的,其本質上類似於人性的“比較”心理。和別人家的產品比,和指數大盤比,和自己的炒股收益比,別人漲你不漲,捱罵,別人漲得比你多,捱罵;別人沒跌你跌了,捱罵;你跌得比別人多,捱罵。

隨便做了個圖,感覺對私募從業者滿滿的惡意。但錢就是難賺的,供需雙方都要認清現實。不然為什麼把錢交給你管理?是不是這個理?

關於私募投資的心理戰(or 內心戲)

(陰影部分全是淚...)

因為現實如此現實,春暖花開的季節,讓我們釋懷一點,分析一下當前嚴峻的形勢,也找找看以後必然要踏破的那條鐵蹄路。

此篇我們從投資理財“三要素”入手。(相信大家都知道),分別是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我們在買賣產品時可以把“流動性”近似看做是投資時間。

從經驗描述看,目前我們身邊投資者的現實情況一般是這樣(被選取到的樣本小夥伴們請沉默...):

關於私募投資的心理戰(or 內心戲)

01投資時間(流動性):

(1)一年就是長期投資,兩年就是價值投資,或者就是被套了。

(2)對私募產品的觀察期(容忍期)6個月,如果不漲可能就要贖回。如果下跌,就是買到了差的產品。

(3)每天、每週觀察產品淨值,關心每週漲跌並比較,是否跑贏大盤,是否在下跌時已經減倉,上漲時已經加倉,是否已經佈局熱點。

02風險(安全性):

(1)對標一年銀行理財收益4.5%-5%。如果需要承擔風險,那年化回報率要達到10%以上。如果還有下行風險的可能,則年化回報率要求15%-20%。

(2)由於剛兌被打破,認為投資債券就是固定收益。

(3)由於期貨的高槓杆性,認為只要參與期貨投資就是高風險產品。

(4)對於幾百萬的投資客戶,則認為由於投資資金的增加自己可以獲得的無風險(或低風險)收益率應該提高。

03收益:

(1)私募產品(多指股票策略)一年20%的收益率要求不算高。所以不能有太大的回撤。

(2)對於其他策略類型的私募產品,風險收益比概念模糊。

(3)追逐熱點產品,認為之前獲得了高收益,能力得到實戰認可,則高收益的業績可以不斷持續。

(3)在追求熱點產品時,認為配置不同明星基金經理(同策略),就是均衡配置了。

(4)對比別人家產品,無視風險因素衡量產品業績與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5)自己投資股票的客戶,對私募專業度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階段業績不如自己炒股時,“你們是專業的,怎麼還不如我”。到了大盤下跌產品也跌了的時候,“你們是專業的啊,怎麼也會跌”,此時完全不對比自己的股票跌幅。

所以,根據以上投資者畫像而言,留給我們的時間和機會都不多了。。。這裡給幾個我覺得還過得去非戰略性建議。

迎合措施:

(1)投資時間範疇:產品發行上,選擇贖回開放週期短且靈活的產品。例如封閉期6個月。不要過高期望客戶能夠陪你天長地久。

(2)風險範疇:選擇客戶睡得好,你睡得著的安心產品。波動率小,在極端行情下,也較高概率能有避險效果的產品。

(3)風險範疇: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就儘量建立產品的可能波動區間。並告知客戶。

(4)收益範疇:避開太熱的資產,儘量右側投資,向下空間小向上彈性大。

(5)收益範疇:考慮到淨值下跌後客戶耐心不足,選擇無風險收益率略高的產品(偏固收),波動率小的。或是止損線略高的產品。

*現實的難點:

封閉期談不下來;

波動率小又能漲的產品少;

過去波動低未來不一定也低(避開了灰犀牛,避不開黑天鵝);

對投資判斷的要求高。

關於私募投資的心理戰(or 內心戲)

投教建議:

(1)投資時間範疇:

a. 建議客戶保持一個健康的投資心態,

不著急短期。

b. 在購買產品前就有合理的預期,對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週期有認可。可能在一段時間遇到不順,但在順應風格的時能獲得收益。

(2)風險收益範疇:

a. 做好充分的投資者教育與溝通。剛兌打破,5%也是有風險的。債券也是可以違約的,期貨也是可以穩健的。也不是你多投了幾百萬,基金經理就得見你聽你的。

b. 對客戶做好合理的收益風險預算。可能跌多少,可能多久漲不回來。

c. 教會客戶怎麼樣才算是資產配置。

d. 教會客戶應該如何正確比較業績。

與客戶打交道,課題就更大了,要求就更高了... 等日後再來詳說~~(可以期待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