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思维的终极总结,看完你会思考人生

以为我要教你致富?NO,我又不是月薪百万,怎敢教人致富。

但有的小编却把“富人思维”写得头头是道。容我问一句,他们已经是富人了吗?他们富有了,还做小编干嘛?

让月薪5000的小编,教你成为月薪百万的富人吗?

富人思维的终极总结,看完你会思考人生

瓶子要特意发文批判几种所谓的“富人思维”文章,给大家醒脑。

脑残列表型

把一切美好的人生品质列一个表,号称“富人思维”。(我知道简书不喜欢图,但这里必须插一个说明情况)

富人思维的终极总结,看完你会思考人生

这和算命的告诉你年后会有大福、星座告诉你水瓶座就是那么放荡不羁爱自由,你还这么信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不信,看看这段话是不是讲的就是你:

  •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科学调查研究型

还有一类会煞有介事的介绍“据美国XX机构科学研究结果得出,富人都具有以下特征……”,如:

“5年观察177位富翁,总结出12种富人习惯”

“10年跟踪10位成功人士,总结出成功的7个习惯”……

这种研究确实有价值,但是年轻人轻信喝了鸡汤就不好了。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

后见之明: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而实际并非如此。

再加上光环效应(Halo Effect)

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种品质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科学调查研究型“富人思维”,给读者的假象就是,“这个人这么富有,那他做的事一定是对的,所以总结他的习惯就对了。”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犯无数个错误,成功人士的成功或许真的只是“随机”。所以马云说的没错,他说他想写一本书,叫做《阿里巴巴的1001次错误》。

富人思维的终极总结,看完你会思考人生

伪深度分析型

最近老长老长的伪深度分析越来越多。套路大体是这样的:

  • 你为什么穷?那你因为你不懂社会运行的真实规律。

  • 真实规律就是富人在整合资源,穷人不会/社会阶层分化/马太效应(用越高深的词汇越好)

  • 然后举王某某的例子和马某某的例子来说服我们

哇,好有道理啊!看完文章,会燃气一股热血沸腾/恍然大悟的/愤世嫉俗的感情。其实,举一两个例子糊弄大家,没有大规模统计数据的支持,实际上都是个例,没有普适性,甚至连因果关系都没理清。

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会深得人心呢?因为人们有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可得性偏差:我们更容易被自己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东西影响,而不是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问题。

数据往往难看,而案例却喜闻乐见。人们习惯用自己知道的事物来对未知的事物做判断。比如马航出事故的那段时间,瓶子就很害怕坐飞机,但实际上,无论何时坐飞机的坠机概率都是一样的。

再加上人的思维中总有“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认为被描述的越具体、越长、越多案例的文章,就越真实。

举个栗子,妈妈问你今天干吗去了?

回答1:出去了一会儿。

回答2:和小红出去玩了一会儿,然后去商店买了棒棒糖就回家了。

大部分人会相信“回答2”,因为它更具体,细节是编不出来的,所以更可信。

而事实上,从统计学的概率来讲,“回答2”事件发生的概率,要远远小于“回答1”。

什么“富人思维”、“成功秘诀”,都只是万千想吸引你流量文章中的一个噱头,他们不是真的教你致富,只想让你点击下面的广告。

追求钱,不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幸福吗?

如果当你知道,“贫穷使人悲惨,但富有也不能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时,是什么感想?

如果当你知道,“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身体健康,和是否花时间在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身上”时,是什么感想?

向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致敬。

富人思维的终极总结,看完你会思考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