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1: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南麓,行政衰属新乡市。地理坐标:东经113°22'~113°57',北纬35°17'~35°50',总面积2007.0 km²。2017年人口88.6万 ,辖20个乡镇,2个办事处,536个行政村。2017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66.69亿元。辉县市自古是豫北通往晋东南的要道,工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农业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煤、水泥用灰岩等18种矿产资源。

辉县市总体地势由南向北由山前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呈阶梯式上升。山地地貌、低山丘陵地貌、山前平原地貌分别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1.0%和29.0%。辉县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589.1毫米,7月降水量多,月均降水量182.3毫米。年均相对温度68%,7、8月分别为79%和80%。。辉县市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百泉河、刘店干河、黄水河、石门河、峪河、纸坊沟河。正在修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西至东贯穿全境。可供防洪、灌溉的中小型水库19座。汇宝泉、石门、陈家院、三郊口诸水库为一流的群库汇流总干渠,全长86.5公里,可视需水量而调度。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辉县市发育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主要有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等。本次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06处,其中崩端24处,占22.6%;滑坡46处,占43.4%;不稳定斜坡20处,占18.9%;泥石流沟7条,占6.6%;地裂链7条,占6.6%;地面塌路2处,占1.9%,截至调查时间,地质灾害已造成17人死亡、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514.6万元。

崩塌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及北部山区,规模多为小型。稳定性差的17处、较差的7处;诱发因素有筑路、开挖石材、隧道施工等人为因素和重力却载、地震、差异风化等自然因素。崩塌的形成与地貌、构造、岩性、植被和人为活动有关,具有突发性强、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和具有一定隐蔽性等特点。据调查,已发生的23处崩塌,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山区和北部山区,在薄壁镇宝泉水库一带、上八里镇松树坪一和寺庵一带、三郊口一沙窑、黄水乡韩口以及拍石头乡一带分布广泛。目前仍存在崩塌隐患点43处,其中重大级1处、较大级3处、一般级39处,受威胁人员170人,预测经济损失为328.4万元

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及北部山区,规模均为小型。诱发因素有筑路、开挖石材、隧道施工等人类不良工程活动、地震、差异风化等自然因素。

滑坡广泛分布于西北、北部山区,有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规模为巨型1处、大型5处、中型14处、小型26处。滑坡的发生主要与降雨和人工开挖坡脚有关。稳定性较差8处、稳定性差38处。滑坡指土体或岩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作用,按组成物质可划分为岩质滑坡和土地滑坡。滑坡是本区内最为发育布广、数量大,而且规模较大,降水稳定性较大。已发生的滑坡27处,重大级3处、较大级7处、一般级17处,直接经济损失984.6万元。滑坡隐息点18处,重大级2处,较大级6处,一般级10处,受威胁人员866人,预测经济损失为519.2万元。较为典型的有地处沙窑水磨村的梯西坡滑坡、位于上八里镇松树坪村的西连寺滑坡、薄壁镇宝山水库的龟山滑坡等。滑坡地质灾害多由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导致斜坡失稳,在大雨特别是暴雨等因素作用下易形成,危险较大,具有重大的灾难隐患。

泥石流形成于植被破坏严重、高陡深谷地段,规模为巨型2条、大型3条、中型2条;易发程度上全为不易发;降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区亦可能发生。区内发现泥石流沟9条,重大级1条、中级3条、一般级5条,直接经济损失243.8万元。泥石流形成于植被破坏严重、高陡深谷地段,两侧山坡坡度大,且岩石破碎强烈,沟口与主河流的距离较远,地表有残破积物覆盖,具备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汇水面积大,暴雨季节容易诱发泥石流。具有泥石流流通区长、破坏性大的特点,其堆积区多不完整,仅能观察到部分残余,个别可见完整的冲积扇。区内泥石流分布零星,典型的泥石流沟有上八里镇和寺庵扁阳沟泥石流,沙窑乡郭亮村庄洼沟泥石流,上八里镇杨和寺上坪沟泥石流等。泥石流隐患点2处,重大级2处,受威胁人员680人,预测经济损失为540万元。

地面塌陷规模均为小型。形成原因上为隧洞开挖塌陷1处、采煤冒顶塌陷1处。地裂缝主要集中在张村、常村、吴村一带,规模上均为小型,稳定性差,均是由地下采煤采空区影响形成,降雨是主要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三郊口水库、沙窖乡、八里镇、张村乡装寨、薄壁镇、吴村镇等地。总面积103.5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5.2%。地层主要为太古宇片麻和元古界石英砂岩及寒武系石灰岩、泥岩央页岩,构造强烈,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共有地质灾害点58处,灾害点平均密度56.0处/100 km²。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三郊口乡、沙窑乡、后庄乡、上八里镇北一黄水乡韩口、拍石头乡石井一边墙岭、薄壁镇平句一老爷顶一带,总面积238.9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11.9%。地层主要为太古字登封岩群片麻岩类、元古界石英砂岩,寒武系石灰岩,白云岩,泥岩央页岩及奥陶系灰岩、白云岩构造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共有地质灾害点40处,灾害点平均密度16.7处/100 km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山间断陷盆地及山区与平原结合地带、山前洪积扇地区。总面积358.1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12.9%。地层主要为寒武系石灰岩、泥岩夹页岩及奥陶系灰岩、白云岩,地貌为山间断陷盆地和低山、”V”形沟谷。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点有2处,灾害点平均密度0.6处/100 km²。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该区南部山前平原。总面积1225.6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61.0%。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黏土、亚黏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下伏石炭一二叠系含煤地层。未发现地质灾害点。

河南省辉县市1: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辉县市1:10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区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69处,其中危害程度为重大级9处、较大级11处、一般级49处,共威胁人口2880人,威胁资产2595.1万元。对三郊口乡滑坡、吴村镇地裂缝等17处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协助地方政府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多处,初步建立了辉县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河南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