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的3個大坑,你踩中了幾個?

其實站長一開始寫保險的時候,內心是很抗拒的。

因為小時候,家裡有個親戚是賣保險的,然後忽悠了很多親戚買坑爹的保險,導致我一直對保險有偏見。

但大學開始學了金融專業,畢業後也做了一些保險實務之後,我開始對保險改觀。

如果一個東西,能夠給看不起病的人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一個產品,能夠讓遭受重創的家庭在經濟上不那麼拮据,那我們是沒有理由去排斥它的。

只是市面上的保險龍蛇混雜,部分銷售人員唯利是圖,而大多數消費者又對保險沒有什麼瞭解。所以關於保險的糾紛總是特別多,保險也因此臭了名聲。

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知道,大部分家庭還處於不敢生病的階段,我們不能因為買保險的時候會遇見很多坑,所以讓自己承擔生命中的所有風險。

買保險的3個大坑,你踩中了幾個?

因此,保險知識的惡補,實在是太重要了。

站長今天就來說一下,很多人在買保險的時候,都遇到的3個誤區。

買保險的3個大坑,你踩中了幾個?

要買有回報的保險?

很多人都覺得,買保險如果沒有理賠,就相當於把錢白送給保險公司了,覺得不划算。

所以兩全險(例如返還型保險和分紅型保險)就很受歡迎了,既有保障功能,又有儲蓄功能。

拿返還型保險舉例,如果出險了,能得到賠償,沒出險期滿之後也能拿到保費或者合同上約定的金額。

乍一看,簡直是空手套白狼,我交的保費到期之後還給我的,那我豈不是相當於零成本地擁有了保障。

哪有這麼好的事啊,保險公司又不是慈善機構。

首先,那樣想的話,就忽略了貨幣貶值。

你想想20年前的10萬跟現在的10萬,是一個概念嗎?

同理,我們從保險公司那裡拿到的保費返還,跟我們交的保費,購買力可是千差萬別。

其次,返還型保險比消費型保險(純保障的保險)要貴。

返還型保險就相當於我們在買了一個消費型保險之後再買了一個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我們到期之後拿到的返還,就是額外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本金和收益。

這個理財產品每年的收益在2%-4%之間,不同的產品收益不一樣,3%左右的居多。是的,從收益上來看,買返還型保險還不如買個消費型保險再把多餘的錢放到貨幣基金裡。

返還型保險不止收益低,要拿到返還的年限很長,20年、30年都很普遍,變現能力很差。

幾十年的投資,每年的收益才2%-4%,實在太寒酸了。要知道,現在5年期的國債,利率都能超過4%了。

收益低,變現能力差,可見返還型保險並不是很划算。

其他的兩全險也是一樣,雖然既有保障又能儲蓄,但是你拿到的儲蓄部分都是自己多交的錢的本金和收益,而且收益不高,流動性差。

買保險的3個大坑,你踩中了幾個?

事事以孩子為先?

為人父母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事事以孩子為先的,就連買保險都是先買孩子那份。

我堂叔就在那位親戚的推薦之下,給他尚在幼兒園的兒子買了一份有分紅的終身壽險。交了幾年保費之後,他覺得實在太坑,就給退了。

在站長看來,我堂叔這次買保險是非常失敗的。

首先,站長在《買保險順序有先後,這樣做最省錢!》裡說過,買保險的順序應該是先意外險、再重疾險+醫療險,然後才是壽險。

除了不差錢、意外和疾病都不算威脅的家庭以外,普通家庭還是應該先防意外和疾病。

其次,分紅險是兩全險,剛剛我也說了,不太划算。

最後,堂叔只給兒子買了保險,沒給自己和妻子買。這是典型的中國父母,什麼都得先給孩子。

但站長想說,買保險的時候,父母應該“功利”一點,先把家庭支柱的保險給買了。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家庭支柱是家裡經濟的主要來源,他的風險是才是這個家最大的風險,應該首先規避。

萬一家庭支柱生病了,家庭的收入就會大大減少,沒有買保險的話,家人的生活水平受到影響不說,家庭支柱的醫藥費也很難湊齊。

如果預算充足的話,當然是大人小孩都得買,但要是預算有限,請優先購買家庭支柱的保險。

買保險的3個大坑,你踩中了幾個?

只有大公司才靠得住?

我們在買保險的時候,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術:“我們家的產品貴是貴點,但我們是大公司,靠得住。你去買那些小保險公司的產品,雖然便宜,但是小公司,你敢信嗎?”

確實,在我們的認知裡,還是大公司靠得住。但在這裡,我要說,別人口中的小保險公司,我敢信。

首先,保險公司裡,還真沒有啥“小公司”。《保險法》裡規定,保險公司註冊資本最低限額是2億元,必須是實繳資本。

大多數的保險公司,註冊資本都在20億以上,而且股東都是各個行業的大佬。所以,小保險公司這個說法,就是在大高個裡找矮子。

其次,保險公司哪怕破產,只要買的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比如重疾險、壽險、人身意外險等保險,我們的合同就會被轉到其他保險公司。

如果其他保險公司不願意接這些合同,那也由不得他們,保監會將強行指定接盤俠

最後,我們買保險,也怕保險公司理賠不及時,服務不到位,總覺得大公司會好一點。

其實不是的,在保監會公佈的2017年投訴考評情況排名裡,倒數前兩名的分別是新華人壽和中國人壽,兩個都是上市的大險企啊。

所以公司規模和名氣,不一定和公司的服務成正比,甚至有時候變成了店大欺客。

綜上,我們買保險的時候,可以自動過濾“我們是大公司這種說法”。

我們應該專注於保險產品本身,順便參考一下保險公司的投訴率,選出真正划算又適合自己的保險。

上面這3種坑,不知道大家踩中了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