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小學生寫作文(一)

在談作文之前,我想先向大家談談我自己對於語文的一些看法。一直以來,我認為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兩個:第一、聽得懂話;第二、講的來話。這個聽得懂:既包括了聽得懂別人說的話,也包括了看得懂別人寫的文。以此類推,這個講的來話,自然既包括了說得來話,也包括了寫得來文。而先後的順序則在於,首先是聽得懂、讀的懂,之後再在前者的指導下,在對前者的學習模仿中,說得來、寫得來。

淺談中小學生寫作文(一)

翰墨留香

按照這個思路,首先,我們就要解決向誰學的問題。

我覺得學問做得好不好,並不在於深不深奧而在於精不精純。根底精純,才能受益深、進益快。因此,治學之初,一定要找對學習效仿的對象,最忌諱一開始就學錯了道。

好的作家、作品,可以用它的愛心培養我們的愛心,以它的功力打造我們的功力,以它的境界提升我們的境界。不好的作家、作品顯然做不到這一點。而且《論語》中也曾經說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由於個人天賦等等客觀原因所限,通常即使我們一開始就向最好的學,可能也只能學到箇中等水平,如果向中等的學,弄不好只能學到個下等,若是一開始就向下等的學,那還能得到什麼呢?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向他人學習,首先要分清楚高低上下,即哪些作家、作品是一流的、哪些是二流、哪些是三流,心中要先有數,且起手應高!

起手若是低了,後果其實很嚴重。《紅樓夢》中專門借林黛玉之口講到了這個問題。第48回雅女雅集苦吟詩,現在選入了初中課本中,並改名叫做《香菱學詩》。在此文中,林黛玉教導初學詩歌,需要先確定學習、模仿對象的香菱說:

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淺談中小學生寫作文(一)

香菱學詩

因為不懂、因為年紀小,所以覺得,我先去找淺顯易懂的來看看,覺得會有幫助。但三流的東西就是三流的,這樣的書讀多了,陷到這種格局裡去,以後只能寫三流的文章。所以,不要因為一些書本,自己讀起來輕鬆愉快就專找這樣的書讀。殊不知對我們沒有幫助,貽害也大。

因此,其實我本人非常反對中小學生去看什麼名著的改寫版、簡寫版、青少年版。因為,現在的很多出版社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大多僱傭一些寫手來進行改寫、簡寫。從這些人自身的水平來說、治學的態度來講,他們與名著的原作者,相差十萬八千里!有些名著他們自己都未必讀通、讀透、讀懂,還去改寫、簡寫?另一方面,改寫或簡寫出來的書,只在於簡單概括原著的故事內容,讓孩子們知道,喔,這本書就講的是這些事啊,也就到此為止了。自己的語言平白如白水,更將原著優美地語言刪減待盡。而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最講究含蓄蘊藉、意味深長。看一個人語文素養是否高,很多時候就看他是否能夠聞絃歌而知雅意。因此,我們讀一篇文章、聽一段話,不只是看故事或聽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體會語句下面的含義。而這樣的簡寫版、青少年版讀多了,會導致我們的孩子形成快餐式的讀書思維。在讀書的時候只知道讀故事,卻不願品味語言文字的韻味和內涵。這種思維一旦形成,對他以後的語文學習是貽害無窮的。

淺談中小學生寫作文(一)

聞絃歌而知雅意

我個人認為,中小學的孩子們可以著重學習一些風格清新明麗、明白曉暢、體裁比較短小精煉的古詩、詞、文。詩以陶淵明、李白、王維、孟浩然為主,主選絕句;詞應以小令和中調為主。以李煜、李清照前期的風格為主。文以六朝小品文、明清小品文為主。還可以重點看看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和《水滸傳》,除此之外,還應該多看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比如:徐志摩、朱自清、老舍、汪曾琪、梁實秋、巴金、豐子愷、林語堂等一批作家的作品。

要看一定要看原著,對於那些大部頭名著,我們沒有必要一本一本的來看,這樣難度既高,又花費太多時間。但我們可以選取部分章節指定閱讀。另外,還可以由老師抽取原著中的片段,分成外貌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等,進行片段閱讀。

以前,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拿一本書給孩子:“這本書是名著呀,非常好呀,你快多看看!”其實孩子們在此階段,很多內容是讀不懂的,他也不會因為這本書是本名著就馬上生出愛慕之心。“好”,它好在哪裡,我們得讓孩子們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才會覺得到這本書真了不起,才會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學習去探究。另外,所謂的讀書,也並不是一人拿一本書在那裡自顧自地看就行了。需要相互的交流、探討、碰撞、啟發。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自己讀,更需要有專門的閱讀課對這些書籍進行講解、指導。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幾本有針對性的書,並在之後真正實現以讀促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