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遊企業發展十五年 一路艱辛只盼望有個營商環境

玩過的漂流人都能感受到這是一項刺激的戶外運動,不過對於一些做漂流旅遊項目更是充滿驚險,甚至說九死一生。中國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的紅河峽谷漂流景區礪劍十五年,是實現全域旅遊價值和途徑典型樣本,紅河漂流的出現給撫順這一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發展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同時這一樣本卻在發展中遇到了巨大的瓶頸問題。紅河峽谷漂流15年從小到大,看似有著很好市場的全域旅遊,為何現在舉步維艱?

紅河谷引資旅遊產業扶貧 投資方為何變成“困難戶”

紅河漂流項目是清原縣政府招商引資項目。2003年,為保縣政府招商成功,楊德全以個人承擔最大的投資風險為代價,彌補政府招商失信,為紅河引來了第一任北京投資商,促成縣政府與中國鐵路對外服務北京公司簽訂《開發協議》。《開發協議》約定:“縣政府負責通往漂流區道路及水庫建設,乙方收回全部投資後稅後利潤雙方按5:5分紅”。

紅河谷漂流自2004年建成投入運營以來,在每年不足100天的經營期裡,11年間累計接待遊客273萬人次,直接繳納稅費6125萬元。2012年清原縣人大的一項專題調研數據顯示:2011年清原縣第三產業稅收達3.2億,比9年前紅河漂流項目未落地前增長了10倍;同時因紅河漂流項目,每年本縣內有1.2萬人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佔清原縣城人口的十分之一。紅河漂流不單單擴大了清原的知名度,重要的是在拉動全縣第三產業繁榮與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遼寧社科院課題組對紅河漂流的發展評價是這樣的:近年來,以紅河谷漂流為代表的生態旅遊在撫順蓬勃發展,已成為撫順新的支柱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撫順城市轉型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改變了城市主導產業單一發展格局,調整和優化了地區產業結構,有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緩減了地方就業壓力,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維持社會穩定,有利於涵養城市的內生髮展和增強城市競爭力;有利於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和城鄉面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紅河漂流的“旅遊扶貧聚合體”模式新穎之處在於,它改變了過去單純以地理概念劃分景區與非景區的認識,給山區農民們留出空間進入河道經營,給景區周邊山莊提供配餐指標,給種養殖戶出售農副產品提供渠道,給三產服務業創造消費群體,以紅河漂流為圓心的小經濟循環圈,對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然而紅火經營的表象下,紅河谷景區的開發者在十五年裡,卻由於縣政府違約、公權力干預權大於法、失職瀆職亂作為、法治缺失公信力喪失、不落實中央文件精神、與服務型政府要求背道而馳、效率拖沓慢作為、依法執政能力缺失等導致錯誤決策及行為,造成佔壓企業資金負債率高達100%以上,導致目前企業不具備融資環境,無法完成新一輪的擴建與升級,讓這個朝陽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龍頭企業負債累累 企業家舉步維艱

契約精神,是經商之人立業之本,而如今為何一些地方政府在為民服務中失信於民?

政府不講誠信、招商引資承諾政策不兌現、為企業服務推諉扯皮的行為,破壞營商環境。

2005—2008年,為了解決因規劃接待能力不足帶來的安全隱患,楊德全個人出資857萬建設起點第二停車場、碼頭、旅行社服務區、中轉站等設施,解決了漂流起點的“擴容量、保安全”問題,2008年得以順利接待32萬遊客。

2008年景區尾點交通瓶頸問題日趨嚴重,時任清原縣長帶17個部門在景區現場辦公時做出決定,由政府從開行貸款中拿出一千萬修建尾點環路、橋及拓寬原有4.8公里道路。然而政府的承諾遲遲沒有到位,而又迫在眉睫。情急之下,楊德全個人以每年24%利息的民間借款形式先行墊付1067萬元,工程順利在2008年秋完工。

2009年,景區道路拓寬後,遊客暴增,紅河接待遊客達到63萬的歷史高峰,因漂流遊客人員劇增,原有通往景區的路橋等基礎設施及旅遊公共服務,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存在安全隱患。依照合同協議、法律規定,旅遊景區路橋等基礎設施建設應由政府安排資金。但是縣政府違反合同及法律,不履行應盡職責。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發生,以及發展旅遊事業急需,企業政府進行了路橋改擴建等工程,在此期間,縣政府通過審計認定了2010-2013年,另一部分工程款及利息。該筆款項依法應由政府承擔,但縣政府遲遲不給付企業,造成長年佔用公司資金,企業因此多方借貸,產生了巨大的利息損失,嚴重阻礙企業發展的惡果。

2010年7月1日、2013的8月16日,清原地區發生了二次百年不遇的水災,導致漂流景區河道被沖毀,填滿了泥石流。如不及時清理不僅旅遊漂流不能進行,還會引發河水外溢,沖毀沿岸設施,危及周邊百姓生命安全等次生、衍生災害。對此嚴重的自然災害,縣政府不依法履行法律職責,不採取任何應對此突發事件的處置措施。企業為防止災害擴大,儘快恢復生產經營工作秩序,組織了財力、人力、物力,進行了清理河道及周邊泥石流工作。

