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說的「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是什麼意思?

農村那事兒


這句話按照今天的意思來理解,很多人都會理解為逢七的日子不能外出打工,到了逢八的日子不能回家。在農村老人們都會說著“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所以說農村人一般在7號的時候一般都不會外出,在8號的時候都不會回家。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看看如何理解這句話。


七不出門

這句說主要針對的還是女性,如果想要出門的話,那就要將家裡的那些瑣事安頓好了。而在農村居家過日子講究“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有將這些事情都解決了,那回孃家或者是出遠門才不會擔心。不然的話到了外面還是會擔心孩子有沒有吃飽飯,丈夫有沒有將家裡安置好。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出去,不然心裡將會有個結。而這句話說的也十分的在理,畢竟過去的女人都是家庭主婦,所以她們才會有這些擔心。

八不還家

這句話針對的則是男人,因為在過去男人是要拋頭露面的,是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和負擔。但男人想要在外面混得好,那就一定要講究“禮、恥、義、信、廉、悌、忠、孝”的品行。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問心無愧,這樣一來才能夠有臉面回到家裡。如果想要回家的話,那就一定不要給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能讓家人對此有所擔心。比如說男人在外面吃喝嫖賭,之後被人找到家裡,那這個男人就會給老婆孩子帶來無盡的麻煩和負擔。

這句話說的就是人要有一定的責任心,不管是男人女人都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同時在做事情的時候也要萬全的考慮一番,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農村人說的“七不出門,八不還家”的說法由來已久了。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特別講究這樣的的說法:

正月出拜年時,到了正月初七,就會說“七不出

”,意思是說,初七就不要出門了,其實際意思是要人們抓緊拜年,在初七錢就要拜年結束,因為,初七禁忌出門;“八不入,意思是,既然初七出了門,那麼初八就不要回家了。和“七不出”是一個意思,意在督促抓緊拜年!另外,“八不入”也是挽留客人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有“八不入”的講究,那就留我家住下來。云云。在現實中,“七不出門,八不還家”只是說說而已,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

儘管對這個“七不出門,八不還家”的解釋眾多,但都不足為信。倒是有一種解釋,凡塵觀生活認為,還是值得推崇的。這和拜年沒有毛錢關係。

過去家裡出門辦事的人都是掌管家務的主要人。這個人出門前必須辦好:

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日常生活最需要的最基本的事情。把這七件事按排好了再出門,如果沒有做好這七件事,就不要出門;

八件事:禮、義、廉、恥、忠、孝、信、悌。出了門回家前,要做好為人處事的八件事情,然後再回家,這樣全家人就會臉上有光。如果這八件事沒有做好,就不要回家。這八件事都是為人處事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這樣的詮釋,說出了人們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為人的基本準則。符合今天的社會公德、家庭道德規範!值得推崇!

網友們。你們當地對這句話有何解釋?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凡塵觀生活


農村人說的“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是什麼意思?

這是在很多農村地區流行的一種說法。關於這句農村俗語有兩種解釋,這裡農夫都來說一說。

第一種說法

是關於出行和回家日子的選擇。在過去,中國人是很封建迷信的,很多事情都會為了圖個吉利,所以在日子的選擇方面有講究。比如在出遠門的時候,很多地方就一直有著“七不出門八不歸”的說法,也就是“七不出門,八不還家”。

意思很簡答,那就是在農曆逢七的日子不出門,而逢八日子不歸家。也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是不出遠門的,而初八、十八和二十八是不能回家的。不過,這種說法好多人認為是理解錯誤了。

第二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沒有任何的封建迷信的色彩,也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一種。老一輩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過日子所必須的東西。如果這幾件事沒有辦好的話,那就不要出遠門。而這就是古人說的“七不出門”。

至於八不還家,並不是說逢八的日子不回家,而是說在出遠門之後,如果“忠、孝、悌、信、禮、義、廉、恥”這八件事沒有做好的話,就最好不要回家,免得給家裡人帶來麻煩。因為古人做人做事都有著很高的準則的,如果這八條基本的道德準則都做不到,那也沒臉回家。

其實,農夫更加贊成是第二種說法,各位朋友你們認為呢?


農夫也瘋狂


農村人說的“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行事愛討吉利,在過去農村,出門最吉利的日子首選三六九,有“待要走,三六九”之說。所以春節過年,農村人返程日也多選在正月初六日,正月初九日,或者正月十六日等。

為什麼要選三六九出行?

農耕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講究都是有來歷,與迷 信扯不上。比如“三”之數,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三不斷頭,除之不盡,生生不息,古代的鼎多為三足,才有三足鼎立之說。不管是“三”,還是三的倍數“六”,抑或是“九”都在無形中暗示著一種神秘力量,權勢與崇高。

七不出門

農村人出遠門,有幾個日子會避開。一個是月季日(初五十四二十三),另一個就是逢七。

“七”諧音“妻”“氣”“棄”,古時農村男人出遠門做買賣或者討生活,家裡就靠著妻子操勞,照顧一家老小,古代“七出”就是休妻的七條,能不選初七出門就不要給妻子添堵,對講究的農村人來說,自然不會“七(妻)出門”,要選個吉利日子出行才歡喜。

八不還家

這句同樣是想避開諧音,怕一語成讖。因為“八”一撇一捺,有分別之象,寓意不好。另外,農村稱女人紅杏出牆給男人戴了綠帽子,男人會被人笑稱“王八”,那麼多日子不回家,為啥非要選個逢“八”日子給自己添堵呢?所以時間久了,就形成“七不出門,八不還家,待要走三六九”的忌諱和規矩

如今交通發達,日行千里,再也不是古時候出個門、回個家動輒數月路途的艱難辛苦,農村人自然也不再把這些禁忌看得那麼重,農民們有車的越來越多,一腳油門,幾百裡的路途半日來回,誰還管是初七初八?統統是老黃曆了,不必太在意。

歡迎關注阿兮隨筆,一起暢聊三農!謝謝點贊轉發!

