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山東故事」危山 聖井

山東多山。泰山之雄,沂蒙之秀,嶗山之奇,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特點。

有的山,可能並不著名,但是圍繞它們衍生的民間風俗和代代流傳的故事傳說,都給它們帶來與名川大山不一樣的,溫厚可親的鄉土魅力。

距離濟南36公里,坐落於我的家鄉,章丘市聖井街道山後寨村的危山,就是這樣一座小山。小時候學詩,讀到李白“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句,便覺得“危”是“高”的意思,但危山只是一座海拔200米左右的小山,並不見其高。其實,危山得名於天上的星宿。危山之“危”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因為危山位於危星之下,故此得名。

“講好山東故事”危山 聖井

危山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危山上有的不是山,而是一口“聖井”。元代有詩讚章丘八大景,第一景便是“高聳危山聖井澄”

聖井在危山山陰的半山腰上,其水終年清澈,遇寒不凍,逢旱不枯,非常神奇。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講那個關於聖井來歷的傳說了。

相傳,元代時遭遇大旱,三年內滴雨未下,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上連年戰亂和殘酷的統治,使得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捨家逃亡,每天都在死亡的邊緣掙扎。忽然有一天,來了一個身材高大的和尚,他自稱來自天竺,東遊修行是為解渡眾生。他穿著一身破破爛爛的袈裟,手裡拄著一根被磨的非常光滑的禪杖,一來就開始挨家挨戶的化緣。但是百姓自顧不暇,哪裡還有能力化給他糧食呢?但是後寨的百姓不忍棄他不顧,再加上歷史上一直有禮佛的傳統,大家於是共同省下一口飯,給這個和尚吃了。

“講好山東故事”危山 聖井

和尚吃完,雙手合十,深深念了一句阿彌陀佛,他告訴百姓,請大家第二天清晨到危山山陰集合。到了第二天,當人們陸續到達時,發現和尚已經在那裡靜坐了一夜。看到人差不多到齊後,和尚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拿著那根磨得光滑的禪杖,向地裡用力一插。拔出來時,人們驚訝的發現,整個禪杖沒有沾染一點灰塵,而禪杖尾端,正滴著一滴滴清水。

和尚笑著說:“在此地挖掘,很快就有清水湧出,何不在此掘井汲水呢?”後寨百姓喜出望外,趕忙在和尚插杖處下挖,果然沒一會兒,一股清泉汩汩湧出。當人們回頭,想向那和尚道謝的時候,卻發現那和尚早已經不見蹤影了。

“講好山東故事”危山 聖井

在此後近千年的歲月裡,聖井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後寨人。關於它的那個傳說,像它的井水一樣,永不枯竭地口口相傳地流傳到了今天。聖井之“聖”,既在於它永不幹涸的神奇,又在於它背後的意義:後寨人的慷慨和無私,聖僧的慈悲和彙報,以及百姓心中最樸素的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 李子煜
  • 山東師範大學學生
  • 校園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