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分考上北大的女孩:你應該感謝自己,而不是貧窮

最近,以707分考上北大的寒門女孩王心怡的事件在網上被刷頻,姑娘寫文《感謝貧窮》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官方媒體轉載,有的媒體在轉載時更打上了“看哭所有人”、“感動所有人”的字眼。誠然,女孩在艱苦條件下的不懈奮鬥,對自己的高標準最終踏入全國最高學府北大的事蹟令人敬佩,但是姑娘,你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而不是貧窮。

707分考上北大的女孩:你應該感謝自己,而不是貧窮

王心儀

貧窮,是大多數人的苦難

女孩在文章中提到“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對於大多數的寒門子女而言,貧窮就像一道枷鎖,鎖住了身體,也鎖住了心靈。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們只有在實現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物質需求之後,才能進一步實現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的確,對於大多數貧苦的人群來說,從最基礎的物質需求跨越到自我實現需求則需要更大的努力,

生活在寒門家庭的孩子,會更早的認知到生活的苦難,並且一生都要為這種苦難付出“代價”。人們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其實,如果不是基於生活的無奈,誰想早早的“當家”。我一直認為,在什麼階段就應該做什麼階段該做的事情,而寒門子弟,總是早早的被“催熟”。

孩提時代,看到為生活奔波的父母,他們需要早早的學會做家務,於是,該學習的時間大多數被這些生活瑣事所佔據;稍微長大一點,擁有一點自己的愛好,連飽食都困難的他們,也不敢去提及;很多人,即便考上大學,也要為學費、生活費這些事情而擔憂;而一些人,日後就算變得富裕,也留下了貧窮後遺症:要麼不敢去消費,要麼像暴發戶一樣揮霍無度。造成平庸的原因,一方面源於不夠努力,一方面也來自貧苦的生活帶來的匱乏認知。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如猛虎,需要小心翼翼的去對待。

物質的匱乏是否應該為精神的匱乏買單

在窮人的邏輯裡,與金錢比起來,很多東西都可以被犧牲。

前幾天,《腦癱女童遭至親溺亡事件》在網上引起輿論的譁然,很多人譴責爺爺、父親殺害女童的行為,也將其上升到“人性至暗”的高度。然而,壓垮這個家庭,導致悲劇發生的最後一顆稻草,仍然是貧窮。這對父子的殘忍、不負責任、甚至心裡的扭曲,也都源自於貧窮的“饋贈”。

最近與朋友一起出去遊玩,在路上他講了一則故事,讓我覺得可笑、可悲又辛酸。他說早年間他認識的一個人母親生了病,全身腫脹。去醫院治療,醫生說需要4000元作為治療費用,這個人當時就覺得“有這4000元還不如去買點大魚大肉,吃了肉母親的病肯定會好”,一個月過去,這個人的母親越吃越腫脹,最後更是因為耽誤了治療的期限而離世。

印度國父聖雄甘地曾說過:“貧窮才是最糟糕的暴力”。而在這樣的暴力之下,是選擇誠服,還是選擇反抗,則需要一個生命有著及其強悍的毅力與韌性。雖然,先天的條件給很多貧寒的人造成了困境,但“窮”不應該成為藉口,它應該成為我們這一生不懈奮鬥的動力。

貧窮不可怕,向貧窮妥協才可怕

所以,707分考上北大的女孩,你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而不是“貧窮”。

女孩在《感謝貧窮》一文當中提到“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勇氣”、“貧窮可能動搖很多很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一些人在物質的匱乏當中失去方向,他們可能也曾有著成為成功人士的夢想,而生活最終將他們淪為了懦夫。

而成功逆襲的女孩,你應當感謝自己:感謝當生活的利刃向你襲來時你,你選擇反擊;感謝即便這世上存在著一些不美好,而你努力看到美好;感謝你在貧瘠當中仍然竭盡全力汲取營養。

是的,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深度寧夏 ID:shenduningxia,更多精彩內容等您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