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蘭迪—謐境中的詩意修行;巴塞利茲—分裂中的自由個性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莫蘭迪靜物畫中所浸透的靜謐質樸之韻,在西方各種美術流派中獨樹一幟,他的畫面中綽約流淌的詩意、色彩微漸的東方禪意,正如他修道士般的生活一樣,將人的思緒帶至空靈悠遠~

莫蘭迪的精神世界表達於靜物之中,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汝窯天青釉的至純,宋畫極簡墨色的致遠,以及宋代文人品茗論道的致情。宋代的簡約與高雅,可謂中國文人的最高審美,這與莫蘭迪所帶給我們心靈的觸動不無謀和。東西方文化的至高審美都達到高度的融合:即人類社會的理智與思索,詩意與情懷。

品味莫蘭迪,應如同登高品茗一般的心致,帶著一份文人的淡泊雅緻,遊離於畫布,進而,出入於畫境…

謐境中的詩意修行——莫蘭迪《花卉》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藝術家 喬治·莫蘭迪

二十世紀上半葉,一派風潮湧現、激進躁動的現代主義運動景觀在歐洲藝壇輪番上演,應接不暇,卻似乎從來都與莫蘭迪毫無關係。當藝術家們紛紛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實驗視覺革命的諸多可能性時,莫蘭迪卻遠離任何一個畫派,“蝸居”於狹小的畫室中,心無旁騖地選擇與靜物和畫布對話;當意大利的藝術世界從一戰前“未來主義”所頌揚的機器時代,到四、五十年代“社會現實主義”試圖成為意大利藝術獨特風格,再到戰後“意大利3C”和“貧窮藝術”等藝術取向頻繁轉向的時候,莫蘭迪卻性格孤僻,特立獨行,除了夏天到亞平寧山上的小鎮格里查納避暑之外,莫蘭迪甚至從未離開過故鄉博洛尼亞。正像澳大利亞著名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所在《絕對批評:關於藝術和藝術家的評論》一書中所說,“莫蘭迪歷經一切而不為所動,人在哪兒就待在哪兒,眼睛依然看著他那張擺著蒙滿灰塵瓶子的不起眼的桌子。”

於是,莫蘭迪的藝術彷佛從來都與“自己”有關,而無外乎“他人”。如果說在他的藝術中,存在“他者”的話,那麼,可能也只能是他所面對的、作為對象的“客體”。 1890年,莫蘭迪生於意大利博洛尼亞的一個家境相當殷實的中產階級家庭。提及博洛尼亞,人們首先便會想到十九世紀時世界首個美術學院在這座小鎮上的衍生,而相應產生的還有對於歐洲古典主義的秉持和繼承,對此,莫蘭迪也深受薰染。17歲進入博洛尼亞美術學院學習的莫蘭迪在接受正統古典造型訓練的同時,也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探索,以微妙的“冥想”式靜物畫稱著於世。應該說,莫蘭迪個人風格的初見成形最早是從塞尚處獲取靈感的,他於筆下看似平靜的風景畫和靜物畫中,意圖挖掘物象本身所固有的特質和力量,繼而又將立體主義的形式美學糅合於其中,以平面與空間的集合,直線與曲線的交叉,富有節奏而和諧的色彩氣質鋪陳於畫布之上;直到在1917年之後,莫蘭迪開啟了形而上風格的靜物畫創作,將靜止的對象客體置換於非現實卻又純粹簡單的幻境之中,於是,在看似極為日常平淡的物品背後,是“此在”與“非此在”的“融並”,也是“真實”與“非真實”的“聚合”。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喬治·莫蘭迪 ( 1890-1964 ) 花卉

1943 年作

布面油畫

25.5 × 30.5 cm

簽名:Morandi 1943

出版

《Morandi: I fiori》圖版No.10 & P34 Magazzini delle Sale di Palazzo Pubblico 1991年版

《Tre poeti per Morandi》封面 & P8-9 M. Luzi, F. Loi & J.-M. Folon著 1996年版

《Morandi e la luce del Mediterraneo》 P23 Castello Aragonese 1996年版

《Giorgio Morandi: Oggetti e stati d'animo》圖版No.VIII.2 & P85 Palazzo Martinengo 1997年版

