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神徽

良渚神徽之謎一直以來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多少人都在試圖解讀它的圖案。是人還是獸,是人獸合一嗎,是一人一獸嗎

,如果是,人又是何人獸又是何獸?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首先,猛獸作為良渚圖騰崇拜更具可信性。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上看,良渚文化應該是我國當時經濟最發達文化。雖然其權利中心在良渚,範圍為環太湖流域,但其影響或擴張,幾乎涵蓋長江和黃河流域全部。從全國各地出土的這個時期的玉琮可以證明這一點。甚至可以說:當時整個泛龍山文化都受制於良渚文化。從良渚出土的大量石鉞,玉鉞也說明這是個崇尚武力擴張的族群。那麼。如此發達並強捍族群的圖騰,至少應該一種強悍勇猛的進化等級較高的動物與之相應。象蝶,蛙,蟬等之類動物應該是不適合作古良渚人圖騰的。那麼,在當時良渚及周邊廣闊地區,處於食物鏈最頂端最兇猛,強悍的動物是什麼呢?這就是華南虎。虎很可能是古良渚人的圖騰。持野豬和鱷魚為良渚圖騰觀點的人也比較多。我們知道,極少有種族將自己圖騰崇拜的動物當食品。而野豬和鱷魚卻列於古良渚人的食譜中,野豬尤為多見。雖然在某個別良渚遺址裡偶現虎骨,但難以證明它是食物還是崇拜物。因此,虎作為崇尚武力擴張的古良渚人的圖騰,應該是比較適合的。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其次,神徽應該是一人一獸。良渚文化在藝術上也有非常高的成就。從其眾多的玉雕作品上看,有圓雕,浮雕,鏤空雕,微雕等已經囊括所有的雕刻種類。其藝術表現手法在神徽上便可略見一斑,古良渚人以刀代筆,運用各種線條,在神人和獸的輪廓及身上進行描繪;構圖飽滿,雖然留白省略了獸臉輪廓,卻突出誇張了獸的眼鼻口。可以說這種散點透視,計白當墨,重勢求神而淡形的寫意,正是中國畫的祖鼻。因此,良渚文化的玉雕作品,早已不在是幼稚,原始而簡單的實物描繪,而是有相當成熟的藝術造詣。有人認為良渚神徽和埃及人面師身像一樣,是一體化的人面獸身,上半身為神人,下半身是獸,中間多了獸頭。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和西洋畫的焦點透視不同,喜歡將具有空間感的物與物作平面表現,這很自然就容易讓人們感覺神人和獸重疊在一起。而實際上,兩者其實不在一個平面內。其一,從神人的雙手就可以看出,除大拇指外,其他手指是被獸頭遮去一部分,被遮掉的部分應該就在獸頭的後面頸部。所以,神人和獸在空間上有先後,獸首至少應該在神人的前端。其二,從下面這件良渚文化三叉型玉雕作品上也可以佐證這觀點。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從其側面拓片上看,獸頭比神人有明顯的突出,前後有別。獸和人的頭部既然有前後空間之分,身體也應該分前後;人手指能被獸頭遮擋,人身也同樣會被獸身遮擋。因此,有理由相信,獸頭下面的部分,是獸的前肢,而不是人的腿。如果是站立的人腿,如此大幅度的彎曲只能視為殘疾;如果是騎在獸身上的人腿,就意味著獸的前肢被人腿遮擋,而神人只有騎在獸的脖子上才會出現這種情形,這更有悖常理。所以,綜上所述,神徽所反映的是神人騎在獸背上的正面形象,神人的上半部在高處,下半身被獸頭和獸前肢遮擋。

