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速度不要太慢

這樣講,若體會不出來的話,換個方式來說:

如兒子遠離至國外留學,媽媽想念兒子從小就未曾離開身邊,如今到遙遠陌生的地方,不知是否平安!剛開始一週、二週心裡很難過,常想念兒子,有時痛哭流涕。想念兒子的時候,有時會出現兒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時間,尤其是白天多是沒有面貌的。就算是專心想的時候,相貌也會慢慢地淡化,最後不見了。雖然相貌不見了,心裡還是在想念他,這個念是想兒子的念。

我們學唸佛的人,去揣摩這種心的狀態,把想兒子的念轉變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來代替想兒子的念,此即是憶佛、唸佛。

如果這樣還體會不來,我們可以回想一種體驗:

有時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時想不起來,可是心裡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誰;把這種沒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轉變為想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如來…等,特定的一尊佛。對象換成佛,就成為無相念佛,就是憶佛,但是要把這個“念”移到行往坐臥中來練習,不太容易,會有不清晰、常常丟掉忘失的現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來提這個念。

首先,要選擇一尊自己喜歡、相應的佛或者大菩薩,做為禮拜的對象,一開始拜就不要有聲音、名字,也不觀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個念頭”,以想佛的念頭來拜佛。剛開始拜佛時,想佛的念只持續一秒、二秒或五秒鐘,之後就不見了。

沒有關係,拜到地上兩掌一翻再起來的時候,這個動作很自然會提醒我們“憶佛的念怎麼不見了?”又重新把它提起來,這樣一拜之中有兩次會幫助我們提起此念。

剛開始時,拜佛速度不要太慢,四十五秒很適合。若拜太慢,如五分鐘一拜,而憶佛之念只有開始拜的一、二秒鐘,其餘的四分五十八秒都浪費了,所以四十五秒一拜即可。

如拜了一兩週以後,憶佛之念只能維持一秒二秒或三秒,表示功夫沒有進步,可將每一拜分為幾個段落,如彎腰下去是一個段落,此時觀照憶佛的念在不在,不在時再提起來。

額頭鼻子貼到地面時,觀照憶佛的念在不在,不在的話再提起來。翻掌時再觀照…。

如此分段,時時觀照,將此念提起;一拜之中若有十次攝提的話,每次憶佛二秒,則一拜四十五秒之中有二十秒在憶佛。

愈提憶佛的念愈長,這是一種方便善巧。

如果憶佛的念一直都不會去掉,就可以把每拜的時間延長。

我深敬您們,不敢輕慢。

為什麼呢?

您們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常不輕菩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