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都有哪些新內容?

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

在探究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時,民粹派認為是政治決定著經濟而不是反過來。民粹派說只有財富的生產才完全受經濟規律支配,而分配則以政治為轉移。列寧批判了這種荒謬的觀點,政治權力、政治制度作為建立在生產關係之上的上層建築,它本身是生產關係的產物,不是政治決定經濟,而是經濟決定政治。從經濟中異化出政治再反過來作用於經濟,變成一種相互作用。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造成人們生產關係的變化,剩餘產品的增多,改變著人們的分配關係,這種分配的改變又進而產生了反映分配的各種政治制度、意識形態。

列寧尤其反對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成經濟唯物主義的說法,列寧說:“我們的哲學家說,子女生產是非經濟因素。可是您究竟在馬克思或恩格斯的什麼著作中讀到他們一定是在談經濟唯物主義呢?他們在說明自己的世界觀時,只是把它叫作唯物主義而已。”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就沒有說過經濟決定一切,歷史唯物主義也根本就不是經濟唯物主義。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致約·布洛赫的信中就申明:“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

可惜如此明顯的聲明卻不為某些近視眼的思想家察覺,例如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卡爾馬克思篇》中說:“在馬克思看來,推進力其實是人對物質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產方式。這樣,馬克思的唯物論實際上成了經濟學。”羅素怕是也沒搞明白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或者他把伯恩斯坦那一套修正的經濟決定論當成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都有哪些新內容?

列寧的歷史決定論

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列寧也有論述,而且這些論述被那些詰難決定論的反列寧主義者無視了。列寧說:“關於決定論和道德觀念之間的衝突、歷史必然性和個人作用之間的衝突的思想,正是主觀哲學家喜愛的話題之一。”現代的主觀哲學家波普爾之流喜歡用道德觀念、個人的作用來抨擊和反對決定論,否認歷史有必然性和決定性因素存在。

列寧說:“決定論思想確認人的行為的必然性,屏棄所謂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話,但絲毫不消滅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對人的行動的評價。恰巧相反,只有根據決定論的觀點,才能作出嚴格正確的評價,而不致把什麼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同樣,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

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並不是宿命論,歷史唯物主義承認認識發展具有決定性、必然性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而不是唯心主義者鼓吹的意志自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決定性作用絲毫不損害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絲毫不否認上層建築在歷史發展中的積極意義。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構造體系的訣竅,而是研究歷史的行動指南。

歷史唯物主義先是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存在的條件,研究經濟基礎,然後再設法從經濟基礎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說經濟決定一切、經濟因素是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這種觀點是對歷史唯物主義決定論的公開歪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本身也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上層建築的一定程度上會相對地脫離經濟基礎,按自己的本性來發展。

上層建築要符合經濟基礎,只有在符合經濟基礎的時候它才能與經濟社會沿著同一方向運動,發展得較為順暢和迅速;如果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運行方向相反,或者干預經濟基礎的既定運行方向,那麼會使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損害,而上層建築本身要麼是走向崩潰,要麼是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不要自作聰明,妄圖做經濟社會的老師,相反經濟社會會通過各種現實情況來告訴上層建築該如何行動——一切從現實出發,制定符合現實的政策。

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

這就是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關係,上層建築是從經濟基礎中產生出來受經濟基礎制約同時又反過來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有相對獨立性。例如法典和國家權力作為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存在獨立性和反作用。法典對經濟社會的反作用既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總經濟狀況的表現,又體現在對經濟社會內部和諧的表現。這就使法典必然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矛盾的出現而進行修訂。如果不修訂,這種反作用就會阻礙經濟社會,從而使法典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歷史上的多次變法已經證明了這個規律。

