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怎麼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體涼涼!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跑路、失聯、被查、爆雷……過去幾周的P2P圈人心惶惶,恐慌情緒不斷蔓延,讓這個炎熱的夏天瞬間“涼涼”。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據悉,在6月1日到7月12日的這42天時間裡,全國已有108家P2P平臺相繼爆雷,相當於每天有2.6家公司“出事”。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出問題的平臺有不少都是國資系甚至是上市公司背景的平臺。繼疫苗事件後,互聯網金融圈也正在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

2018年P2P“問題”平臺: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平臺,網友們的“段子”也是層出不窮,下圖就是典型,雖然心酸,但卻很寫實的反應了P2P行業當前的現象: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之所以稱之為“爆雷”?是因為這個詞太形象了!所有人都知道如此之高回報率的投資肯定是一個雷,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爆而已,所有人在想,這平臺有這麼多企業背書、投了這麼多廣告,看樣子很穩固啊,肯定不會在我投資的時間裡爆。但是就因為這些“小僥倖”,導致了太多投資人的“血本無歸”……

P2P平臺為何會集中引爆?

P2P連續崩壞,大批散戶的借款收不回來,網絡上早已一片“哀鴻遍野”。面對如今“天雷滾滾”的行業境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從P2P網貸平臺本身來看:不少野蠻生長起來的平臺合規性較差,經營粗放,經過幾年的運轉,風險逐漸積聚,進入頻繁爆發的階段。

從近期市場流動性來看:儘管央行今年三次定向降準,但流動性仍然偏緊,部分向平臺借貸的個人或企業後續資金不足,資金鍊斷裂。

從監管政策方面來看:監管政策逐步收緊,要求趨嚴,特別是備案工作延期,不確定性增加,平臺合規成本提高,部分平臺主動清盤退出。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隨著投資者教育的深入,投資者風險意識有所提升,風險識別能力提高,風險偏好降低,開始從高風險的平臺退出。

總的來說,P2P平臺出現問題的根本還是因為它違背了商業邏輯,它的模式既不生產財富,也不創造價值,只是一味地挖新坑,填舊坑,這樣的平臺被市場淘汰,有一定的必然。從這個層面來看,近一個月來的P2P連環崩壞事件,其實昭示了互聯網金融市場正在走向良性發展。

未來P2P行業將何去何從?

無論是逾期、跑路還是清盤的P2P平臺,這次洗牌不僅僅是網貸行業野蠻生長的後果。種種行業亂象,也已然引起了央行、銀監會等監管機構的注意。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央行近期明確表示,將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作為重點整治的業態,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貸領域存量風險化解清理完成時間將延長至2019年6月。

這一道“緊箍咒”給互聯網金融業送來了一份最終時刻表,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在短期內完成整改,特別是明確P2P平臺是信息中介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時間是1到2年,這也就是說,這場互聯網金融合規監管大風暴,並不是“突擊戰”,而是“攻堅戰”,接下來或許還會繼續升級。

在監管趨嚴+去槓桿的大背景下,還會繼續有平臺在新一輪洗牌期中被淘汰,正常運營的平臺數量也會呈現連續下跌趨勢。未來,合規性將成為平臺能否進一步存續的重要標準。

無論通過行業自身洗牌,還是通過更為嚴厲的監管,淘汰那些本就已經搖搖欲墜的平臺的過程,也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經歷陣痛的P2P行業,目前正在進入重塑階段。

投資者該如何預防風險?

平臺暴雷,損失最大的是投資人,那麼已經出事的情況下該如何應對?這裡告訴你一旦發現自己踩雷了,無論金額多少都先按照這個流程處理。

P2P怎么了?7月上百家平台集体凉凉!

第一,確定平臺爆雷的原因,是真實業務逾期。自融資金鍊斷裂,還是純龐氏騙局玩不下去了。

第二,立即報警,尋求資金凍結保護。如果資金在存管銀行、個人所投的標沒有出現問題,那麼有更多的機會被追回。

第三,與平臺及時溝通,瞭解平臺態度。是正在解決問題,還是刻意迴避,或是已經開始轉移資產甚至準備跑路。

第四,不要想著拿回全部本金,只能爭取適當止損。按比例先拿回一部分錢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打折出讓債權等,有時候為了想拿回全部本金,反而錯過了“割肉”的最佳時機,導致最後一分錢都拿不到。

當然,P2P並不是剛性兌付產品,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必然存在風險。投資者應怎樣預防風險,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避免“踩雷”?

1、不抱“賭徒心態”,不碰“龐氏騙局”。一些非法平臺打著“數字普惠金融”的旗號,大行“龐氏騙局”的集資詐騙之實。這些平臺並不真正撮合借款人和投資者,而是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以高額返利為誘餌,甚至通過“0元購”的方式讓投資者嚐到甜頭,最後在燈枯油盡之時“清盤跑路”。此外,一些投資者抱著“賺了就走”的心態,明知是“龐氏騙局”卻以身犯險,最終上當受騙。

2、拓展信息渠道,不迷信平臺宣傳。一些平臺為吸引投資者,刻意將自己包裝為“國資控股”或“國企領投”平臺。事實上,所謂的“國資背景”並不可靠,一些宣傳內容存在誇大造假成分。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時可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或中國裁判文書網等權威信息發佈平臺進行背景調查,通過多信源交叉核實平臺此前的經營情況。

3、優化資產配置,充分知曉投資風險。業內專家指出,P2P投資的實質是發生債務關係,也意味著存在還款逾期甚至是借方喪失還款能力的風險,投資者需理性謹慎投資。

小富溫馨提示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

投資者理財還需謹慎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