《喬治·莫蘭迪:花和風景》圖版No.28 東京都庭園美術館 1998年版

《Morandi: opere catalogate tra il 1985 e il2000》 P29 M.Pasquali著 2000年版

《Incontri al Museo Morandi: Opere indeposito per il》 P33 莫蘭迪博物館 2000年版

《Giorgio Morandi: I Fiori》封面 & P31 努奧羅省藝術博物館 2001年版

展覽

1990-1991年 Morandi: I fiori Magazzini delle Sale diPalazzo Pubblico / 意大利

1996年 Morandi e la luce del Mediterraneo CastelloAragonese / 意大利

1996-1997年 Giorgio Morandi: Oggetti e stati d'animoPalazzo Martinengo / 西班牙

1998年喬治·莫蘭迪:花和風景東京都庭園美術館 / 日本

1998-1999年喬治·莫蘭迪:花和風景光和綠色美術館 / 日本

1998-2007年莫蘭迪博物館 / 意大利

2000年 Incontri al Museo Morandi: Opere indeposito per il 莫蘭迪博物館 / 意大利

2001年 Giorgio Morandi: I Fiori 努奧羅省藝術博物館 / 意大利

來源

意大利私人收藏

時任藏家1943年左右直接得於藝術家

倫敦佳士得2007年10月15日 Lot.212

RMB 3,000,000 - 6,000,000

創作於1943年的作品《花卉》屬於莫蘭迪典型靜物畫風格中極為典雅的視覺模板。與他那些反覆排列、形狀單純的瓶瓶罐罐相比,《花卉》中所呈現的是一幅清淡有味、優雅俊秀的別緻畫面。畫中,莫蘭迪刻意在畫面的四邊空間中裸露出純粹的亞麻畫布材質,從而為作品鋪墊下素雅別緻而異常平淡的整體氣氛,隨後又在此基礎上隨意塗抹出邊緣不規整的淺褐色背景,瀰漫出沉靜的氣質。於是,在一切歸於平靜的畫面之上,莫蘭迪在看似經由反覆修改的筆觸之下,描繪出樸素原始的花瓶與正在靜謐綻放的淡粉色花朵。在此,儘管所面對的物象是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花卉靜物,卻藉助於簡練的線條和大塊的平塗,在藝術家的精雕細琢之下,顯現出一種類似於紀念碑式的崇高感,而於被柔和的整體色調之下,又上演著深綠色枝葉與粉色花卉之間的視覺衝突,以及粉色花卉與粉褐色陶瓶之間的彼此呼應。因此,在莫蘭迪的藝術世界中,既是自然的縮影,也是花花世界的再造,而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的便是莫蘭迪的“內觀世界”。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花卉》局部

在莫蘭迪的筆下,所沉澱下的不再是所面對的客體的表面真實,而是“人”與“物”交織錯觀的內在本質。他以簡約的造型,樸實無華的色彩,力求探尋出“雙重的生命”所在,一重為“物象的本有存在”,一重為“超乎於物象的精神景觀”。在他的畫中,從未承載過二十世紀本應該有的、無止境的焦慮、恐懼、不安和煩躁,而是一切都歸附於寧靜的、永恆的世界,靜靜地向觀者展現出最平凡的“物”和最不平凡的“內在”。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喬治·莫蘭迪 《靜物》

蘇富比米蘭 2012 年秋拍 成交價:EUR 420,750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喬治·巴塞利茲 ( B.1938 ) 無題

2006 年作

水彩、鋼筆、紙本水墨

66.5 × 51.5 cm

簽名:Baselitz 06

RMB 300,000 - 600,000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作品背面

客體沒有表達任何東西。繪畫並不是達到目的手段。相反的,繪畫本身是自發的。如同我告訴自己:在這個情況下,我必須用上所有東西,也就是繪畫用的客體——比方說景物、肖像、裸體人像——然後上下顛倒著畫。這是把客體代表之物完全解放的最好方式。

——喬治·巴塞利茲

作為德國“新表現主義”赫赫有名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喬治·巴塞利茲發展出一種頗具表現性的人物畫風格,重現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巴塞利茲對繪畫的純粹圖像因素感興趣,有意忽視敘事性和象徵性。1938年生於德國的巴塞利茲,1958年20歲時穿越柏林牆從東德到了西德。1964年,他開始畫笨拙粗魯的農民、牧人和獵人。1965年,他發展出一種頗具表現性的人物畫風格,將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在被焚燬的德國土地和風景上重現出來。後來,巴塞利茲對繪畫的純粹圖像因素感興趣,而有意忽視敘事性和象徵性。

1960年代中期,巴塞利茲首先用“分裂”實驗作畫。他開始改變主題,畫處於混亂世界中的人形。他經常畫上下倒置的人體,在這樣的畫中,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似乎顛倒了。這一風格也成為他的典型風格。他利用形態工具,以反映他所認知傷痕累累、支離破碎的戰後德國;在1969年,他更進一步將他的繪畫顛倒翻轉,“淨空”所有可供參考的內容。三十年之後,他對這個過程的想法是他“出生到一個毀壞的次序、毀壞的景觀、毀壞的人們、及毀壞的社會之中。而我不想重新建立次序:我已經見識過所謂的次序。”從1969年開始,巴塞利茲說:“我想繪畫對象不再具有固有的重要性,所以我選擇沒有意義的東西……繪畫客體不表達任何東西,繪畫不是達到一個目的的手段,相反,繪畫是自發的”。

《無題》創作於巴塞利茲技法嫻熟時期,藝術家挑戰了藝術上最受尊敬的繪畫類型之一,因為上下顛倒,我們一開始時很難看出這些形狀:大塊的片狀、線條、以及白、藍、黑色相間的“三色”和諧的審美表達──蒼勁有力筆觸下的顏料向下滴淌,猶如想用地心引力證明這件作品就是以這個方向繪製而成──看起來比較接近威廉.德.庫寧或是弗朗茲.克林因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然而巴塞利茲不同於其他新表現主義畫家在於他堅持強調作品的形式特徵---即繪畫作品的個性。從巴塞利茲筆觸的明亮的大合唱中,形體是慢慢的逐漸浮現,而當這些形體顯現之後,我們卻無法確定它到底表示什麼。《無題》延續了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創作態度,進而創造出形態與顏色的驚人相互作用。在此同時,它也徹底顛覆我們與作品的關係及接收的訊息。巴塞利茲創作手法與傳統最唱反調之一的就是他仍然非常熱衷於他的使命,也就是強迫我們開啟全新視野。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喬治·巴塞利茲《靜物》 160×130cm 佳士得香港2018年春拍Lot0058 成交價HKD10,000,000

莫兰迪—谧境中的诗意修行;巴塞利兹—分裂中的自由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