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走筆】阿里印象:網際網路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在中國企業界,阿里巴巴是一個傳奇。

從1999年“十八羅漢”初創的電子商務公司,到今天成長為一家橫跨電商、金融、無線通信、零售等全業態的“產業生態圈”,在“造夢人”馬雲的帶領下,阿里巴巴真正將“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使命推行到了極致。

極致的公司自然有著極致的文化。正是出於這樣的探究之心,我們於春寒料峭時節走訪了阿里巴巴西溪園區,這裡是集團總部所在地,又名淘寶城,坐落於杭州市餘杭區。園區本為溼地公園,按風水學說法喚作“龍穴”,共由8幢辦公大樓和其它樓體構成,包括了員工主辦公區、食堂、健身房、報告廳和影視放映廳等日常辦公休閒的基礎設施,其主建築體的設計由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擔綱。

在阿里文化專家的熱情引領下,我們由訪客中心進入,一路參觀了阿里戰袍文化廊、阿里園區、員工活動中心、員工食堂、阿里鏢局(郵局)等場所,開啟了歷時半天的阿里之旅。在此之前,也曾每週都在淘寶上消費刷單,也曾在諮詢工作中無數次引入阿里巴巴的文化案例,但這次的零距離接觸,卻讓我對阿里文化更多了一些浮光掠影的真實感知。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印象之一:看得見的激情與夢想

馬雲曾說:“好的商人不在於他的夢多麼偉大,但是他的夢必須是獨特的。任何一個企業家,從第一天起就要有一個奇特的夢想”;”作為公司總裁,我的工作只能是講講話、吹吹牛了,每次‘吹牛’聽上去總是那樣‘不可能’,而你們—阿里人每次都完成得比‘不可能’更‘不可能’,我們一直配合得很好。”馬雲認為,是否有狂野不著調的夢想,甚至“吹牛”功夫,對創始人而言尤為重要。

企業家的性格氣質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文化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與阿里文化專家的溝通過程中,談及對馬雲的印象,小夥伴一臉崇拜:馬雲總會給員工造夢,1999年在創業團隊的第一次溝通會上,他就以“此時此刻,非我莫屬”的氣勢提出了要做世界級企業,以此激發團隊的積極性。以前,每次他說出一些新奇的構想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可最後他說的都實現了,不由你不信。現在他說什麼,大家都會相信,他是個有著豐富想象力、並善於調動大夥激情去實現夢想的人。

在業界,阿里人的拼命眾口相傳。據瞭解,阿里規定的上班時間是早9點到晚6點,但是大部分員工都是在9點前就到達工作崗位,晚上8點左右才離開,而且毫無怨言,每個人感覺都很充實。阿里的郵件系統的客戶端採用了outlook,每個人加入了好幾個組,因此不斷會有新郵件到來,大部分都是與工作相關,涵蓋新產品上線、客戶問題反饋、績效考評等。

而在我們的走訪過程中,無論是餐廳就餐的員工,還是前臺的接待人員,抑或是入園處的安保值班員,在他們年輕的臉上,洋溢的除了職業化的熱情,還有發自內心的樂觀與自信。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印象之二:“開放”與“創新”已成為文化標籤

從創立淘寶、支付寶開啟零售革命以來,阿里作為行業“攪局者”和“顛覆者”的形象卻愈加鮮明,其“開放、創新”的文化標籤也日益深入人心。可以說,正是這樣的企業文化使阿里能夠跨業態掀起一場革命,甚至可以說,處於如此龐雜的產業生態中,這樣的企業文化與管理就是公司的生命。

阿里商業模式的創新有目共睹,而在內部管理方面的開放與創新也是可圈可點。

走訪中我們發現,阿里辦公區域採用開放式的設計,集中辦公區域很少有門。一些本子、筆等消耗品,則集中擺放在辦公區域的門口,可以隨時自取。而微波爐、咖啡機、飲水機等生活設施,則直接擺放在辦公桌的旁邊。而在辦公區域的旁邊,則有大量的檯球桌、乒乓球桌、羽毛球場等娛樂設施。園區還有公司內部書店、超市、郵局、理髮店、銀行、健身活動區,還配置有付費的按摩室,儼然就是一個配套齊全的生活社區。而在員工食堂,則有各式套餐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經典小吃,完全能夠適應來自全國各地的員工進行自主選擇。

我們還了解到,阿里巴巴採用彈性任務工作模式,所有員工不用考勤,完全可以選擇在家工作,只要能夠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即可。為了激發員工工作的自主性,優化體系內的人力資源流轉,阿里巴巴還對轉崗制度做了調整:以前都是部門主管點頭之後員工才可以轉換工作,經過變革後,只要接收方同意,原部門主管就要無條件放行。這背後起到支撐作用的無疑還是開放和分享的企業文化。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印象之三:以溝通為核心的文化管理

入園之時,同阿里小夥伴交換名片時我就留意到,其所在部門是“組織文化溝通與品牌平媒溝通部”,屬於人力資源部下面的二級部門。該部門的核心職能就在於溝通管理與溝通渠道/載體建設,下設平面傳媒、視頻傳媒與活動策劃三個小組,總計約三十餘人。