阿兮隨筆


農村人說的“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是什麼意思?古人常常總結出一些經典為人處世的規章制度用以指導後人,話雖不多,但道理至深。比如這句“七不出門”“八不還家”如果僅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的話,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這是一句出門回家與時間上的對應關係。指導人們那天可以出門,那天可以回家。但是如果真的這麼理解就歪曲了老祖宗們的原義了。

七不出門:古人話語比較精煉,這句話要是用現代漢語來拓展一下,應該是七件事沒有做好的情況下不要出門。這這七件事就是指人們生活最為緊密相連生活必須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這七件事和人們的生活的關係最為密切。 宋朝吳自牧《夢粱錄·鯗鋪》中曾記載過“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說人要是出門必須要做好和處理好以上這些事情,才能安心出門。避免出門後再為家庭瑣事煩憂,這裡所說的“七”,也可以指的是生活中最密切的事情。

八不還家:古人多重視禮教,倡導人們要潔身自愛,在為人處世時候要準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古代做人的八條準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要告訴人們在外面生活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按這個八個字的傳統行為準則去做事去做人,如果有違反了這八個字的行為,那麼證明做人做事還存在很多缺陷,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好的話,那就沒有臉回家了。

短短的八個字,就把古代人的行為準則和優良傳統做出了定義,我們不得不感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哪個年代就可以總結出很多優良的傳統供人們去學習和指導生活做事,這些道理在我們現代仍然適用,對現代的生活和做人處事仍具有指導意義。

農村人說的“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是什麼意思?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跟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生活,農村依然是保留原滋原味最接近祖先的地方。尤其是婚喪嫁娶習俗上,每個地區的特色各不相同,從漢中大地,到西北邊境,在到中原地區各有不同,但是在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還家”上,還是有共同的理解的,被奉為經典的俗語,咱們肯定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要挖出深層的理解,也就是更接近老祖先的意思。

咱們都知道生活中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數一數正好是七個,難道是巧合嗎?跟“七不出門”的七一樣多。

確實如此,這不是巧合,你想想,這七個字代表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咱們都是食人間煙火的,誰也離不開這七件東西的生活。也就是說這七個東西安排不妥當,就不要出門了,就好像連基本的生活都照顧不了,怎麼能安心出門,或者去遠行呢?你認同嗎這個解釋嗎?

“八不還家”呢,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也延伸出更多的意義。像義、禮、信、廉、恥、孝、悌、忠等八個代表性的字,也暗合“八不還家”。意思是出門在外,要恪守做人的道德底線。雖然不要求每個人都能治國平天下,但是基本的道德操守還是要做好的。

古人也是用“不還家”在警醒每個人,只有在外面光明磊落了,才能昂首挺胸的像個大寫的人,才能回故鄉。不然故鄉就不歡迎你,不願意讓你回來。

您贊同我理解的意思嗎?歡迎您說出自己的理解,一起學習一下。


最三農


在農村,一直以來都有著非常多的風俗講究需要遵守,但是這些風習在經過千百年的時間的洗禮之後,很多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而發展成為了另一種說法。在農村人們講究“七不出門,八不還家”,咱們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語裡面描述的規矩講究,在以前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的意思:這句話說的是大年初七和大年初八兩天的貴,大年初七不能離家,大年初八在外的人不宜返鄉回家。人們認為這兩天做這兩種事情時非常不吉利的,容易發生不好的事情。可是這種迷信的說法並不是這句話原有的意思!

古時的意思:其實所謂的“七不出,八不歸”,指的是在人們外出的時候,家裡必須要有七件事要辦理妥帖才能沒有後顧之憂,這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種日常所需。因為在以前外出的都是家裡的主心骨,大多是男人,所以對於家裡的事情要做好萬全的考慮才能安心。而“八”則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做人的基本準則。只有在外面正當做人,遵守禮義廉恥,才能有臉面回家,不然就算回到家鄉也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所以在古時,人們會用“七不出,八不歸”這句話來教育後人做事要心思縝密,做好萬全的考慮。做人要行的端,做得正!

駿景——殷


駿景農業


關於“七不出門,八不還家”這個俗語,曾經寫了篇關於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的頭條文章,意思是一樣的。這裡簡要的再說一下具體意思,僅供參考:一、為何會“七不出門”?

這句話並不是指的日期“逢七不出”。而是指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

在過去這都是每個家庭生活所需的必需品,一般也是家裡的主心骨要操辦的七件事。

所以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應該先把家裡的安排周到了,然後再出門辦事。二、為何會“八不還家”?

這句話跟上面一樣,也不是指的日期“逢八不回”。而是指的“禮義廉恥忠孝信悌”這八件事。

由於咱們國家是傳統的禮儀之邦,對於這八件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很多人的做事做人準則,如果有一項沒有做好的話,是沒臉回家的,也對不起列祖列宗的!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土家族的“七不出門,八不歸,九九出門”等說法。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以免跑題了,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