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禹贡九州

古崇国的君主禹在位的时间,大致在4100年到4050年前之间的某个时段,在他的时代中期,成为联盟的首领夏(后),从此,他的称呼从伯禹,变成了夏(后)禹。 古崇国之所以能够协助东方各部落方国成功的抗洪治水,不仅仅是古崇国不断征调族人前往豫东南和豫北开沟挖渠,还有其他因素。而且,那些其他因素反而是更重要的。如果仅仅依靠这个时代的石器工具,人们是不可能治理好黄河这头洪荒猛兽的。 事实上,从4300年前做哟,东方的黄泛区就开始逐年遭受水灾了,一直到4100年前~4050年前左右,水灾才算有所缓解。即便是从4200年前崇伯鲧开始协助抗洪开始,各部的抗洪工程也持续了将近100多年。 在这100多年里,气候逐渐暖化,降水量比古唐国称霸的时代更多,甚至已经超过了现代北方的平均降水量。充沛的雨水把黄土高原的泥沙冲刷到下游,虽然4000多年前的黄土高原平言而且植被茂密,水土流失的情况比今天要轻的多,黄河水也远比后世清澈。但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黄河依然携带了不少泥沙到下游。

上古时代——禹贡九州

就像从1950年代到今天,远比黄河清澈的长江在入海口硬生生雨季出来半个崇明岛大的沙洲九段沙一样,就像远比黄河清澈的赣江,硬生生把鄱阳湖预计到面积缩小三分之二一样,4200多年前的黄河,也硬生生的用100多年时间,把豫东南、皖西北的沼泽逐渐淤塞起来,把地势逐渐抬高了。 受到地砖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向右偏移。因而,向东漫流的黄河,逐渐地把泥沙往南岸淤积,先淤积起来的自然就是南黄泛区,而不是北黄泛区。 也正因为如此,南黄泛区率先淤积,地势逐渐高于北黄泛区,使得黄河的河道渐渐地往北收缩。南黄泛区的漫流河道逐渐变窄乃至于消失,成为大片大片平坦而肥沃的沙洲。因为这个原因,黄河在之后的2000多年里,下游河道始终往被黄泛区漫流,注入渤海。 所以古崇国能够协助各部抗洪治水成功,靠崇国族人的石镐石锛只是起了一小部分作用,更大的作用来自于大自然的帮助,俗称叫做,占了天时。恰好古崇国又位于黄泛区的边上,比古唐国、古虞国更有距离优势,这叫做,占了地利。最后才是团结各部,占了人和。

上古时代——禹贡九州

在治水的过程中,古崇国人最大的作用不是帮助各部开沟挖渠,而是在夏季汛期到来,各部遭遇水患时,能够援助很少但却能救命的粮食,帮助这些方国部落读过生存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崇国获得了一些铁杆型的盟友。 比如,豫北地区的高阳氏部落后裔,到禹时代,发展成了昆吾、顾、苏、温、董等十来个己姓部落方国。再比如,豫东地区的高辛氏后裔,到禹时代,发展成了任、宿、须勾、彭等风姓部落方国。在比如,鲁西南泗水流域,则是庞大的嬴姓部落群。 除了这些来自于夷人族群的盟友部落外,古崇国自身也在治水抗洪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豫东南地区随着黄河泥沙淤积,大片平坦的沙洲出现,古崇国的一部分族人不断地迁徙到这里,建立村社据点,开沟挖渠,将这些平坦的大沙洲开垦成农田。 他们把这些大片的沙洲称作州,最早的汉字中并没有洲字,全部写作州,州字正是水中沙洲的象形。后世用州来专指行政区域,才在州前面加上水,用来表示原本的州。

上古时代——禹贡九州

崇国族人开垦拓殖了相当多的沙洲,设立据点开辟农田,他们将这些众多的沙洲称作九州。九不是之指数量是九,而是指数量众多,因为九为数字之长,就如同九夷、九黎中的九一样。至于九州的九个名字,当然是后人附会的了。 由于崇国族人的活动范围和认知的地理范围,基本局限在中原地区,这里有三分之二的地区都是由黄河漫流区域形成的沙洲,也就意味着,九州几乎是崇国人眼中所知道的大部分世界,所以九州就成了当时古崇国人族人和东方几大夷人部落群眼中天下的代称,一直沿用到后世。 经过崇族人的拓殖,崇国的领地从原先的洛阳盆地扩展到了汝河颍河的中上游,东到开封、杞县、太康、沈丘一线,几乎遍布了除现在商丘地区以外的豫东南地区,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面积,相当于关中盆地、汾河盆地面积的总和。也就是说,到禹时代,古崇国族人的领地范围,相当于古唐国、古虞国、有扈氏三者的总和。这么大的范围,崇族人的人口大约达到了50万到60万左右,无论是领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各个部落群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所以到了禹时代,古崇国的族人也分出了很多个方国和部落,除了嵩山地区的有崇氏以外,还有分出了斟鄩氏、斟灌氏、褒氏、杞氏等等小宗,大体上分布在豫中和豫东南地区。 传说禹召集九州诸侯在涂山会盟,实际上就是召集古崇国、昆吾国、古嬴国、有莘氏这四个部落群的各个方国部落参与会盟,也就是上古四大姓,娰、己、风、嬴四姓的几十个部落方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