那麼,獸又是何種動物呢?能讓神人騎在身上的動物,一定是一種大型的難以駕馭或常人不可能駕馭猛獸,不然怎麼能彰顯神人之神呢?這自然就排除了一些小型動物。比如蠶,蛇,犬,鳥等。從圖象上看,眼,鼻,牙,腿,爪構成獸的全部內容。其中省略了獸臉的輪廓和獸耳。儘管如此,從獸眼的寬度上看,此獸至少是圓臉,而非馬,牛,鹿等長臉動物。說到省略,當我們觀察良渚文化更多含有獸的玉雕後,就會發現,獸的腿和爪在其他玉器包括琮角上的也幾乎被省略,其次是鼻子常被省略掉,唯獨獸的眼及牙齒是絕對存在而且詳盡刻畫的。可見,獸眼和獸的口齒,才是良渚先民最珍視,最強調,最想突出表現的。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那麼,什麼動物的眼睛懾人心魄,令人膽寒呢?應該是當地當時最兇猛威嚴的虎眼。漢語進化到如今,形容動物犀利眼神的也只有針對老虎眼的詞---虎視眈眈,狼顧虎視,虎目圓睜等。另外,虎在臨敵時會齜牙咧嘴,虎耳會摺疊緊貼頭部,鼻根部的肌肉受擠壓形成橫紋,如同將兩眼連在一起,虎眼上面的毛髮形成的紋路,剛好在虎眼間形成一道拱形花紋。這剛好解釋了良渚神獸省略耳朵及兩眼間那個拱形裝飾的原因,突出老虎臨敵狀態時的威猛。由此可見,神獸為虎的可能性較大。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從牙齒上看,此獸的門齒較平,兩側長有粗壯鋒利的犬齒即獠牙。具備獠牙的動物基本上都是高級哺乳動物,而且多為兇悍的食肉動物,這種利齒便於鎖緊咽喉,撕裂皮肉,壓碎骨骼。禽類只有喙沒有這種牙齒,所以可以排除神獸為猛禽的觀點。有些水生或兩棲動物也有獠牙,比如某些魚包括鱷魚,但其門齒少並呈尖刺狀,與良渚獸的口齒不符,也可以排除。前面的三叉型玉器還提供了另外一個重要信息,拓片很清楚地說明,獸口處於玉雕的最下面,和靈長類動物不同,口臉不在一個平面上,更確切地表明為食肉哺乳動物,同時也排除了靈長類動物的可能性。從神徽上看,獸的前肢有以下特點:外形呈環抱狀;前肢上下部分粗細均勻;有鋒利的爪甲。我們知道,有蹄類或小型食肉動物前肢都很細,而且上粗下細很明顯,食肉或雜食動物中,上下粗細比較均勻前肢,多分佈在除行走,奔跑外,能發揮更多功能的有利爪大動物身上,比如熊,虎,獅,豹等。而且其匍匐,行走,奔跑時,正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呈環抱狀。但熊眼小而視力差;獅不在亞洲;豹的體形太小,甚至不到華南虎體重的一半,不適於騎坐,所以,這些動物都可以排除掉,可選擇的只剩下老虎了。因此,通過以上對動物特點和良渚神徽圖案的對比分析,虎無疑成為神獸的最佳候選。

三星堆文物也提供了一些佐證。在古代,祭祀用禮器往往是一個國家,民族,氏族等的重器。在宗教巫術盛行,民不祀非族的中國古代,如果存在兩個族群有共同的崇拜,至少說明兩個族群有某種關聯或相繼承的關係。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雖然地域相隔遙遠,時間跨度大,但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卻出土很多非常精美,被視為良渚文化獨創的重禮器——玉琮。可見,二者之間應該有關聯的。那麼在眾多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裡,會不會也有良渚神徽的線索呢?看下面的圖: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三星堆出土過這樣的青銅器,一些是虎,另一些是跪著的人。虎身是空的,青銅跪人擺放也不平衡,身體過於前傾。讓這樣一個威風凜凜的人長跪,令人不能理解。單獨看這兩類青銅器,似乎總缺少點什麼東西。然而有細心的學者就把青銅人放在虎背上,一幅很完美的人騎虎的形象呈現在眼前。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取得他們一體化的照片。但完全可以想象得出這個人騎虎的形象,和良渚神徽如出一輒,驚人相似,進一步驗證了良渚神徽是神人騎虎的造型。

