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銜接好新初一

“中學時代,黃金時代,繫著紅領巾邁進校門……”中學的確是很多學生的黃金時代,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黃金時代很容易成為人生的灰色時代。教育專家指出,小升初銜接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把握好監護讓你的角色,幫助孩子銜接好新初一,邁過六道坎。

初中老師都這樣說,第一,孩子的能力重要,態度習慣更重要;第二,孩子的分數重要,實踐更重要;第三,與孩子的交流重要,交流方式更重要;第四,孩子發展一元重要,多元智能更重要;第五,孩子的勤奮重要,方法比勤奮更重要;第六,孩子的學校重要,家庭氛圍更重要;第七,孩子學會知識重要,會學習更重要;第八,家長工作重要,教育孩子更重要。

一 鼓勵學生當幹部

工作實踐的鍛鍊使孩子性格開朗、明白事理,學會與人交往,長大更有出息,所以家長要支持孩子在學校挑點工作擔子,不要因為害怕“影響孩子學習”、“容易得罪人”,而阻止孩子當幹部。鼓勵孩子參加第二課堂的學習活動,這些可開拓學生視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二 小學升入初中後要適應變化

進入初中,首先面臨的是學習內容的變化。在小學,學習科目少,學習任務不太重。進入中學,課程增多,學習任務加重。語文、數學、政治、外語、歷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幾門,而且難度增大,學科內容的普通常識性越來越少,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與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卻越來越強,因此剛進中學的學生,既感到新鮮又感到不適應。

其次是學習方法的變化。隨著學科多樣和深刻化,中學生比小學生要求更有自覺性、獨立性和主動性。中學的任課老師多,每位老師教的學生多,一會兒一門課,一會兒一個老師,而且各個老師的教法不一樣。他們不可能採取像打籃球那樣“人盯人”的方法。中學老師比較重視啟發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強調“預習—— 聽課——複習——作業——總結”五個環節。孩子讀小學時,家長下班回家第一句話就是問孩子作業做好了嗎,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長也就放心了。這種課後只完成作業的學習方法,就不能滿足中學學習的要求了。

第三個是學習心理反應的變化。小學生多數能順利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對老師講課深信不疑,而中學生一方面對老師的要求重視、信賴,另一方面他們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強了,也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條”。

在初中階段孩子的生理也發生變化。小學時,孩子身體發育一般。進中學後,絕大多數孩子身體發育日趨成熟,處在人生的第二個生長髮育高峰期。他們的認識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整個個性特徵發生急劇變化。

第五個是集體關係的變化。與小學相比,中學生的集體關係及其在集體中的地位也有許多不同。在學校和班級集體裡,班主任不再像小學階段那樣照顧得具體而細緻,實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課老師。這樣,讓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時間多了。學生幹部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三 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

十二三歲的孩子難免不貪玩,如果我們觀察一下這些貪玩的同學,就會發現在他們自己支配的時間裡,所進行的活動全憑興趣,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

加強學習計劃性的最好辦法是制訂學習計劃。督促、指導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幫助孩子學會給自己提出目標,並能按目標要求選擇方法和途徑,以便使他們在比小學艱鉅、複雜的學習任務面前不是無所適從,而是比較主動。如按時完成作業方面,不管老師檢查不檢查,按計劃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欠賬”。在複習方面,力爭牢固掌握。當他們按計劃做好時,家長應予以總結表揚。還沒做好時,要幫助找原因,鼓勵他努力按計劃去做。久而久之,按計劃學習的習慣就形成了,自學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時要鼓勵孩子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鄧荊培說,學校裡曾經有一位同學,開始學習吃力,作業和考試時錯題多。後來老師建議該生專門搞了個“錯題本”。家長進行監督,作業、考試卷發下後,逢有打“×”的錯題,該生總是認真思考,總結錯的原因,找出正確答案,把自己做錯的題目更正後集結在一起,從中找出規律,彌補了知識上的缺陷。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該生遇到困難不是急躁慌亂,不是迴避,而是迎著困難上,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通過一學期努力,該生的錯題越來越少,成績迅速提高了。

四 幫助孩子“學會學習”

指導孩子學會遵循學習規律,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科學學習方法。學好功課不能單靠拼體力、磨時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有一個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優秀學生談學習體會時說:“我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後’。即先預習,後聽課;先複習,後作業;先思考,後請教。”先預習,能知道每課、每單元都有哪些具體要求,重點是什麼,這樣心中就有數,然後帶著問題去聽老師講課。這樣就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做作業前,先看書,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回憶一遍,弄懂了再做作業。遇到難題,先盡能力思考,再向老師請教。這樣做效果很好。

還有一位同學在談到自己如何學習時是這樣說的:“善於思考,特別是在困難面前思考,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記住了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有位數學老師問同學們從1到100的數字相加的答案,有的同學將100個數字依次相加,有的同學則將首數和尾數相加再乘以50,迅速得出5050的正確答案,這就是講了方法,動了腦筋。”

五 和孩子談話“四不談”、“五注意”

孩子不聽話是父母最頭疼的事,但是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這往往是因為家長教育不當,沒有把握談話的藝術,與孩子的批評性談話,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須把握時機,做到“四不談”、“五注意”。

“四不談”是指:(1)吃飯時不談;(2)孩子在氣頭上,頭腦不冷靜不談;(3)有外人在場不談;(4)家長心情不好不談。

“五注意”是指:(1)要注意經常與孩子談話,不要等出了問題,有人告狀時再談;( 2)要注意及時與孩子談話,不要錯過了教育的時機;(3)注意分析問題要全面,不要迫使孩子接受不公平的批評;(4)批評談話也要注意適當肯定做得好的,不要全盤否定;(5)注意談話時態度和藹,不要聲色俱厲,也不要不痛不癢。適當的挫折教育要有,適當的打罵也不是不可以,但打罵過後還是要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