哲學意識形態相對於經濟基礎也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是以思想材料為前提的。經濟對哲學思想的作用範圍,被限制在提供思想材料之上。經濟越繁榮,人們所能收集和獲得先驅們的思想材料就會越豐富,從而形成學術繁榮。但哲學並不完全依賴於思想材料,甚至可以說思想材料還是次要的東西,思想材料對哲學思想的作用是間接的作用。能夠直接作用於哲學思想的是現實的上層建築,是政治、道德和法律所構成的現實生活,哲學是這些上層建築的反映。因此,經濟對哲學的作用是間接。在經濟落後的地方照樣能有先進的、繁榮的學術思想局面,在經濟發達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低迷、死氣沉沉的氛圍。例如,歷史上很多經濟極端混亂的時代,由於政治法律氛圍較為寬鬆,因而其所直接作用的哲學思想、學術風氣就顯得十分的繁榮;而某些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因為政治壓迫、言論管制和思想控制,便使哲學凋敝、思想枯竭,學術萎靡。從這方面來看,決定論又何曾扼殺了人的自由創造?

決定論反對的是資產階級思想家腦中幻想的那種不受必然性限制、不受制約的抽象意志自由,這種意志自由的謊話只在響亮的哲學口號中才動聽,放到現實中就會灰飛煙滅。

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都有哪些新內容?

歷史必然性

對於歷史發展必然性的問題,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也給予了辯證的解釋。首先,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不是一種盲目的衝動性活動,而是有目的、有自我意識的活動。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歷史條件下,在現代既定的生產力下來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其次,人類創造歷史的過程又是一種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矛盾統一過程,個人的意志是明確的,但集體的意志又是模糊的。在各種勞動的合力中,人類創造出了自己的歷史,這種歷史結果具有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特點,是偶然性與必然性交匯的產物。或者說是必然性隱藏在偶然性中作用得出的結果。歷史的偶然性不是漫無目的、盲目的偶然性,而是沿著必然性的直線條,上下起伏波動。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必然性特點否定了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嗎?消滅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對人的行動了嗎?完全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從不否定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而且不曾否定偉大歷史人物的積極作用。偉大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表現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為偉大人物創造了位置,至於由誰來爭得這個位置,則表現為一種偶然性。某個人物通過自身的奮鬥或運氣的眷顧,從無數的競爭者中獲勝,獲得了這個位置,從而享有聲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這是合理的。但我們必須明白,不是這個偉大的人物創造了這個位置,而是他爭取到了這個本來就存在的位置,如果沒有他,照樣會有其他人來佔有這個位置。我們能說一隻偉大的球隊奪取了冠軍,但我們不能說冠軍的位置是這隻偉大的球隊創造的。歷史同樣如此,它不是偉大人物創造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為偉大人物創造了位置。

歷史反映論

反映論是列寧主義用來對付歷史唯心主義的武器,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揭露馬赫主義者波格丹諾夫試圖歪曲歷史唯物主義的作法。波格丹諾夫說:“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按這兩個詞的確切的含義來說,是同一的。”對此,列寧反駁說:“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不是同一的,這正如一般存在和一般意識不是同一的一樣。”

波格丹諾夫說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在詞語上是同一的,無非是把“政治”和“政治學”,“倫理”和“倫理學”,“教育”和“教育學”混合在了一起;列寧指出他們不能同一,就如同物理現象不是物理學,化學現象不是化學一樣,“政治”也並不是“政治學”,“倫理”不是“倫理學”。

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都有哪些新內容?

因此,列寧說:“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這就是馬克思的學說。反映可能是對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確的複寫,可是如果說它們是同一的,那就荒謬了。”列寧認為社會意識必然是反映社會存在的,但社會存在卻未必能夠被社會意識所完全反映。在一些負責的社會形態中,人們的在交往時候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形成什麼樣的社會關係,這些社會關係又是按照什麼樣的規律發展。例如麵包師傅生活在商品市場的社會關係中,但他並不因此就能意識到自己所處在的這個社會關係網是什麼樣子,它是如何發展。因此,說社會意識跟社會存在同一,社會意識一定能完整、正確地反映社會存在,這是不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