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號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說起青島的歷史,難免涉及到青島的裡院文化。所謂裡院,是由“裡”和“院”構成,傳統意義上的“裡”有貨棧的意思,商人在沿街店鋪談完買賣,然後就到後面的天井或內院去看樣品。而“院”主要是用於居住,規模一般比“裡"要大一些。裡院,由街道走向來確定外部輪廓,常為方形,四周圍合,中心形成一個院。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網絡圖片)

上世紀30年代初青島有500多個裡院.,後來不斷增加,形成了島城的裡院文化,裡院文化體現了人們一種和諧共濟的居住理念。因歷史的原因,青島的裡院還含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反映出特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歷史。青島的“裡”,大都還是用中國的名字命名,如“吉祥裡"、“安盛裡”、“鴻福裡”等,名字響亮,喜慶。

“新華里”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初為“新興市場”,彙集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繁華一時,與當時的大陸市場、東興市場齊名,是臺東鎮的三大市場之一。後來,因外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演化為貧民裡院。二戰時日軍第二次侵佔青島,將這裡改名為“東亞里”。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青島市政府將之命名為“新華里”。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新華里”地處威海路、長春路、和興路、洮南路,四條路的包圍之中,是一個佔地面積很大的四方形大型棚戶區,內部有縱橫幾十條弄巷,居住著近千戶城市貧民。如果說以前西鎮挪莊是最大的院,那麼臺東的新華里當屬最大的裡。

圍繞新華里的四條路,長春路和威海路口二條街最為熱鬧繁華, 朝南的長春路頭臨近拐角處總是停放著一排地板車等著攬活,旁邊還有許多民工蹲在牆根或坐在馬路沿上等候有人叫活,他們被稱為“卯子工”(鐘點工)。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新華里西牆外,威海路靠近長春路口處曾有一家知名的私立桐林醫院。醫生張子勤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在島城有一定的名氣。新華里南門對面是聞名青島的渤海釀造廠,進了南大門有一家有名的醬園。老闆叫周金才,臺東的市民都慕名到這裡買八寶鹹菜。醬園的口碑很好,稱完鹹菜後老闆總是再多贈送一些。

新華里外的長春路還有一家濰縣人開的雜貨鋪。老闆娘是俄羅斯人,講著一口濰縣腔的中國話,周邊的人叫那個店是“老毛子店"。以前,和興路、洮南路延伸至南口路還有一個集市,每逢趕集的日子,這裡人流如織,格外熱鬧。解放後,集市被取消了。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以前,新華里像眾多的院裡一樣,院內巷道都是土路,沒有下水道,每當下雨天,院子裡泥濘不堪。當時,新華里全院1000多戶,僅有2處共用廁所,兩個共用水龍頭。水龍頭每天定時開放,開水龍的時候,大家都排隊挨號,那時接水大都是鐵皮水桶,一桶四、五十斤,人們有的用手提或用肩挑著往家打水。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新華里是青島市棚戶區改造最早的地方之一,自20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先後經歷了5次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和整修,如今已成為佔地3萬餘平方米、共19個樓座、54個單元、近1300戶,配套設施完善,封閉式管理的居民樓院。院內還實現了人車分流,大院內的車道都是瀝青路面,車道跟廣場、綠地相接處的地帶,有專門的隔離墩分界,休閒、娛樂和車輛通行互不干擾。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以前的老建築已不復存在了,但“新華里”的名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樓院在長春路、和興路、洮南路上分別設立了8個大門,威海路上還留有門洞與外界相連,似乎還能尋到當初裡院的痕跡。院內還設有新華里社區居委會,警務室等。

「记忆市北」里院:城市的市井符号

新華里,這座平民裡院已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了,許多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被人們漸漸忘卻,但新華里的歷史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