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爲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作者:John C. Armstrong

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為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科學新聞,你有仔細讀過嗎?

我曾經收到過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篇新聞稿。身為太空生物學家,在看到下面的這則標題時,不由變得興奮起來:《NASA 開普勒望遠鏡在適合生存區確認首顆行星》。

我立馬在 Facebook 上發言,宣佈我們在適合生存區(habitable zone)發現了一顆類地行星,而且接下來還會有大量這樣的發現。

可是到了晚上,我的郵箱裡塞滿了我的研究組發來的分析:他們認為那顆行星太大了一點,不大像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又因為它距離恆星太近了一點,可能還是比較像水星的孿生兄弟;再說了,我們還不知道它的雲層狀況和大氣成分,現在就說適合生存為時過早,等等等等。

仔細讀一遍新聞稿就會發現,裡面明明白白地寫著:NASA 這次發現的不是一顆類地行星,只是一顆位於適合生存區的、大小和地球相仿的行星。研究人員也沒有對這顆行星宜不宜居發表宣言,只有參與 “開普勒計劃” 的科學家道格拉斯 • 哈金斯(Douglas Hudgins)說了句: “在尋找地球孿生兄弟的途中,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

不過話說回來,新聞報道這東西,誰會去細讀呢?

反正我肯定是沒讀,看了標題就立刻告訴 Facebook、我的朋友、我的醫生,說開普勒計劃在適合生存區發現了第一顆類地行星——我就是這樣一個熱心人。

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為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標題黨?我們實在是太激動了嘛

把新聞報道作為科學的宣傳工具,現在是越來越流行了,尤其是向廣大群眾傳播科學的時候。這一點上,NASA 值得表揚,他們的新聞報道相當紮實,有科學根據、有最新圖像,有的還附上了發表了的論文或會議的記錄。但即便是這樣的報道,裡面也常常會透露出一股特別的熱情,在愛挑刺兒的人看來就算得上 “炒作” 了。

為什麼呢?因為科學家對自己的發現非常興奮,尤其是發現了新的、有爭議的東西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了。

舉一個 “古時候”(在我的那些學生看來)的例子:大衛 • 麥凱伊(David McKay)和他的研究隊伍在火星隕石 ALH84001 中發現的古代生命證據。毫無疑問,這是一項經過了同行評議、已經發表了的紮實研究。撰寫論文的麥凱伊等人舉出了 3 條證據證明這塊岩石裡可能有過微生物存在。他們還在一份同行評議的期刊上概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並邀請科學界同仁一起探討。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出在,公佈這項結果的人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新聞發佈會上,克林頓的措辭極盡誇張之能事,後來這個場景還被用到了科幻電影《接觸未來》( Contact )裡面,演的就是宣佈 SETI 收到了外星智能信號。

科學研究當然會受研究者成見的扭曲,科學家當然不能信任。不過,做科學本是如此,經過批駁、經過評議,才算得上階段性的成果。

近一些的例子,是 NASA 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他們找到了一種喜歡砷的細菌。發佈消息的時候,NASA 遵照的是公佈科研成果的流程:公佈前先送交了同行評議,保險起見,甚至將發佈會的一半時間留給了一位不接受這個結論的科學家。然而,新聞報道的誇張措辭不但沒報成喜,卻反而讓科學家們對該研究群起而攻之,還譴責論文的作者弄虛作假。

不是說譴責不應該。我以前發表的一些研究也遭受過嚴厲的批評,但那些批評都是審稿人的評論,以及更常見的,同行另寫論文、冷靜地反駁。這才是做科學的方法。

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為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報道科學,以一種並不科學的方式

然而,新聞報道的洪流直接灌入博客圈,眾位寫手本欲就某事而論之,現在好,就連置身其中的科學家都忘記了——同行評議只是科學評審的第一步,而且還不保險。能夠發表的論文五花八門,即便是糟糕的那些,實驗數據不全、模型漏洞百出,都有可能發表出來。它們也應該被髮表。要不然,科學界又怎麼把它們批駁得體無完膚、怎麼積累證據支持它們呢?

同行評議只是科學評審的第一步,而且還不靠譜。

現在有這麼一個深入人心的觀念,認為論文發表是科學評價最初的、也是最後的一道工序。在這個觀念的影響下,就連我尊敬的喬爾 • 薩拉丁(Joel Salatin,美國農場主、演說家、作家,主張放棄有害的化工產品,用 “整體法” 餵養牲畜——譯註)都譴責起了科學研究,說科研裡摻雜了研究者的偏見,因此不能信任。科學研究當然會受到研究者成見的扭曲,科學家當然不能信任。

不過,這也正是為什麼會有文獻討論會(journal club)、為什麼要讓研究生參加這些討論會的原因。在會上,我們學會了把那些經過了同行評議、已經發表的科學論文批得一錢不值;而它們中的大部分也的確一錢不值。只要回過頭去翻翻我自己的一小部分作品,就能找出叫人直冒冷汗的錯誤;它們都是文章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發表之後,有人向我指出的。在這裡自我表揚一下:對於批評,我們也發表了為數不少的反駁。禮尚往來嘛。

當一篇科學報道引起媒體誤讀、繼而誤導群眾的時候,科學家是最憤慨的。科學家沒想過要誤導誰,當然更不會誤導群眾。還有科學新聞工作者以及科學博主,都有意將科學的奇妙傳達給世界知曉。

但是我也知道,當一篇新聞稿引起媒體的歪曲報道、繼而誤導群眾的時候,我的科學家同行為什麼會那麼憤慨。因為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在世界上排行倒數,而且諷刺的是,大多數美國人都會閱讀大量的科學新聞!我的那些個學生在網上囫圇吞棗地閱讀和太空有關的新聞。我的牙醫在網上讀到了一篇對狹義相對論的精確分析,他向我複述了裡面的內容,然後告訴我說,愛因斯坦的理論證明光憑思考就能創造宇宙。

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已經有了一架注好油的發動機:我們有公共關係專員,負責為 NASA 和大學裡的研究組撰寫精確的新聞發佈稿;我們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科學家隊伍,他們不打算誤導任何人,當然更不會誤導群眾。我相信,我們還有一批才能出眾的新聞工作者,以及一群嶄露頭角的科學博主,他們聰明、周到、有意將科學的奇妙傳達給世界知曉。

可是在我的學生中,還有一半認為航天飛機(還在)經常拜訪月球,另一半則認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把人送到過上面。

但至少,他們都確信銀河系裡有個地球的孿生兄弟,它眼下正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轉動。有一天,我們或許真能找到它。

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為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排版:昕暘

我是科學家,我來做科普。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更多有用有趣的科普知識,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是科學家”。

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為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