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武功當有「三腳貓」的功夫,方爲真功夫

三腳貓功夫據說是傳至揚州,揚州人常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那麼實際上真正的三腳貓功夫的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俗語來自於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一個武林高手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他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擺攤賣藝,他在演習其他功夫之後,有一個壓箱底的功夫,就是提舉起江邊的鐵錨,做武器表演。

這個鐵錨非常重,很多人懷疑是假的,試過去提鐵錨,但均敗下陣來。而這個鐵錨有三隻腳,當時,人們認為這種舉不起鐵錨來的人,功夫不到家,戲稱為連"三腳鐵錨"都不如,這個三腳的鐵錨後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也訛傳成功夫不好的人是三腳貓了。

學武功當有“三腳貓”的功夫,方為真功夫

而另一由來則是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的:"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

那麼這兩個由來中的“三腳貓”,我們認真看下,就可以知道,第一個故事中的三腳貓原來比喻的是舉不起"三腳鐵錨"的人,他們的功夫不如"三腳鐵錨"。而能舉起三腳鐵錨,證明了他的力氣很大,同時“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這個三腳錨說明是有真功夫的。

第二個故事則是說明那個貓只有三隻腳,走路都不能走好,可是他還很能抓老鼠,說明技藝高超,就像很多武林高手,武功高超,可是其他謀生的職業技能一般。

學武功當有“三腳貓”的功夫,方為真功夫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一個是真正的學武練功, 要有真修實學,要能抓“老鼠”,會真武藝;第二個則是要有力氣,武功一道決不是什麼奇技淫巧,他的最真實內涵是內力,只有內力高深才是真正的功夫,那種以為有了四兩就能撥千斤,實是大誤。

四兩撥千斤是功夫的一種體現,神而明之,不以拙力相對抗,兩個人硬打硬抗,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避敵之實,攻敵之虛是高超功夫技藝的體現,卻絕不是不刻苦練功,在那空想“四兩撥千斤”。

真的功夫,他最終的體現必然是力大勝力小,速度快勝速度慢的。太極拳論中指出的“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mào] 耋[dié]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是別開生面,開創了另一種打法,指出硬打硬抗,手快打手慢,有力打無力是每個人都會的,沒有技藝的修持。

學武功當有“三腳貓”的功夫,方為真功夫

而避其實,攻其虛,“四兩撥千斤”,是在世人都會的剛的一面之外,溶合了柔的一面,從而剛柔一體。事實上你要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必然也要有提舉“三腳鐵錨”之力方可,要不然,你是心到而形不到,達不成“四兩撥千斤”的。

為什麼說沒有提舉“三腳鐵錨”之力, 是心到形不到呢?你看別人猛力一拳過來,你要避讓對手拳鋒,身形要轉換,沒有一定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同時也要自己站好了,站穩了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這些都要有一定的力量基礎。

真正的“四兩撥千斤”是給人以柔和,以舒緩的感覺,其實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力量也很大,只是他是借力使力,用的是內力,渾然一體的內力,那一刻的爆發是“威猛生之,收藏在內”,一般人看不出來他的高速,所以才給人以舒緩柔和之感。

學武功當有“三腳貓”的功夫,方為真功夫

你要是始終緩慢的引進落空,別人又不是你徒弟,能不反抗,不調整?所以我們要明白,“四兩撥千斤”是功夫到了,示人以舒緩柔和,實際上他也是威猛快速的。

所以習練武功當要有能提舉“三腳鐵錨”的功夫,就是說要有真功實力,不要只玩虛的,不要連“三腳錨(貓)”都不如。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點贊,收藏,轉發!

武當先天太極拳19代傳人

武當太乙鐵松派14代傳人 凌霄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