如今,有學者關注到三星堆文化和彝族文化相承關係,並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那麼,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是否和良渚文化有淵源,進而存在神徽的線索呢?從現在西南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上看,確實有相關之處。在隨處可見的吊腳樓中,依稀映射出河姆渡良渚杆欄式建築的影子;尚黑的審美讓人聯想起良渚先民酷愛的黑陶;黎族培養了中國最出色的紡織娘黃道婆,古良渚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絲織品;喜巫敬鬼的古風對應著良渚文化發達的原始宗教,婉轉的紋身風俗延續著良渚神人紋身的精美;各族高聳的頭飾昭示著對良渚神人衝高髮髻羽冠的懷念。如此多的相似相承,不該當成偶合。正如清人王國維所唱:“澶漫江淮萬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即今腿髻窮山裡,此是江南舊主人。” 這些相對保存原有風貌,生活在崇山峻嶺的少數民族,就是古時富庶的江淮的真正主人。情況果真如此,那麼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就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古良渚人的線索。在這些少數民族中,崇拜物非常複雜,但集中有崇虎習俗的確很多。彝、白、納西、土家、拉祜、普米、傈僳、藏、哈尼、怒、阿昌、羌等都崇尚虎,以虎為圖騰。如果他們真是古良渚的後人,就再次佐證了良渚神獸為虎的可能性。

良渚文化很多玉器上,神徽只突出表現獸眼和獸口,而獸的許多部分包括神人都被省略掉了。圓眼獠牙虎卻始終存在,成為良渚神徽的代言logo。一見到它就會想到神獸和神人,想到神徽全部,想到古良渚氏族。雖然省略了神人,但他始終伴著神獸存在著。那麼能否確定神徽中伏虎者的身份呢?假使僅糾結於尚未發現文字的良渚文化中,恐怕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但如果能找到良渚文化的繼承發展者,那麼在這一延續的文化中或許會給予我們提供一些線索。前面提到的三星堆文化雖然有線索,但由於沒有破譯文字,仍無法確定騎虎人的身份。如果能找出中原商文化與良渚文化關聯,從其文字歷史中也許會出現相關信息。我國在良渚文化以前包括其同時代的古文化,乃至之後直至商前,還從未出現過如此大量的,標準化的文化標誌。直到幾百年後的商代開始,在青銅和玉等禮器上,才又較為普遍地出現一種類似良渚文化獸面紋。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這個被後人稱為饕餮紋的商代獸面紋,早期和前面提到的良渚文化三叉型玉器正面的獸面紋很象,只描繪了眼鼻部分為止,給嘴和獠牙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顯示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此後又發展出獸耳並和羊角牛角等,雖有各種變化,但核心部分始終傳承。鼎、簋這類重器主體上,幾乎都被獸面紋所佔據,尤其是在方型的彝器上,更是沿用了良渚玉琮的形制,以鼻中線為稜角,兩面對稱雕刻虎眼虎嘴。良渚文化和商代在時間上相差僅幾百年,而且其間幾乎沒有出現其他類似或變異的紋飾過,(被認為是夏文化的二里頭出土過青銅嵌綠松石獸面紋

