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爲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戰國末年,群雄之間互相征伐,天下百姓深受其苦,但對武將來說,卻是大顯身手的好時代,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列國名將輩出,群星璀璨,秦將白起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正如千字文中所言: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白起,又稱公孫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因功受封武安君,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別號“人屠”,唐朝時改太公尚父廟為武成王廟,規制一如孔廟,白起位列"武廟十哲"之首,配享受祀。後宋太祖趙匡胤駕幸武成王廟,因白起於長平殺降一事,將其從武廟中移出,後世武廟諸將雖多有調整,但武安君白起一直被供奉其中。千百年來,白起已經成為中國軍事史繞不開的人物。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采的高低,或許沒有明確的判定標準,武將就不同了,只需要把戰績一列,大家誰都服氣,也不用說什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縱觀白起的一生,彷彿就是為戰爭而生,他少時參軍,一路刀頭舔血,從最低級的兵卒開始,歷任左庶長、左更、國尉、大良造,直至受封武安君,他的成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血淚史,有所不同的是,這血淚大多是別人的。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走上領導崗位的白起,成為了六國的噩夢,虎狼之師的秦軍,被正式整合為殺人機器,伊闕之戰,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兩國精銳盡喪,韓國失去了最後的底氣,放棄了掙扎,魏國敗光了最值錢的家底,從此坐上滑梯飛流直下,徹底的搬出山西,遷居河南,為了使韓魏兩國平靜的面對死亡,體貼的白起又通過華陽之戰、陘城之戰,為兩國實施了外科手術放血治療,再殺三晉軍隊二十萬。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除了和韓魏開展友好互動,白起也沒有忘記他祖輩的家鄉楚國,他先後三次率軍對楚國進行友好訪問,雙方在楚國展開體育競賽,負責的白起帶領秦軍,為楚國的幾項大過程做了質量檢測,分別是郢都城牆的防水性,楚國宗廟的防火性,還完成了楚王陵寢的翻新工程,四年之內,共殺楚軍近二十萬,百姓數十萬,讓以蠻夷自居的楚國,明白了什麼是肌肉,什麼是虛胖。白起因伐楚有功,受封武安君。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齊國在東邊看海,燕國在北邊喝風,楚國進了重症監護室,魏國去了外地打工,韓國成了紅綠燈,天下已成秦趙相爭之勢,該來的總是要來,秦國在韓國劃了一塊無限期租借地,趙國想來撿現成的,那就只好看看誰的牙口硬了,秦趙兩國各發傾國之兵,會戰於長平,無奈人是鐵,飯是鋼,吃不上飯的趙國戰敗,秦軍統帥白起下令,坑殺趙卒四十餘萬,趙財主家自胡服騎射以來,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戰回到解放前。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眾所周知,秦國是在秦昭王時期,才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優勢,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白起,正是秦昭王最大的依仗,在他有限的軍伍生涯中,創造了無人可比的戰績,從軍數十年,無一敗績,攻克城池八十餘座,殺敵百餘萬,佔戰國時期陣亡總數的一半,而且秦國的戰績,是嚴格按照人頭數來統計的,可信度極高,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一將功成萬骨枯”。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來準備乘勢攻滅趙國,可是相國大人收了人家的禮,給領導打了小報告,白起只能回家休息,誰曾想原來的和談只有口頭協議,趙國反悔不簽字了,領導又發兵去打,結果啃崩了門牙,眼見好事就要抓瞎,秦昭王又想讓白起出馬,不知道是身體欠佳,還是對領導這種“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做法有意見,武安君白起在上任的路上,走得很慢,前面敗仗都打完了,武安君白起卻還沒走出咸陽,秦昭王大怒,派使者將其賜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代戰神就此自盡而亡。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下場悽慘,究竟是因為殺降不祥,還是功高震主

千百年來,白起都是爭議性極大的認為,對於他的下場,很多人說是因為他殺害趙國降卒,得到報應,也有人說是功高震主,才被賜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