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擅移皇堂案:擅自變更、移動皇帝墓穴(皇堂)位置,而引發墓穴塌方、延誤工期重大傷亡事件,震動朝野的案件。特指:宋真宗趙恆駕崩,劉太后主持喪事主辦;指派建陵“五使”,前往永安(鞏縣)縣堪輿確定墓穴方位座標位置,太后親信太監雷允恭被指定都陵監使,妄議擅自決定:“按秦王墳墓,惠及子孫”為由。私自變動墓穴(地宮或玄宮)位置,“上移百步,開挖墓穴”,而引發地宮挖到流沙、碎石、出水,造成墓穴塌方,使建陵民夫、官兵200多人被掩埋死亡,被迫停工;由此,延誤陵墓施工週期,超越周朝皇帝下葬禮制;都陵監雷允恭被處罰杖斃。都陵總監丁謂被髮配南海。這一嚴重事件;歷史上記載:“擅移皇堂案”。

宋真宗趙恆(968-1022)是宋朝第三代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因避諱哥哥宋太祖趙匡胤,改“匡”為“光”)第三子,趙恆於公元997年,以太子繼承皇位,在位25年,宰相寇準力排眾議,挾天子親征,造就“澶淵之盟”,使邊疆安定30年之久。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民間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宋真宗留下的真言。也被後人視為:“守成皇帝”,皇后劉娥曾把持朝政,垂簾聽政,演繹“狸貓換太子”就是劉皇后傑作。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宋乾興元年(1022年)夏曆二月十九日,趙恆在開封延慶殿(宮)駕崩,享年55歲,廟號:真宗。於十月十三日葬於永定陵,位於鞏義市蔡莊東北嶺。地表陵山高21米,分為三層,每層高約7米,最上面頂部廣植柏樹,底部東西寬55米,南北57米,上宮神道二側對稱矗立:從南至北依次:望柱2根,象2頭,牽象人2個,瑞禽2塊,甪端2個,馬2匹,豹2個,羊2只,其餘14個文武大臣及外來使館,東西南北四個門各有獅子1對,南門2個高大武將門神,總計:58件,按規定佈局排列。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封土陵山形成後,地表分上宮,下宮及附皇后陵區域三大部分。

現在看的保留遺存,距今996年,被風雨侵蝕削減的陵山及地表石刻翁眾,即石像生的各個雕刻件,至於當年所建雀臺、角樓、廟堂等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只剩下土堆地基猶在。正在向當今人們訴說這當年的輝宏。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公元1022年四月一日,正式動工建陵,其工程非常巨大,動用了幾萬人的民工和官兵,夜以繼日,馬不停地,歷時半年,到九月才基本完工。按【周禮】遵循:皇帝七個月下葬,皇帝應在九月前下葬,因“擅移皇堂”無奈而超期(直到十月十三日下葬完畢)。九月十一日,劉太后召文武大臣於“會慶殿”,查看為趙恆準備的殉葬物品;宋真宗生前把玩物品及各地饋贈品,其次宋朝修仙盛行,影響民間及皇室;皇帝各種仙物器皿甚多,琳琅滿目。最後宰相王曾建議:一併埋入地宮,這也是後來,造成陵墓盜挖甚盛的前兆吧。

為什麼?皇帝趙恆於二月十九日駕崩,到安葬完畢。歷經將近八個月,為何到四月一日才開始修建陵墓開工;相差四十多天,實際早已經堪輿確定,已經開挖墓穴地宮,因為流沙、碎石、出水,造成塌方重大傷亡案件,追其原因為:“擅移皇堂”。

宋朝皇陵,遵循周禮,皇帝駕崩,開始修建皇陵,“七月下葬”;不像秦、漢朝等,皇上登基;開始籌建修建皇陵,陵墓規模巨大,氣勢恢宏,時間充裕準備精細。其次,歷代皇陵都是陵山佔據高地,以山建陵,巍峨壯觀,陵山面對河流。神道由低向高建制,而宋朝陵墓與其恰恰相反。這可能按照“五星利姓說”“山水鳳脈”“地形堪輿” “趙姓”所致,也可能與中嶽嵩山主峰,擎天中柱有關;古人把鞏縣視為“陰陽”交合,風水寶地有關吧。雖然,宋朝陵墓不及它朝,與南宋皇陵規格豪華相比,仍綽綽有餘;總之,北宋皇陵的遺存,不失中華民族隗寶之一。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宋朝皇陵開挖,遵從古建歷制,以“甲”字型挖掘,“田”字處深挖為“皇堂”,即墓穴,放置棺槨之地,由青磚石條構建,上部為封土“陵山”,即“墳丘”;“甲”字一豎為陵墓出土“斜道”,即“墓道”。皇堂挖掘完畢,以青磚石條糯米漿白灰為主,構建墓堂,以園式穹頂,四周以山水,人物花鳥繪製壁畫,頂部繪以:日月星辰圖案。據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個現代盜墓者,由盜洞爬入過永熙陵地宮,據他所講:地宮建築非常堅固,十分精美,地宮由14層青磚壘砌而成,上下四周彩繪:天象、樓閣,樹木、人物等圖案。

地面石像生等雕刻部件,均由來自百里以外,地處偃師的萬安山採石場,採挖巨石、雕刻,而後運往鞏義陵區佈局擺放。

陵山四周建由東、西、南、北四門及角樓,雀臺、廟堂等樓閣。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據【金石萃編 永泰陵採石記】,從二月十日都五月十一日,三個月時間,開採營造永泰陵所用石料,共計動用9744名士兵、民夫及石匠,不少累死、病死,為趕工期,陵墓建成後,不少屍體還沒有來的及就地掩埋。

地宮封土前,點燃地宮長明燈,撤出所有人員,留下一個瘦小力大之人,從裡面關閉地宮石門,移動石條斜支撐石門,而後,從石門上方預留缺口爬出,用大鐵鎖,鎖閉石門,把鑰匙從預留孔,扔入地宮;用大石柱插入預留缺口封閉,用大鐵鏈固定石柱,砸入尖頭鐵釺子加以錨固。然後墓道堆砌石塊,由負責封陵大臣親自封土,夯實。

據記載:如:修建永昭陵動用民工46700人,耗白銀50萬兩,錢150萬貫,絲綢250萬匹,費用佔當時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北宋皇帝下葬遵循【周禮】:百姓七天,卿、仕大夫四十九天,皇帝七月。即皇帝從晏駕按八字算起,從選址、建陵、下葬,到封閉墓穴,要求七個月內完成。中央由常設機構:如:太常寺專門負責:宗廟、封贈、陵寢、禮樂。國葬期間,專設機構如“五使”。宋真宗初期建陵時;丁謂山陵使,雷允恭山陵都監,司天監藍繼宗等一班人馬速往鞏縣堪輿確定,鞏縣早已確定為宋朝萬年吉地;南有中嶽嵩山,北有黃河,西有邙嶺,西南高東北垂延,被稱為:陰陽所合之地,天地之中心,嵩山為擎天中柱。按祖宗規制:堪輿陵寢在約三十平方公里區域確位安葬。

史話宋陵:擅移皇堂案

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地貌修復,植被最佳的為:永昭陵;歡迎有識之士,考察研究;目睹宋朝陵墓之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