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杏林 執著傳承——記運城黃河中醫肝胃病專科醫院院長陳斌

(杜向奎)陳斌,運城黃河中醫肝胃病專科醫院院長,中醫副主任醫師,山西省第二屆名中醫。在30餘年的中醫臨床實踐中,他專注於消化系統疾病及其他疑難雜症的研究治療,對肝膽病、脾胃病、消渴症具有豐富的中醫臨床診治經驗和獨到的見解。他通曉中醫經典,深諳方藥,善於辨證施治,因症選方,因方施藥。他學醫從醫,傳承中醫精髓,是當今年輕醫生和中醫愛好者值得學習和崇尚的榜樣。

躬耕杏林 執著傳承——記運城黃河中醫肝胃病專科醫院院長陳斌

陳斌(右)為一老年患者把脈問診

拜名師 潛心求教

“1963年,我出生在山西永濟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0年高中畢業。當時,總想學一門技術,將來能自己養活自己。後來,聽人說,永濟有位馮登榜老先生,醫術高、名氣大,方圓幾十裡的人,有個小病小災,都會慕名找他‘號脈’看病。馮先生給人看病就是三個手指頭,一個小枕頭,幾劑中藥,即可覆杯而愈。那時候,村裡人不把中醫稱中醫,叫先生,把古典中醫書籍稱為‘藥書’。”陳斌說,那時,他在心裡對馮先生充滿了敬仰。

一次,他和村裡一名長輩聊起馮先生,這位長輩也看懂了他的心思,便帶著他去見了馮登榜老先生。在馮先生跟前,陳斌嘴勤、眼勤、手勤、腿也勤,端茶、倒水、掃地、抹桌、曬藥、碾藥、整理藥櫃,樣樣搶著幹。學“切藥”的時候,他硬著頭皮跟著先生嘗藥。過了一段時間,先生突然對他說:“娃,你要真想學中醫,就要回去背這本書。”並隨手遞給他一本自己經常看的《黃帝內經》,要求他一星期背幾段,背過了再來聽講解。陳斌頓時欣喜若狂,“背書”的勁頭很大。為了“背書”,他被父親送到姐姐家裡,斷絕一切往來,閉門靜心讀書。

“我喜歡一個人坐在大樹下誦讀,當時對《黃帝內經》懵懵懂懂,只知道死記硬背,完成了任務就去找先生,聽他講。”陳斌說。

兩個多月後,馮先生就收他當了徒弟。

剛開始的一年,陳斌跟隨先生,早上背誦“藥書”,中午侍診先生,晚上聽先生說道。

18歲那年,他便開始在永濟北郊一家中醫診所從事中醫針灸工作。三年後,恰逢山西第一屆中醫專科班招生,通過考試,他被錄取。

“在太原上學時候,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都是聞名於三晉的中醫名家,有教針灸的呂景山、內經的頊琪、內科的侯振民、傷寒論的朱晉忠、溫病的羅國鈞、方劑的李義……這一年,我博覽群書,隨師臨證,積累經驗,研究經典,也徹底被中醫之質樸、美麗和智慧所折服。”陳斌說。

有一次,陳斌在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山西省中醫醫院)聆聽山東中醫學院院長張燦岬的學術講座,有幸認識了永濟衛生局委派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進修的廉兵山老師。廉老師在運城地區有“廉肝炎”之稱,治療肝病很在行。當時,廉老師借住在永濟同鄉呂景山老師家裡。“就這樣,我就遇到了兩位恩師。當我星期天和廉老師見面時,他很耐心給我講醫學經典,我給他講醫古文。”陳斌說。

大專班學習結束後,陳斌就跟隨廉老師進入永濟人民醫院工作。當時看中醫的病人特別多,每天四五十個病人,廉老師把脈,陳斌開方,就這樣,他記住了什麼病症開什麼方。到廉老師不坐診時,他便獨自接診,一邊做臨床,一邊讀經典,手抄了很多“古方”,豐富了自己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

