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古玉失傳工藝遊絲毛雕的發展歷程

遊絲毛雕是古工制玉的一大技法,由於此一工藝技法已經失傳,歷來研究者眾多、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介紹的文章學問深廣莫測,把一個客觀存在的古工技法弄的神秘兮兮、甚至各家說法大相徑庭,讓習學者如墜雲裡霧裡,興沖沖進去、茫然然出來,除了反覆念讀各類諸如“變幻生動、精細嚴謹、極盡奇巧”之類的無限讚美虛幻之詞外,莫知遊絲所指究竟是何種工藝,一頭霧水,有些研究的配圖還會把人帶歪十萬八千里,回頭還得到處拜專家、老師學藝。

(一)遊絲毛雕工藝其實就是須毛紋的主體表現形式

“遊絲毛雕”,又稱作“遊絲刻”“牛毛雕”“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等,是指玉工以一類細若遊絲的陰刻線表現玉器紋飾特徵的治玉技法。目前所知對“遊絲毛雕”描述最早見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14《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高氏觀摩精細、所述入微、盡得其妙,應系把玩過實物後的經驗之談。近世藏家提及“遊絲毛雕”多以高說為“母本”比附實物作人云亦云觀,而少見勘驗漢玉實物標本對上說作全面檢討者。

往下就是各類研究了,引經據典、博引旁證……

太過學究了就難免暈乎,眩暈不僅僅是“三高”帶來的後遺症。不如直接上圖吧(圖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2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3

這就是遊絲毛雕的典型工藝:圖1-1人紋玉璜頭髮的工藝是遊絲毛雕,圖1-2龍首須毛的工藝是遊絲毛雕,圖1-3西漢玉熊鬚毛的工藝是遊絲毛雕。規模密集的遊絲毛雕給人以“震撼”感覺的視覺效果(如圖1-1)。

(二)此毛非彼毛莫被帶往溝裡跑

遊絲是陰線工藝的性狀——細若遊絲,一定是細陰線,而且是密集細陰線,毛雕是古玉刻畫的部件——表現人的發、須或者動物的須、毛紋。遊絲毛雕是特指鬚毛紋的主體表現形式。

曾經見過有專著性的文章介紹:遊絲毛雕的特徵,指陰線的溝槽底部常見不規則毛碴、毛道,所以稱為毛雕。初學階段曾經反覆觀摩求索“毛碴、毛道”特徵,經年而不得其要。揣摩再三,恍然大悟:即使寬陰線、坡刀也僅僅是觀察其砂痕軌跡,最細之陰線已經細若遊絲如何反其道觀摩其“毛道”特徵?這應該是“專”到望文生義裡去了。大量觀摩發現:遊絲毛雕之“毛”特指刻劃人之“發、須”或者動物“須、毛”部件的特別工藝,絕非陰線槽底之“毛碴、毛道”之意。此毛非彼毛,被帶溝裡了,交了學費廢了學,眩暈。

(三)遊絲毛雕的多重表現形式

遊絲毛雕工藝的主旨是表現人、動物鬚毛紋,但不侷限於此,凡細而密集的紋飾都可以引申為毛雕的工藝範疇,也就是說遊絲毛雕除鬚毛紋的主體表現形式外,還有延伸的多重表現形式,包括:禽獸頭部五官輪廓線、肢體屈曲部及羽翼,人物的髮式、服飾、佩件,流雲紋、捲雲紋、變體獸面紋、變體幾何紋,束絲紋、花枝紋、網紋、短平行斜線紋及細微文字的刻劃等。

(四)遊絲毛雕漢代最盛但非漢所獨有——遊絲毛雕的發展歷程

關於遊絲毛雕興起、盛行時期,目前比較普遍流行的說法認為遊絲毛雕始於西漢中期以後、系漢玉特有的線刻技法,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遊絲毛雕工藝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的發展歷程。

遊絲毛雕的淵源應該是良渚文化的神秘陰刻線(圖2):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2

大約到商代末期,遊絲毛雕工藝已經初步成型(圖3),這是商代墓劉臺子M6出土的白玉鸚鵡,其頭飾上的紋飾就是成型的遊絲毛雕工藝。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3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3-1

西周時期遊絲工藝在發展過程中(圖4),劉臺子M124出土的西周昭穆時期的白玉神獸,其獸脊背上的密集鬣毛紋也是用震撼的遊絲毛雕來表現。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4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4-1

到春秋戰國時期,遊絲毛雕工藝已然成熟並且被廣泛使用(圖5),工之精細被描述為“可以達到隨心所欲、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是不為過的。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5-1:河南省博物館藏春秋獸面紋玉飾長7.1寬7.5釐米,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5-1-1獸面紋玉飾局部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5-2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5-2-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5-3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5-4

兩漢是中國玉器文化的一個高峰,也是遊絲毛雕工藝最為盛行的時期。但是漢以後,這項工藝並未消失,而是在繼續傳承過程中,只是因其他工藝形式的不斷創新,遊絲毛雕不再是工藝主流。

唐宋時期的遊絲毛雕工藝已經缺乏前代的那種給人以視覺震撼的感覺(圖6),但其工藝仍不失為精緻。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6-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6-2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6-3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6-3-1

元代遊絲毛雕工藝依然精緻細膩(圖7)。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7

明代玉器上依然頻現遊絲毛雕的影蹤(圖8)。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8-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8-2

(五)失傳的工藝

對於雕刻遊絲毛雕陰線使用的工具的判斷,目前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此類細若髮絲的陰線是用高硬度的尖狀器——所謂的“昆吾刀”刻劃出來的,此說認為玉作砣具不可能雕琢出如此細淺流暢的陰線紋,況且當時也沒有如此輕薄細小、刃口鋒利的砣具。另一種觀點認為“遊絲毛雕”陰線是用極小的勾砣雕琢出來的,原因是玉料硬度大,古代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高硬度尖細器刻劃工具,況且如不借助砣具刻劃,僅憑手持高硬度尖狀器亦無法刻劃出如此精緻圓熟的淺細線。都有道理又都沒道理,只有一樣是肯定的:古老的遊絲毛雕工藝已經確確實實失傳了。

不要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萬思也不得其解。無論細砣還是削鐵如泥的“昆吾刀”,手工是如何控制掌握如此精準的?

(六)遊絲毛雕只能碰上電腦仿

這就是了,手工沒法精準控制但電腦有的是辦法,所以現代電腦仿的“遊絲毛雕”登場了(圖9,參見《古玉識趣(28):真仿識玉一點通(3)細識電腦工

》)。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9

不要以為辨識電腦工很簡單,未必。這樣的電腦仿(圖10)可是用來作為普及古“遊絲毛雕”知識的教材噢…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0-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0-1-1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0-2

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 圖說古工遊絲描

圖10-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