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幹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一個多月前

一篇《書記的耳光》800字文章

在菏澤人乃至全國網民的朋友圈熱傳

文章講述了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

因看到一位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的老人

吃不上半碗豬肉而自打耳光的故事

讓無數網友動容

這個故事來自一段不遠的歷史

卻深深地觸動了當代人的靈魂

很多網友也很好奇

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天闊”是誰?

8月16日上午

大眾網記者一行三人來到曹縣

對本文作者“天闊”進行了專訪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已經65歲的“天闊”仍然堅持用筆來書寫文章

兩年前寫的八百字文章,火遍網絡感動中國

“天闊”的真實身份是曹縣作協副主席、原曹縣廣播電視局局長王澤坤。他年少從軍,好文上進,轉業後在縣廣播站做記者,經常深入鄉村採訪,瞭解社情民意,先後十多次被評為全市廣播電視宣傳先進工作者,他的新聞和文學作品總是與時俱進,弘揚主旋律,反映人民心聲,充滿正能量。

在縣廣播站做記者的時候,因為工作需要多次跟隨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同志下村,去過樓莊、長樂集等很多鄉鎮的一些村莊。幹了多半輩子傳統媒體,發表了諸多新聞和文學作品,王澤坤從來沒有想到,他在65歲的年齡上——退休多年之後,一篇短文讓他爆紅。

“真是想不到,能夠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王澤坤瞭解到,《書記的耳光》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及其海外版新媒體“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半月談等多家中央級權威性媒體刊載,24小時之內,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點擊量就突破了二百多萬,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人民日報》刊載的專訪文章

對於文中的主人公“老書記”周振興,王澤坤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率真,在任期間老百姓對他都是讚不絕口。每次去村裡看望村民,都是自己一個人去,一般不讓別人跟隨。有時候渴了,他會直接走到村民家中舀水喝,讓群眾感覺毫無距離感。每次看望離開後,過幾天都要親自打電話詢問有沒有吃飽飯,“他是一位可以放下幹部身份融入群眾的人,很真實,沒有一點架子。”王澤坤說。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 資料圖

說起《書記的耳光》中周書記前去看望的倪巧雲老人,王澤坤說:她非常了不起,當時為了支援八路軍,把自己家的私人物品全部變賣,每天做九頓飯,最多的一天做了13頓飯,而她自己只吃一頓。因此她家被稱為私人開辦的“共產主義大飯店”,專為共產黨人活動提供保障。

王澤坤告訴大眾網記者,38年前,他還是曹縣廣播電臺的一名年青記者,周書記去看望革命烈士劉齊濱的遺孀倪巧雲,他發現她身患重病卻吃不上一口紅燒肉,出於自責自打耳光。周振興書記體恤百姓貧苦,因自責而不給自己留一點情面的行為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當時便記錄在了筆記本上。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王澤坤向大眾網記者介紹已出版的文學作品

2016年,王澤坤正準備寫一篇110萬字的長篇小說,在整理筆記查閱資料的時候,偶然看到多年前工作時記錄過的這個素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再次深受感動,便萌生出了將其書寫成文的想法。文章寫好了,他覺得有些敏感,擔心被誤讀,於是放在一旁。直到一個半月前,這篇八百字的文章發表在《菏澤日報》文學副刊,迅速引起網民關注。

文章火遍網絡的背後,是老百姓對真心為民幹部的期盼和尊重

王澤坤明白,文章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他講述了一段真實的、並不久遠的歷史,通過這件小事,反映出一名黨員幹部為人民謀幸福的情懷。周振興書記當年感動了他,38年後他用文字記錄的這件小事,仍然感動了眾多讀者。事實證明,真心為民的幹部永遠受人尊重。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周振興老人

“現在個別領導幹部不作為、亂作為,其實就是怕出事,缺少擔當,這篇文章之所以受歡迎,也許就是因為寄託了老百姓的一種期待。”王澤坤這樣說,“為官一任必須造福一方,這也是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該像周書記學習的地方。”

以史為鏡,讓這些敢擔當有作為、與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流傳下去

《書記的耳光》火了。有全國各地的文友跟他聯繫,將根據這篇文章寫成的詩歌發給他;也有老朋友提醒他:注意分寸,別被人扣上“借古諷今”的帽子。

對此,王澤坤內心是坦蕩的。文章發出後,沒有哪位領導對他提出異議,甚至也沒有領導“提醒”他。他從文章的反響中,感受到讀者對周振興書記的尊崇,那是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敬畏。王澤坤退休前曾是曹縣廣電局“一把手”,他知道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想幹事,想幹成事。當前的官場生態儘管仍需淨化,但是分明已經澄澈了許多。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王澤坤書桌上擺放的舊書

退休後,王澤坤讀了許多書,對於黨的歷史以及歷史長河裡的細節有了更多瞭解。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告訴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在不同時期,共產黨員有不同的使命,但是初心始終不變。王澤坤能做的,就是用文字還原一段歷史,甚至一個細節,讓當代人受到教育,獲取力量,樹立信心。

幾天前,王澤坤發表新作《黨員幹部運糧隊》。該文講述了在1960年曹縣鬧饑荒的幾年間,時任曹縣縣委書記霍志仁、副書記丁捷、運夢松、高原等組織6300多人的黨員運輸隊,將國家撥付曹縣的16812噸糧食和棉花、被套及外地支援的近3萬件棉衣,從百里之外的商丘小壩將救濟糧徒步拉回曹縣的故事。同樣體現了當年領導幹部始終將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民同甘共苦,真正造福於百姓的奉獻精神。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正是這些頗有歷史的書,影響了王澤坤的寫作生涯

“不忘歷史才能讓我們奮進,歷史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王澤坤說:“其實還有更多這樣類似感人的故事,之所以要挖掘這麼多故事,是因為這些故事中都透露著一種“真”,真實、率真,對當今時代有啟示意義。”

《黨員幹部運糧隊》發表後,有人告訴王澤坤,曹縣縣委書記張乾山在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轉發在微信群裡。王澤坤認為,這說明當前的領導幹部都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人民群眾需要在歷史的故事中收穫感動,領導幹部也需要從中得到力量和信心。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埋頭寫作的王澤坤

王澤坤有一個心願:他想趁這些老領導還在世的時候,挖掘更多這樣飽含真情的故事,整理出來製作一本紅色教育教材。當然,靠他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他已經發動了曹縣作協全體作家,縣一中老師以及社會上的很多熱心人等共同來書寫,目前已經收集了40多篇小短文。

“當這本紅色教育教材出版的時候,我要籌辦一場“不忘初心”文藝晚會,將這些故事通過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出來,真正讓這些敢擔當有作為、與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流傳下去。”王澤坤說。

《書記的耳光》作者說:像周振興這樣好乾部,百姓永遠尊重和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