2011年紅河漂流公司曾向清原縣政府提出9939萬的債務訴求,政府成立了由下屬五個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對企業相關賬目進行審計,同時聘請了瀋陽時代工程造價諮詢事務所對公司工程情況進行審計、遼寧立信達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財務進行審計。2012年1月,清原縣政府以借款形式向漂流公司撥款3000萬元,幫助企業暫時渡過難關;同年8月給出認定3700萬的意見,企業提出異議,從此便沒了下文。2013年2月,新任清原縣委書記、縣長到任。在當年5月的景區現場調研辦公會上做出決定,對以往債務進行審計。

2014年11月,由縣政府主導的審計報告在時隔8個月後完成。在這份審計報告中,明確涉及政府投資建設項目9項,總額8298.6萬元,尚欠紅河漂流公司4169萬多元。這一報告同時列出各項工程支出及民間借款利息,經審計認定的附加民間借款利息額為3068.7萬元。這一審計報告建議,考慮到紅河漂流項目洪災後急需大量恢復建設資金,建議政府做出還款計劃,分期支付。

然而,2014年11月18日,縣政府將《關於對紅河漂流公司專項審計報告中涉及政府欠款事項情況彙報》提交縣委常委會討論,時任縣委書記趙雪松 “不研究”,導致縣政府無法兌現審計結果和分期支付承諾,長達601天,直至2016年7月11日趙雪松離任;2016年7月11日,現任縣長吳振宇上任後,推翻上屆政府依法行政做出的決策,推翻了六屆十六次縣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的分期還款承諾,推翻前任縣長政府會議確定的“工程還需一項項評審,然後給予支付”的解決方案,截至2018年4月31日生效審計再被拖延657天無進展;2017年2月26日,吳振宇對紅河漂流公司惡意虛假訴訟。對於此案,遼寧農商環境管理局反饋消息稱,目前該案屬於涉法案件,相關情況正在進一步核實中,不便回覆。

坦率地說,造成紅河漂流高負債率的原因,不僅僅是2011年和2013年兩場不期而遇的特大洪災造成的巨大損失,自然災害不足以撼動紅河漂流的根基。景區沖毀了可以重建,遊客流失了還會回來,可每天都在增加的債務、利息,成了紅河漂流刻不容緩的“老大難”問題。

遼寧為何設立全國唯一的建設督查機構

中央領導強調,東北地區要建設好投資、營商等軟環境,遏制資本、人才流出,吸引投資、促進發展。2016年以來遼寧省先後針對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了8批次專項整治行動,涵蓋投資、審批、營商及政務服務等多個領域。2017年下發了《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這是東北地區首部規範營商環境建設的省級地方法規。成為全國首個省級營商環境保護法規。在全省範圍內圍繞政務環境、執法環境、招商引資和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政府侵佔企業財產、違規增加企業負擔等行為,以及特定行業服務不規範、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等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

今年初,遼寧省政府經中編辦批准,又成立了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將原中小企業局人員編制劃轉,在不增加一個編制、一個人員情況下,建立了專門的省級營商環境建設督查機構。遼寧省要求政府承諾逐步兌現。出臺了加強全省清理償還政府欠款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在2019年底、省直有關部門要在2018年底前償還到位。省高法出臺了實施意見,監督行政機關誠實履行政府文件及合同約定的義務。

遼寧撫順以紅河漂流為龍頭的旅遊經濟飛速增長,也帶動當地畜禽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大蘇河、清原鎮、敖家堡、灣甸子四鄉鎮三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勢頭強勁,年均就業350人次,最高峰可安置勞動力800多人。但是數次的天災人禍卻讓紅河漂流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紅河漂流的困境並非源於自身經營不善,而是因多次為政府“不履行”造成的。清原縣,這個撫順市轉型中的樣本,將會如何完成“給企業鬆綁的,為創業提供便利的”政府工作?

專家呼籲: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面對紅河漂流的現狀,專家表示,解決紅河漂流困境要從平衡政商關係、利用資本運作緩解債務壓力、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增強東北再振興意識入手。紅河漂流是東北再振興背景下,旅遊創新發展的典型樣本。它遇到的困境,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共有的遭遇,剖析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旅遊局原巡視員、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宗德表示,振興東北語境下旅遊品牌形象的樹立與提升,有賴於“承諾與誠信”的互動效應,上行下效,必須看到當地政府的擔當與表率作用。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夥人呂良彪總結了“五要”,他認為企業首先要把根基扎深,而這也正是紅河漂流能堅持到今天的原因;其次要做好微觀治理,這就涉及到產權、治權以及文化的問題;第三是要把握好市場規律,利用市場的力量;第四,要藉助社會的力量;最後則是要處理好權力的制衡。

東北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至關重要。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新經濟支撐帶的重大任務,是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戰略佈局的重要部署,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認識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把這項宏偉事業推向新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