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源起昆明池畔 石刻見證不以顏值擇偶的愛情

“牛郎织女”源起昆明池畔 石刻见证不以颜值择偶的爱情

昆明池俯瞰圖 圖/“昆明池七夕公園”官方微信

今天(8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不論是造勢許久早早開啟預售模式的各類電商活動,還是線下各類花店、飯店、酒店紛紛推出的七夕套餐,度過一個浪漫的“中式情人節”成為了現代年輕人每年的保留節目。可你知道嗎,中國傳統愛情神話牛郎織女的傳說就來自咱們陝西長安的斗門鎮,也就是現在的西鹹新區灃東新城斗門街道,一對相距3公里的牛郎織女石刻成為古老神話的最好佐證。

“牛郎织女”源起昆明池畔 石刻见证不以颜值择偶的爱情

牛郎石刻和織女石刻 圖/@於賡哲

這對石刻於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這對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石刻,現分別位於西鹹新區灃東新城斗門街道的常家莊村和斗門鎮棉紡廠內。漢武帝開鑿的昆明池被當做天河,牛郎和織女便分別坐落在昆明池遺址的兩端。

據在當地生活的一些老人回憶,當地人平時以“石爺石婆”稱呼這兩座石像。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七月七,大家都會去石婆廟裡求福,乞求平安和財富。當地村民因分不清漢代男女裝束和髮型,錯將牛郎稱為石婆,織女稱為石爺,而當地香火旺盛的石婆廟裡供奉的實際上是牛郎。

儘管這對石刻稱得上是“最標準的牛郎織女塑像”,但是許多網友對此卻議論紛紛。其中討論得最多的,便是這對石刻的外貌,臉型又大又圓,鼻子碩大無比,甚至連性別一時間都難以分辨。更有網友戲稱,“這樣難看的牛郎織女,難怪要被王母分開。”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不以顏值作為擇偶標準的牛郎織女,一定是“真愛”無疑了!

“牛郎织女”源起昆明池畔 石刻见证不以颜值择偶的爱情

昆明池七夕公園裡的鵲橋 圖/“昆明池七夕公園”官方微信

關於牛郎織女最早的表述出現在西周時期,但當時《詩經·小雅·大東》中所提及的僅僅是對織女、牽牛二星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漸漸產生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形象。本來不相干的兩顆星座,因為被注入了人性,成為體現人間感情的夫妻,也逐漸成為民間故事中受人推崇的美好愛情典範。

因傳說每年正月十七日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七月七日是他們相會的日子,所以迄今為止在這兩個日子裡,斗門及關中多個地區至今還傳承著過廟會的習俗。斗門的北常莊是“中國七夕文化之鄉”,斗門“牛郎織女傳說”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