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遠遊武威郡

遙望姑藏城

車馬相交錯

歌歡日縱橫

——高懸在武威文廟中的這首詩,將我們對武威的感受了描寫的淋漓盡致!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2018年7月19日,絲路尋蹤實踐隊的十四位成員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武威,走下火車隊員們就被武威恢弘而又富有文化氣息的火車站吸引了,歷史賦予這座城市的厚重感“呼之欲出”。同學們在放行李準備留念之時,遇到了海南大學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大家說我們頗有“同在異鄉為異客”之感。懷著對這座城武威的敬仰和崇拜之情,我們向著他的“心臟”進軍。剛進入武威隊員們就被道路兩旁的植物吸引了,經過詢問原來是“國槐”,市民告訴我們文廟的國槐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同學們忍不住感慨,果然是歷史文化名城,連一顆普普通通的樹都有半個世紀的歷史。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武威古稱涼州、姑藏,絲綢之路上的交通重鎮,根據方豪先生《中西交通史》所言“漢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中國在政治上之設施,乃更進一步,設置酒泉、武威二郡,並派軍隊屯戍”。而在甘肅省圖書館時,我們有幸找到了民國二十三年的甘肅歷史文獻,這份意外收穫,讓隊員們倍感喜悅。所以文章下文所引即為甘肅省圖書館所藏曆史檔案,根據民國時期張維所寫《甘肅通志》中所載:

春秋戰國之末,月氏居今甘涼,烏孫居敦煌,祁連間後具為匈奴所逐而有其地,秦之盛也,盡得。黃河以東置北地、隴西二郡。項氏立三秦國,二郡入雍,王章邯。漢擊雍滅之地入,於漢武帝擊匈奴開河西四郡,又取白馬氐地置武都郡,復分置安定、天水,始置涼州刺史。昭帝析置金城,於是涼州所部凡郡十縣百三十四,而陰平道屬廣漢郡,陽周、襄洛屬上郡,此三縣今雖隸隴,當時未為涼屬也。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由於民國時期古籍未有斷句,筆者根據理解進行斷句並將原文附上,如果有不妥,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涼州的由來在史籍中都有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主要與當時中央對西域的重視有關!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涼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先後被大月氏、匈奴、西夏等少數民族控制)使得涼州成為多元文化、宗教等的匯聚地,雖歷經歷兩千年的歷史風霜,仍然傲立。

今日之涼州,下轄三縣一區(天祝縣、古浪縣、民勤縣以及涼州區),面積不大卻精彩紛呈。7月20日,絲路尋蹤社會實踐隊,在涼州充分感受到了這座歷史文化名稱的名不虛傳。在涼州區不大的位置隊員們步行先後參觀了雷臺漢墓、(而墓葬上方是雷神殿,屬於道教聖地)、鳩摩羅什寺(佛教)、文廟(孔廟)三個景點,在不大的涼州區隊員們親身感受到了儒、釋、道文化、宗教的高度融合,特別是當講解員告知我們文廟的歷史的時候,隊員們深深感受到儒家文化對武威地區長久不衰的影響力,一塊塊的牌匾向我們講述了武威人才輩出的歷史。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燈塔行動|三下鄉·文化交相印,滿城國槐香

武威,刻有“涼州”兩字的城樓矗立於筆直的街道中,行人在城樓下穿梭,有沒有聽懂“他”給我們講的故事呢?

來源: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外國語學院團委

文字:邢佳佳

排版:劉志立

攝影:劉志立 鍾崇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