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黛玉身上学做人: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优雅生存?

从林黛玉身上学做人: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优雅生存?

读《红楼梦》时候,非常喜欢读曹雪芹对林黛玉初进贾府及之后几处步步惊心的描写,她给予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个名门世家之女的良好教养及名门闺秀的素质。她的父亲林如海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从林如海任巡盐御史的官职上来看,巡盐御史自古以来就是肥缺,因为古代的盐业是由官府掌控垄断的,从文中不难看出,皇帝也是非常信任林家的。林如海拥有不少的财产,这是毋庸置疑的。黛玉做为巡盐御史唯一的女儿,本应过着众星捧月,享万般宠爱日子。谁曾想到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与父亲林如海竟会相继去世,世袭林家五世祖先积累的家产的黛玉,便被送到了外婆家贾府。虽然贾母将对失去女儿贾敏的爱全部转嫁给予了林黛玉,可怜的黛玉仍然小心翼翼,知书达理。

黛玉她母亲曾经提醒黛玉,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黛玉初入贾府,一个七、八的孩子,真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从她进贾府第一天起,林黛玉就相当懂事、相当内敛,都行到礼数上。她拜见两位舅舅时,面对两舅母“超级”热情的款待或考验上,小小年纪的黛玉确以良好的教养击败俩舅母有意或无意设的考验或圈套。

从林黛玉身上学做人: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优雅生存?

而后,就是黛玉和宝玉共读《牡丹亭》与《西厢记》被薛宝钗撞见,黛玉被宝钗数落。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然而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让黛玉和宝钗陷入争执。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词曲而受到薛宝钗审问。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及晓之以理三步,令黛玉在钗黛之争中顿失自信,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之后,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摆明自己的强势在于有哥哥、母亲。这让林黛玉深感危机四伏,深受伤害。《秋窗风雨夕》这首诗,表达了她满满的悲伤和无奈。

丽华心语认为:宝钗的品格最有缺陷,而且是最难缠最难治的一种。黛玉始终是简简单单、健康成长的。除了悲伤父母外,她从未纠缠于复杂的心结。牡丹亭警芳心一节,点明黛玉从未留意于戏文,可见她对那些俗滥的才子佳人戏曲,抱着批判的态度,她与贾母见解相近。薛宝钗却把自己幻想成借小物定终生的戏中人物,中毒很深。这里黛玉的见识、心智成熟远远胜过年长的薛宝钗。

从林黛玉身上学做人: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优雅生存?

再有,就是燕窝事件。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黛玉叹道:“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接着又说“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黛玉多知书达理,这不禁让人心生可怜。

薛宝钗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贾宝玉察觉了,婉拒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

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来了仇恨,令林黛玉的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宝玉私定偷盟,一时间就像满城风雨,林黛玉在流言蜚语中整日都在受折磨。

从林黛玉身上学做人: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优雅生存?

这个情况也被贾母发现了,贾母是深深喜爱着黛玉这个外孙女的,于是便要亲自替黛玉出头。那个时候林黛玉14岁,正好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

丽华心语认为:薛宝钗是商人之女,诗书的才情上和林黛玉各有长处,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是一定比林妹妹更强的。可按照薛宝钗的个性,她真的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吗?我认为她不是,在薛宝钗的世界里从未有做过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林黛玉一直认为薛宝钗是个城府很深,并不善良的姑娘。而送燕窝恰好可以洗掉在林黛玉心中自己的坏印象,薛宝钗何乐而不为呢?纵然薛宝钗就是出于这种目的去送燕窝,也并不损失林黛玉什么,反而这个更加的符合薛宝钗的老谋深算、林黛玉的纯真。

总之,世袭林家五世祖先积累的家产的黛玉,走进贾府前前后后三次受到贾府人们的伤害,本来就是寄人篱下,又被人误会挤兑,凄凉的处境让人感叹。但是曹雪芹让我们看到了黛玉身上所闪烁出一种古典女人的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