良渚神徽 ____蚩尤馭虎

)因此,有理由相信他們之間的繼承關係。中科院李學勤教授對此曾專門寫文章進行過論述。(1)陳剩勇(2)在他的書中也對此展開過詳盡的論述,都認為流行於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就是由良渚文化的獸面紋演變來的。既然如此,“饕餮”就成為我們用來考證的第一線索。“饕餮”是隻兇惡貪婪之獸,古籍中多有記載,無需贅言。我們需考證的主要有兩點,第一確認商周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就叫饕餮;更重要的是第二點,找出與饕餮相關聯的人物。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為確認良渚神徽中伏虎者身份提供信息。《呂氏春秋.先識》有:“周鼎著饕餮......”傳此書成於戰國末,恐怕是較早把饕餮和鼎聯繫起來的文獻了。這意味著至少在戰國後就有人開始把這種紋飾叫饕餮。宋.呂大臨《考古圖》論鼎時有“......中有獸面,蓋饕餮之象”看來銅鼎紋為饕餮的稱法自古有之,世代相傳,約定俗成,並非近現代人的杜撰。和饕餮有關的人物,較早出現在傳說成書於春秋時期的《左傳》裡:“縉雲氏有不才子。。。。。。謂之饕餮。”至漢代《春秋左氏傳》則有“縉雲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饕餮。古者鑄鼎象物,以知神奸。。。。。”把縉雲氏、饕餮、彝器統一起來。司馬遷把《左傳》中的這段話,編入自己《史記.五帝本紀》中。在《史記正義》中有“謂三苗也,言貪飲食,冒貨賄,故謂之饕餮。”《尚書註疏》:“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縉雲氏與三苗是古族名,看來他們都和饕餮有關,且三苗為縉雲氏之後,二者為同一脈系。《史記集解》“賈逵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也就是說縉雲氏與三苗都是炎帝的後代。在炎帝一脈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誰呢?只有炎帝和蚩尤。而炎帝在歷史上從古至今都是有口皆碑的,所以,揹負惡名者非九黎之君兵神蚩尤莫屬。宋。羅泌《路史。蚩尤傳》:“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而三苗又為九黎之後。《尚書•呂刑》注說:“苗民即九黎之後,顓頊誅九黎,至其子稱為三苗。”。《國語•楚語》記載:“三苗,九黎之後也。”三苗同樣對蚩尤頂禮膜拜。而且《路史。蚩尤傳》注:“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研究我國古代神話的袁珂教授,也認為商周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就是蚩尤。而古三苗的後人現代的苗族同胞也奉蚩尤為祖先。古文獻中,描寫最豐富最生動的的形象也是蚩尤,這樣一來,基本可以確定,所謂饕餮就是我們三祖之一蚩尤。

這裡還有個問題必須搞清,大家知道,舜和蚩尤不是同時代的人,早在舜繼位前蚩尤就被黃帝所殺,如果饕餮是蚩尤即縉雲氏之不才子,就意味著蚩尤也玩了穿越,進入舜時代,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要解開迷團,還要回到《左傳》(3)中原話去分析。“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嗥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不難想象,帝鴻氏(黃帝族),縉雲氏(炎帝族),少嗥氏(太嗥族),顓頊(高陽氏)四大家族在當時地位極高,名聲顯赫。然而,渾敦、饕餮、窮奇、檮杌這些禽獸不如的四凶,卻成了他們的子孫,如此極具貶斥的描述究竟為哪般?仔細閱讀就會發現,這文字下面掩飾著一場慘烈的政治鬥爭。舜是被堯帝力排眾議選中的接班人,此前便引起歡兜,共工,鯀等權貴的不滿。而舜的出身十分卑微,他深知,一介無功無績的草民繼承帝位,必然回引起地位顯赫並功德圓滿的名門旺族的反抗。因此,要鞏固自己的帝位,藉助堯帝之手,籠絡親信,排除異己是首要任務。因此,後來有高陽氏和高辛氏中的十六族,所謂“八愷”“八元”被委以重任,四大家族遭徹底清算。文中還提到:“八愷”“八元”之善“至於堯,堯不能舉。”而舜能舉;對“四凶”之惡“至於堯,堯不能去。”而舜能去。言外之意是,堯不能懲惡揚善而舜能,以此為舜歌功頌德。以至後來“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所以不難看出,所謂“不才子”絕不是指一個時期的某個人,而是延續一段時期的一類甚至整族世濟其兇的逆反之人。“四凶”則是對四大族的醜化及對其圖騰歪曲。如此說來,蚩尤沒有穿越,只是被醜化了而已。

古代文獻中饕餮、縉雲氏不才子、三苗、蚩尤都為貪惡之反面人物,而這些文獻都是商周以後編撰的。商周如何稱謂他們尚不得知。但把反面人物著在國之重器上,就如同今天把日本鬼子刻在我們國徽上一樣不可思議。刻意貶斥應該尊崇的,與民族成王敗寇的習性及統治者的需要有關。令人心慰的是黃帝還是滿大度的,“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逐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伏。”(4)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商周時人們對彝器上刻畫之獸應該是崇拜有加的。

這樣一來,就可以得出結論:商周彝器上的饕餮紋,就是來自以虎為原形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獸面紋,雖然省略了神人,但神人依然在。良渚神徽的所謂“騎神獸的巫師”,神獸為華南虎,巫師就是偉大的蚩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