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3章解讀,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釋

希言:按字面解釋是:少說話。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施加政令。“言”,指“聲教法令”。

飄風:強風,大風。 驟雨:急雨,暴雨。

失:指失道,失德。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此數句各本紛異,以帛書乙本為優,據改。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二句已見於十七章。疑是錯簡重出,帛書甲、乙本並無此二句。

老子《道德經》:第23章解讀,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今譯

少發教令是合於自然的。

所以狂風颳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合於道;從事於德的人,就合於德;表現失道失德的人,就會喪失所有。同於德的行為,道會得到他;行為失德的,道也會拋棄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引述

本章和十七章是相對應的。十七章揭示出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呼籲統治者莫若“貴言”,抽離政權壓力去輔助人民。在本章中,老子再標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希言就是“少聲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靜無為”之政;以不擾民為原則,百姓安然暢適,這才合乎自然。若以法戒禁令捆縛人民,苛捐雜稅榨取百姓,這就如同狂風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著: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施政的後果,有如俗語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統治者如果清靜無為,則社會當有安寧平和的風氣以相應;統治者如果恣肆橫行,則人民當有背戾抗拒的行為以相應;統治者如果誠信不足,則百姓當有不誠信的態度以相應。

本章內容帶給你的收穫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發表評論,一起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