從部門名稱的精心考量到部門職能的設置就可看出,阿里文化管理的重心在於溝通管理。從重大文告的發佈,到文化廊、阿里味兒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內容管理,乃至於衛生間的宣傳內容,都屬於該部門的職責範疇。

阿里的溝通形式多種多樣,有制度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如組織部員工與新人的定期溝通、各序列定期的交流會等,講故事無疑是其最鮮明的溝通特色。為了重現昨日的激情歲月,以文字、圖片、影音等形式客觀展現公司的歷史。經典的故事有“宏觀”的背景、有鮮活的人物、有生動的情節、有深入的細節,能讓人有旁觀之感,如親身經歷、能借鑑效仿。即便是在眾口相傳的價值觀考核中,阿里巴巴也明確要求被考核者在自評時,必須附以真實案例。  

開放透明是阿里溝通管理的基調。作為公司溝通平臺的“阿里味兒”,完全採取的是西方議會的做法,任何員工可以直言部門主管的待遇不公,可以質疑公司的某項政策規定,甚至是集團高管走馬上任也會被反對“圍攻”。在這裡,任何人都可發表觀點而無論對錯,許多管理人員也經常被員工“減芝麻”(即不同意、不認同)。

阿里的溝通管理並不僅僅針對內部員工,還包括員工家屬。阿里每年的“家書”計劃會給所有員工的家屬寄出一份個性化定製的期刊,其上詳細介紹了該員工一年的工作情況,讓家屬真正知曉並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共同分享成長與收穫的喜悅。

印象之四:濃郁的武俠味與俗文化

馬雲是個武俠迷,他的這種武俠情結也給阿里巴巴烙上了深刻的印記。

據傳,公司曾按對武俠的理解將內部員工水平劃分小學、初中、高中及本科水平。而最為人稱道的是被稱為“六脈神劍”的六大價值觀(即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激情、誠信、敬業),而對高管的行為評價也從最初的“獨孤九劍”逐漸過渡到“九陽真經”。阿里巴巴還曾連續多次主持過互聯網行業的專業盛會—— “西湖論劍”。

走訪過程中,我們也留意到,阿里的許多地點場景都是以武俠小說中地名來命名,如“桃花島”會議室、“佛手堂”活動室,阿里郵局稱為“鏢局”,而通往馬雲辦公地點的一處小橋上,竹門掩映之下,赫然寫著“思過崖”三個大字。

在很多人看來,阿里文化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一種“俗文化”。如在“九陽真經”中對“激情”的闡釋是:“追求理想,使命驅動,很傻很天真;在誘惑下堅持使命,在壓力下又猛又持久”。為了適應淘寶網個人交易的特點,還在內部塑造了“店小二”文化。員工模仿古代店小二,自已當掌櫃並經營自己的一些“主業”。而阿里園區蔚為奇觀的裸男低行巨行雕塑,更曾一度引發眾多社會評議。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印象之五:特色化的企業儀式

相較於眾多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的企業儀式更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

阿里有自己的專屬節日,即“阿里日”,定於每年的5月10日,據稱是為了紀念2003年5月阿里人抗擊非典時所體現的果斷、團結、敬業、互助互愛和永不放棄的阿里精神。在阿里日這一天,公司會組織員工集體婚禮,最多時參與新人達到800對,總人數愈萬人,新人成禮後還會將夫妻姓名鑄成連心鎖,在園區小橋上聯成鎖鏈;公司還將這一天定為“親友日”,讓阿里人的親屬和朋友走近阿里巴巴、感受阿里精神。這一天,阿里員工可以帶上寵物上班,可以穿著睡衣上班,極享自由之樂。

阿里的“受戒”儀式在業界也是聞名遐邇。在阿里設定的“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陳”的員工成長軌跡中,公司每年會分別對入職滿一年、三年、五年授予銅、玉、金三種不同戒指,暗喻誡勉之意;部門也會在關鍵成長時期第一時間為員工送上鼓勵,比如到第五年的時候,HR會提前發郵件提醒部門主管,後者會像慶祝生日一樣為員工做準備。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印象之六:觸手可及的全民公益

隨著公益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之中,阿里也不例外。

數據顯示,僅2017財年,阿里就帶動社會公眾47億人次參與公益,累計3億多用戶、178萬多賣家通過阿里巴巴平臺和螞蟻金服平臺參與了公益,這意味著每四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通過阿里巴巴平臺完成公益善舉。

相較於其他企業,阿里的公益模式尤其值得玩味,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全員公益”,從馬雲到普通員工人人參與,使得公益已成為日常生活;二是打造公益產品與平臺,如公益基金、公益眾籌、公益網店、公益廣告聯盟、公益寶貝計劃等,形成了獨特的公益體系;三是“全民公益”——“剁手”也可以獻愛心,比如公益寶貝計劃,讓公益變得簡單、易操作。

公益模式的創新探索,也體現出阿里人對於公益事業的真誠心態與責任擔當。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阿里之行雖然短促,卻讓我們在切身的情景體驗中感受到最真實的阿里。常言道,成功的企業必然有著優秀的企業文化,而作為互聯網大佬的阿里巴巴,在文化的玩法上無疑有其獨到之處。文化無法複製,但阿里文化的建設策略,卻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以資學習借鑑。

【行者走筆】阿里印象:互聯網大神是這樣玩文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