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李滄」大衆日報頭版:「院士牌」爲何這麼響——探析青島國際院士港「敢想 會幹 能拼」三訣竅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記者:肖芳 張曉帆 宋弢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當前,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人才爭奪大戰”中,青島打出的“院士牌”可謂一個現象級的存在,也越來越成為我省高質量“雙招雙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8月16日至18日,“第二屆海外院士青島行暨青島國際院士論壇”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來自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院士將濟濟一堂,共商合作大計。他們中間,絕大多數是外籍院士,分佈於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高精尖缺”科技領域,為求賢若渴的齊魯大地平添了一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歡騰氣象。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去年,首屆海外院士青島行的豐碩成果猶在眼前——31名海外院士和4個海外研發機構簽約來青,眼前新一輪招才引智又帶來新期待:在三天活動期間,青島將與一批知名院士簽約,持續補充頂尖院士人才和技術,並推動院士港與企業、院士與企業探索創新合作模式,最大程度發揮院士效應。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這副“院士牌”之所以如此出彩,歸根溯源是位於李滄區的青島國際院士港異軍突起,為引來院士、留住院士提供了頗具吸引力的載體。兩年前,李滄區啟動打造青島國際院士港,瞄準國內外知名院士特別是外籍院士開展“雙招雙引”。截至目前,已有108名國內外知名院士簽約入駐,其中外籍院士81名,佔比達75%。

「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媒体看李沧」大众日报头版:“院士牌”为何这么响——探析青岛国际院士港“敢想 会干 能拼”三诀窍

李滄一隅之地,短時間內會聚百餘位全球頂尖人才,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現象級招才引智熱潮——院士熱。探究青島國際院士港“無中生有”背後的規律和經驗,無疑對做好全省高質量“雙招雙引”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敢想,是青島國際院士港誕生的第一步。很多人對科學家圈子有提前預設,認為處在金字塔最頂尖的院士一定是高高在上、難以接近,可實際上他們作為科學家的一分子,也有學以致用、事業成功的人生追求,同樣面臨著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的困境。認清這一點後,別人不敢去想、不敢去做的事情,反而成為青島國際院士港出奇制勝的關鍵一招。

2016年6月3日,李滄區抓住全國“科技三會”召開的契機,利用一片無人問津的爛尾房地產,啟動了青島國際院士港的建設。院士港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不僅將引才標準直接定位於國內外知名院士特別是外籍院士,而且還明確提出要以每年常駐3個月以上的全職院士為主。

曾有人質疑李滄區這是“異想天開”,事實卻證明這其實是一手“無中生有”的好牌——兩年以後,青島國際院士港不僅實現“梧桐樹上鳳凰棲”,而且被納入國務院正式批覆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確立起省、市、區三級聯動機制。

當然,打好院士這副牌,光有點子不行,還得有路子,也就是要“會幹”。要想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必須搞清楚人才最需要什麼。對於全球頂尖的科學家來說,利益往往不是最緊要的,他們看得最重的還是事業能否成功。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個世界性的課題,卻恰好為青島國際院士港提供了廣闊的作為空間。

盡人皆知,科技成果從研究走向產業需大量資金,個人或單個科研團隊往往無法承受。為破解這一難題,財政並不寬裕的李滄區制定了《青島國際院士港資助服務暫行辦法》,根據院士項目的進度和產出情況,給每位全職院士最高1億元的項目資助、最高1200萬元的生活補助,院士實驗樓和人才公寓一應俱全。

比真金白銀更讓院士們安心、省心的,是院士港提供的“媽媽式”產業化一條龍服務——每個院士項目分別由一名李滄區級領導牽頭,組建“四對一”的聯絡小組,全權負責院士項目簽約、開工建設、項目落地和投產達效等工作,全力以赴推動項目產業化。

事實證明,這樣的運轉體制卓有成效。以全球頂尖發泡技術專家帕克院士的入駐為例:院士擔心自己沒有從商經驗,院士港便幫他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規範、業務對口的上市公司,由院士控股組建了公司;公司沒有合適的生產場地,院士港便先後召開17次專題調度會,最終找到一處讓院士滿意的場地,並出資對廠房進行裝修改造……如此高效率、高質量的產業化服務,最終讓這位曾經連聲說“no”的院士,爽快地簽下了院士港入駐協議。

院士港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問題。在青島國際院士港,科學家、企業家和政府創新力實現了“三合一”:科學家不再只是身處實驗室做科研、發論文,企業家遇到技術難題也不再求索無門,兩者通過政府居間牽線搭橋,實現了無縫對接、精誠合作。

憑藉這些全球最頂尖人才的聚集,在青島處於追趕發展位置的李滄區,積聚起一旦產業化必將“核裂變”的發展新動能:“納米纖維靜電紡絲之父”西拉姆院士的防霾紗窗已投產,每平方米800元;陳璞院士研製的抗腫瘤多肽小核酸粉劑已出來樣品,每克100萬-150萬元……目前,院士港內已有16名院士的成果落地運營,科研成果轉換初見成效。

無論是點子,還是路子,最終還得靠人來執行。“光有點子沒有路子不行,光有路子沒有法子也不行,有了法子沒有傻子也不行。”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口中的“傻子”,便是青島國際院士港一支咬定目標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招才引智隊伍。

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狠抓落實的“狼性”隊伍:有人為了引進一位院士,跟著對方在上海、南京等多個城市輾轉數天、行程幾千公里;有人為邀請海外院士來青考察,跑到英國,馬不停蹄拜訪了四個院士;有人為了完成工程進度放棄了休息時間,凌晨兩點的工地上還是燈火通明……不換思想就換人、不擔當就挪位,已經成為青島國際院士港團隊的工作共識。

人才聚集自有其規律,如同產業鏈招商,良性互動一旦形成,“院士拉院士”的局面就會出現。例如,首批簽約院士、激光權威周壽桓,很快拉來另一個國內權威王立軍,隨後國內激光界七八個院士中的5個前來加盟,德國等多個國家的激光界權威也向院士港拋出橄欖枝。別人眼中只能遠遠遙望的院士,卻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呈現出滾雪球般的聚集態勢。

“青島國際院士港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上級的指引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給了我們勇敢出發的動力;不久前省裡召開的‘雙招雙引’工作會議,為我們提供了繼續前進的信心和指引。”回顧青島國際院士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歷程,王希靜說,最大的啟示就是“雙招雙引”需要“比翼齊飛”——既要有牢牢把握政策走向和市場動向的理論派,也要有敢想敢幹、善作善成的實幹者。“在當前爬坡過坎的時候,只有紮實肯幹,真正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質量‘雙招雙引’落到實處,才能無中生有開闢出一片發展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