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弟」的窘境,說明父母「低層次的思維」比百草枯還毒

“殺魚弟”的窘境,說明父母“低層次的思維”比百草枯還毒

“殺魚弟”的生活窘境,說明父母“低層次的思維”比百草枯還毒(黑白先生)

最近很火的一個新聞,蘇州17歲的小孟與家人發生爭執,一氣之下服了百草枯,好在經過14天的治療,小孟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這個事之所以讓大家關注,是因為這個小孟,曾經是8年前爆紅網絡的“殺魚弟”:2010年,一段視頻瘋傳——小孟在自家魚攤殺魚,手法嫻熟,眼神犀利,被網友戲稱為殺魚弟。來買魚的人越來越多,其父將店更名為“殺魚弟水產”。

“殺魚弟”的窘境,說明父母“低層次的思維”比百草枯還毒

社會很有意思,有人火了就會從地底下冒出大批好心人。比如冰花男孩,比如犀利哥,比如殺魚弟又是上電視又是捐款必不可少。就這樣,原本輟學的小孟又重新回到了課堂。可是沒過多久,其父又讓他回來殺魚。

鄰居透露,小孟的父親常打罵孩子,最嚴重的一次,打得小孟差點摘除眼球。小孟的媽媽稱,孩子大了後,早已不太打他了,可輟學回家後,封閉的圈子,小孟幾乎沒什麼朋友可以疏解,到了17歲叛逆期,和父母的爭吵越來越多…自殺的原因:就是小孟不知道父親給客戶降價2毛與對方發生爭執,父親便兇了兒子幾句,沒想到兒子“一氣之下喝了藥”。

這個世界有很多不稱職的父母,高興的時候,把我們捧起來當小祖宗對待,不高興我們就變成了小貓小狗,打罵教訓我們。從小就沒有教會我們什麼是真正的人格!這就是低層次的思維教育。

比如,殺魚弟的家庭,他的母親生了6個孩子,為了賣魚養家,6個孩子大多都在魚桶裡帶大。談及殺魚弟的成長,其母親還說:殺魚弟長大了,我們卻沒有去和他溝通。

日子那麼窮,為什麼還要生那麼多,其實這本身就是對不住孩子,殺魚弟生在這樣的家庭是不幸的,即使殺魚弟沒有自殺,他童年的陰影也會伴隨終生,痛苦不堪。像殺魚弟這樣的父母是不配擁有撫養權的。

低層次思維的父母,生孩子無非三個動機:1、幫我耕田;2、為我生孫子;3、給我養老。所以,孩子在出生時的那一刻起就已註定,在泥坑裡,越掙扎陷的越深。他們把生兒育女當成任務完成,把自己的低層次思維強加給自己的孩子,一句“我是為你好”,就可以把孩子的夢想踩成狗屎,就可以把孩子當成賺錢的工具,而且父母的絲毫不覺得內疚,還說:無論你幸福不幸福,你都欠我的,你都需要無條件孝敬我、對我千依百順。

高層次思維父母,一定是有眼界,是大規模,大格局,大胸懷,大視野。他們懂得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堅強的人格和知書達理的氣質。低層次思維父母,一定是算計,詆譭,忌妒、自以為是,缺乏格局,誠信,不講規則,沒有原則,唯利是圖,過河拆橋,相互拆臺、彼此鄙視……真相就是這樣:

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百分之八十都是由你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決定的。(光是遺傳就佔了組成你人格的百分之六十,加上你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你童年的影響,會直接影響你人格的養成,三觀的形成,即使長大了也很難改變。

曾經跟一位做記者的朋友聊天,她採訪過許多生活在社會低層,痛苦不堪而又無力擺脫困境的體力勞動者,記者朋友隨口說了句:“你們不想改變生活嗎,為什麼不用業餘的時間學點兒技能呢?”

得到的回答卻是:“你以為他們都能跟我們一樣朝九晚五帶雙休,上班就是坐在電腦前分析一下數據回個郵件做個PPT?讓你幹體力活八個小時,看你下班後還有沒有精力學習!”

記者朋友的幾句話,讓我很感概,窮的循環:做機械性的低收入工作,為了賺更多錢,加長工作時間。結果,沒有時間學習、提升。稍有時間,就沉浸在娛樂活動裡難以自拔。

窮人,總是在忙,沒有時間學習。富人,總是在學習,那學習什麼呢?學習怎麼讓自己空閒,然後讓窮人忙。窮人如果不改變思維方式,會窮一輩子!不是有時間才學,是因為沒有時間,所以才要學習!

在我看來,對社會不滿抱怨,大多都是低層次思維的人,其實社會本來就不公平。別人在努力奮鬥的時候,你卻在自由的隨心所欲。如果你們的結局一樣,那才叫真的不公平。 看一張圖:

“殺魚弟”的窘境,說明父母“低層次的思維”比百草枯還毒

這張圖說明的是,選擇大於環境:

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選擇決定了一個人的境界的高度。選擇了之後,就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了。做人在先,做事在後。做人:堅定的信念、平和的心態、健康的情緒、正確的行為。做事: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技術的掌握、豐富的經驗積累、全面的知識結構。

文章最後再談談殺魚弟:

“殺魚弟”的窘境,說明父母“低層次的思維”比百草枯還毒

小孟喝了百草枯,其實和父親爭執只是自殺的導火索,更重要的原因是小孟的父母都生了病。由於常年辛苦,積勞成疾,父親孟成患上了腰間盤突出和關節炎,母親王鳳也在今年查出了腎炎。母親說,“這給了兒子太大壓力”,“他自己幹得也急,急啊,也是沒辦法”。我就問問,去一次醫院的費用,殺魚弟要賣多少魚才能掙回來呢?順口溜說得好,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小病一頭牛,大病一棟樓....我想說的是,希望國家更多關注弱勢群體,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光看經濟水平和物質生產力水平如何,更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