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你是否貪小便宜買了三無產品?

“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你是否貪小便宜買了三無產品?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最大皮革廠,江南皮革廠倒閉了……我們沒有辦法,拿著錢包抵工資。原價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錢包,通通二十塊,通通二十塊……”

這是全國大街小巷都能聽到的廣告聲。如今,一則公告證實,“江南皮革廠”不是傳說,黃鶴也不是杜撰的,而是真有其事、其人,當初大家都認為的笑談,並非空穴來風。

8月8日,《溫州晚報》12版刊登的一則公告,署名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管理人稱,面向公司債權人,對其破產財產實施二次分配,本次分配為最後分配。

“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你是否貪小便宜買了三無產品?

有資料顯示,“江南皮革廠”全稱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2002年在溫州設立,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投資方為溫州江南控股集團,董事長黃作興,做閥門起家。投產後,江南控股集團佔皮革廠50%股份,黃作興將工廠交給其侄子黃鶴管理經營。黃鶴擁有工廠10%股份,系法人代表。2011年,黃鶴跑路,下落不明。至於跑路的原因,坊間傳言是他欠了鉅額賭債無法償還。

與滿大街的廣告語有較大出入的是,即便在生意最為紅火的時候,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也從未生產過成品皮包,其主營項目為PU合成革製造,合成革原料銷售。

2013年,失蹤兩年多的“江南皮革廠廠長黃鶴”突然成了地攤上大紅人。當時,全國多地賣皮包的地攤商家都在循環播放一段黃鶴攜鉅款帶人跑路的錄音招攬生意。

“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你是否貪小便宜買了三無產品?

該詞最早的使用者為誰已無法考證,可以確定的是,黃鶴大紅之後,一些賣假皮具的商販將其作為一次商機,並逐漸將其變成了一種地攤銷售模式,從最早的一輛推車、一兩張大海報開始,慢慢升級為錄音版、配樂版,“小姨子”等內容也是後來加進去的。而這些攤位上售賣的皮包牌子很雜,絲毫看不到“江南皮革”有關字樣,也沒有包裝、質量卡等,幾乎是三無產品。

作為營銷人,前幾日,我與夥伴們還在討論這個案例,認為真是一件非常成功的營銷,雖然品味不高,但已經達到了1000%的目的,反正,全國人民都知道這個事了,想不成功都難。我們也似乎認為,這是一起典型的營銷,有高人在背後策劃,之後失去控制,更多的人起來模仿,最終演變了現在的模樣。不誠想,當初是認為策劃的案例,如今演變為事實。

為什麼這個案例被盡人皆知?作為營銷人員,是要分析其中原因的。是“廣告語”,姑且稱為“廣告語”直白嗎,還是橋段離奇,抑或是其他?思來想去,小編還是認為,它正是抓住了大眾愛佔小便宜的心理。

“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你是否貪小便宜買了三無產品?

原價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錢包,通通二十塊,通通二十塊……這樣的誘惑是不小的,所以,會吸引得大量的人前去圍觀。且不說產品質量如何,20元的錢包,質量又能如何呢,只要圍過去,總會有人掏錢去買。

愛貪小便宜是人類的劣根性嗎?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包括各種原始衝動,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法律規範相左。“無意識”被壓制在“意識”層面之下,但並未就此消失,而是千方百計通過各種途徑表現出來。一個小小行為,背後或許有更深層的意義。

逃票、多拿免費用品等這些佔有公共資源的行為,體現了人們對安全的需要,因為公共資源的佔有是安全需要的成分之一。當缺乏佔有社會稀缺資源的心理優勢時,佔有公共資源便起到了替代性的作用。愛貪小便宜的行為在經濟和社會地位受壓抑的人群身上更為明顯。

一個廣告語,似乎是現實生活得一面鏡子,照亮人生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