善總結 傳承昇華

1987年,永濟肝膽胃病門診部掛牌成立。陳斌開始專注肝膽病、脾胃病的研究治療,並先後到山西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體制的廢除,農村基層衛生組織滑坡,長期以集體經濟為依託的“農村合作醫療”受到衝擊,農村的一些肝炎、肺結核患者,面臨求醫難問題,加上國家鼓勵個體行醫和社會辦醫,陳斌便把門診部變更到永濟市城區。

在門診部裡,陳斌每天接診的病人很多,為了讓病人少花錢、看好病,他盡情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點,就地取材,充分選用本地常見且低廉的草藥,如黃芩、柴胡、桑葉等為百姓看病。

在臨床實踐中,陳斌利用業餘時間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從2005年起先後在《中醫雜誌》《基層醫學論壇》《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等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甘露消毒丹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333例》在全國醫藥優秀學術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被納入《疑難雜症治驗》一書;《復肝系列湯治療乙肝300例臨床療效觀察》被第二屆國際肝病學術會議錄用,載於《臨床肝膽病雜誌》;《復肝利水湯灌腸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療效分析》載於《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誌》。他與解放軍301醫院鄭文堯、264醫院劉謙民合編的《消化系症狀鑑別診斷手冊》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主編的《當您患肝硬化時》由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主編的《肝病系列藥物製備技術與應用》獲運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編輯《運城地產中草藥》時,他翻山越嶺拍攝中草藥圖片5000餘幅。

陳斌創辦的運城黃河中醫肝胃病專科醫院是一家集中醫診治、研究、養生、傳承為一體的民營中醫醫療機構,始終堅守“國學精髓,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的做人行醫準則,遵循“信、望、愛”的服務理念,致力於弘揚中醫國粹,惠澤民眾百姓,發展中醫事業。

陳斌的女兒陳靚,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女兒曾與他分享過一個故事:五十多年前,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執教的秦伯未、於道濟、陳慎吾、任應秋、李重人五位教授,針對高等中醫藥教育初期出現的西化偏差,聯名向原衛生部黨組提出“中醫教育要堅持中醫主體,中醫學院要培養高級中醫師,應當強化中醫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引起國家的重視與肯定,史稱“五老上書”,成為中醫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研習中醫,立身之本;習文尚武,陶冶性情。”陳斌說,這就是他30多年沉迷中醫學海洋的真實寫照。他愛好書法、攝影、太極拳,他用求學、行醫、讀書、交友抒寫著自己精彩的杏林人生。

對於發展中醫藥事業,陳斌認為,自己一個人的作用微乎其微,他能做的就是在傳承衣缽、弘揚傳統中醫上傾注心血,情願多培養幾個與時俱進的“鐵桿中醫”。他喜歡和孩子們一起誦讀中醫四大經典著作,研習“中醫四大經典溫課”,突出中醫望、聞、問、切和辨證論治特點,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如今,他的女兒、外甥、侄女、侄子已經成為中醫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十閱春秋,然後有得。”所謂“與病謀”,即多臨證;所謂“與心謀”,即多讀書,古人強調的是要“活學活用”。“凡立志於學中醫的人,一定要把握好‘讀書、臨證、師承’三個環節,不要劍走偏鋒。”陳斌堅定地說。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天下名士遊。”他經常外出會友,學名醫經驗,採百家之長,結伴參觀老藥鋪和藥用動植物生態園。陳斌說,我國中醫藥事業迎來歷史性改革,他對中醫有著自己的情懷,心懷敬畏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理想,下一步準備打造一個科普宣傳基地,在醫院裡建設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用中醫藥藏品、古籍醫書、中醫藥用具、醫藥標本及中醫養生治未病等中醫藥資料,展示我國中醫藥發展史,營造濃郁的中醫藥傳統文化氛圍,為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盡綿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