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召大臣辦事,到了飯點兒,給大家吃什麼工作餐

明朝不是一個富裕的朝代,明朝人的生活,要比我們今天節儉得多。

比如,明朝的人們把燒鵝當成很貴重的美食,為了杜絕腐敗的發生,明代有一個很著名的禁律,就是“御史不許食鵝”。

崇禎皇帝召大臣辦事,到了飯點兒,給大家吃什麼工作餐

晚明文學家王世貞的父親做過御史,王世貞曾經提到,父親在家裡請官員吃飯的時候,很注意節儉,飯桌上的葷菜、素菜一共不超過十道,有時候會額外添加幾份乾鮮水果,或者添幾樣海鮮。

這種場合之下,飯桌上輕易不會擺上鵝菜,如果款待的客人實在很重要,非得端上一隻燒鵝,以顯示對客人的敬重,也有一個巧妙的應對辦法,就是去掉鵝頭和鵝尾,換上雞頭和雞尾,形式上變成了一盤燒雞。

王御史顧忌的,就是那個“御史無食鵝例”。雖然有一些走形式的意思,但禁忌的存在,其實本身總是有一些力量的。

崇禎皇帝召大臣辦事,到了飯點兒,給大家吃什麼工作餐

到了崇禎年代,國家的財政越來越艱難,而且崇禎皇帝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不但自己節儉,對臣下也一樣嚴格要求。

《玉堂薈記》記載,早年間,崇禎皇帝召見大臣到宮中議事,如果趕上了吃飯的時間,只會賜下一些簡單的瓜果,讓大家略略充飢。

到了崇禎後期,他變得大方一些,到了吃飯的時間,會由內膳房供給食物。每人一份工作餐,包括兩盒菜,一盆粳米飯,連一碗湯都不給,內容實實在在,一點兒不鋪張。

《玉堂薈記》一書的作者楊士聰是崇禎年間的進士,曾經多次參加經筵,充當展書官。楊士聰在他的書中提到,有一次的經筵日正好是一個大雪天,大家冒著大雪進宮,在文華殿外面一直等到午後,結果裡面傳出來消息,皇上今天不來了,原本擺在午門外面的飯菜也都撤下了。大夥兒白白在雪地裡等了大半天,連一頓飯都沒混上,餓著肚皮回家,很是失望。

崇禎皇帝召大臣辦事,到了飯點兒,給大家吃什麼工作餐

崇禎十一年二月的一次經筵,崇禎皇帝和二十多位大臣在一起,討論人材選拔的問題,中間又談到了遼東的形勢和軍餉問題,話題越來越沉重。崇禎皇帝默然良久,也沒說什麼,起身讓大家到午門外吃飯。

其實,恐怕沒有哪一個皇帝能像崇禎皇帝一樣渴望人材。崇禎皇帝曾經下詔,讓大臣們舉薦將才,統兵消除外患。

有人舉薦一個名叫張鳳翥的人,崇禎皇帝準備在文華殿召見。到了約定的這一天,張鳳翥辰時就早早進宮,等了半天卻不見皇帝出來。張鳳翥等得無聊,就喝酒吃東西,打發時光。

太陽西斜,崇禎皇帝終於出來了。但此時的張鳳翥已經大醉,眾人不敢讓他進去見皇上。張鳳翥大怒,叫道:“皇帝老官召我,何人敢阻!”

崇禎皇帝召大臣辦事,到了飯點兒,給大家吃什麼工作餐

崇禎皇帝在殿中聽到外面吵嚷,故意問張鳳翥在哪裡。眾人謊稱他在郊外射箭,因為飲酒過量,不敢進宮。崇禎皇帝冷笑說:“想是酒醉發狂。”

按照崇禎皇帝的脾氣,張鳳翥如此一鬧,自然不會得到重用,連舉薦他的人也要受連累。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