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貧窮?逆商值或影響成敗

“貧困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事業,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今年高考結束後,一名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錄取的女生寫下了一篇名為《感謝貧窮》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其中,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但近日,當事者通過媒體澄清,流傳的文章並非全文,本意是表達對未來大學生活的展望。

在該事件中,隨著討論的發酵,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是,貧窮到底會給人帶來哪些心理改變?

感謝貧窮?逆商值或影響成敗

在高校中,對經濟比較困難的大學生群體進行的心理健康現狀研究中發現,這些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承載比非貧困生更大的心理壓力,他們自尊心強,不甘落後,卻又很在意旁人對自己的看法,顯得自信心不足。

此外,他們會對社會交往產生一定的障礙。由於成長環境、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不同,他們敏感、孤獨、多疑,會在與同學交往中產生膽怯、自卑的心理,不敢跟人接觸、交流,缺少朋友。長此以往,低落、壓抑的情緒可能轉變成抑鬱。

還有一些人對社會貧富差距產生的不公平感,會使心理失衡,內心多有不滿。

這些的確會影響、限制他們成才與發展的可能性。但必須強調的是,貧窮對人心理的影響個體差異很大,並不是所有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都是一樣的。最大的差異就表現在,他們面對貧窮的態度。

貧窮不是任何人可以選擇的現實,而且,要承認它的存在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但面對貧窮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是自怨自艾,還是迎難而上?

成功路上存在的至關重要的一個心理名詞叫“逆商”,指的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面對逆境或挫折時,逆商不足的人只會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甚至表現出自責,他們容易忽略、放棄人們內在追求進步的本能要求;相反,逆商高的人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但仍然甘願承擔一切責任,憑藉一己之力適應甚至影響周圍環境,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論環境如何改變,他們始終如一地自信、樂觀,有信念感。

因此,貧窮本身並不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也可能是前進途中的助推器,強者遇之更強,弱者遇之更弱。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人們克服和戰勝貧困的積極心態和行動力。(朱香

《中國科學報》 (2018-08-17 第3版 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