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此,你怎麼看?

把你寵壞


為國生娃,體現了中國目前生育率低的不爭事實。

“低生育潮”的背後,除了教育難、看病難、買房難三座大山的壓力之外,伴隨著1960年代的人開始進入退休年齡,第一波的生育潮變成了現在80後、90後的“養老潮”,“低生育潮”與“養老潮”兩相疊加,或許正是年輕人想生而不敢生的根本原因:

一、中國生育率低於預期,專家建議徹底放開

中國的生育率從2012年開始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在計劃生育之前,中國的每年出生人口最高峰將近3000萬,到如今的1600萬,降幅將近50%,而且生育率也從之前的2.4下降至1.5(接近多數發達國家水平),而大家都知道,很多發達國家都開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基本穩定,甚至出現負增長。

在這樣背景下,政府開始鼓勵生育二孩,先是取消了生育落戶限制,2016年全面開放二胎,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生育率也僅2016年小幅上揚後又下降),於是,很多專家呼籲要儘快徹底放開生育政策,“為國生娃”被提上報媒頭條。

二、生育率不斷創下新低的原因

多數人表示“生的起,養不起”,在中國,養一個孩子實在是太貴了。這或許就是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

1、教育問題。教育學位資源的緊張,已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高額的教育費用支出更讓人沒了慾望,有人做過測算,從給一個孩子出生到大學畢業,在基本的生活費用和教育方面,預計要投入的費用在60-200萬之間。

2、醫療保障問題。現在國家的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夠發達,看病難、看病貴是有目共睹,很多人感嘆生的起、病不起。

3、住房問題。日益高漲的房價是很多人不敢生的直接導火索。有網友表示,住房的按揭已經讓自己的生活標準一夜回到解放前,哪裡還有錢敢生孩子呀?

有網友戲稱: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藥。

還有網友甚至表示:生個二胎,政府給分房子不?

其實,除了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的壓力之外,隨著60年代第一波生育潮的人逐漸進入退休年齡,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已經開始顯現,低生育率與養老潮的疊加,當代年輕人可能正經歷歷史上壓力最大的一次考驗。

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即使政府出臺相關支持、補貼的政策,中國的生育率依然很難有本質上的提升。


買房二三事


計劃生育、優生優育不僅是涉及千萬個家庭的家事,更是關乎國家人口平衡戰略的國事。


球人都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從五十年代的六億人民盡舜堯,到七十年代的八億人口……(至今已十四億)。再地大物博也架不住這迅猛的人口增長,很多指標都到了可耐受的上限。如必保的十八億畝耕地也屢遭踩紅線。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作為國策對平抑人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各種社會保障體系趨向完善,人們的壽命也逐年延長。雙低(岀生率低、死亡率低)帶來的另外問題也凸顯出來。

年青生產力在逐年減少,(這一時期的獨生子女正處於青壯年期),未富先老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按65歲以上老人佔比的國際標準,我國2O0O年已達老齡化社會(7%);2O27年將達老齡社會(14%);2047年將達超老齡社會(21%)。中國傳統觀念,居家養老為多,年青夫婦婦養八老的現象很可能出現。

故2O15年1O月國家放寬了二胎政策。還以為很快迎來生育高峰。兩三年過去了,並未看到原來的預期。這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對其原因加以分析:

一,快速的發展,各方面與國際早已接軌,年青一代的觀念與上一代老輩人存在很大差異。多子多福,傳宗接代在他們看來,並無多大關係。快樂生活好每一天,盡情享受屬於自已的那片新天地才是重要的。在一二線的大中城市興起了單身族和丁克家庭。

二,中國的人口城鎮化已近6O%,對於上班族的年青夫婦,一個子女的撫養支出己累得精疲力盡。再增加一個,從懷孕到岀生、到中大學,到成家,這百萬以上的負擔讓他們難以承受。

三,國家可出臺政策預以扶持,社會、民間公益團體也可出手相助,加大人口關係國家大局的宣傳,或許能逐步解決不想生、不敢生的問題。


晚亭與落霞同暉


民日報作為黨媒,作為黨的喉舌,發出這樣的文章,說明黨和國家的決策層早就在關注這個問題了,同時也說明,人口問題真正地到來了。生娃被提高到國事的高度了。

現在社會生育主力應該是八零後,九零後,而恰恰不巧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恰恰是我國計劃生育最為激進最為嚴厲的時期,這兩代人肯定親耳聽過或者親眼見過執行計劃生育的凌厲手段。 所以這篇文章一出來,多少使一些人感到有些解氣。一些過激者不免冷嘲熱諷。



可是,是否有人認真的客觀思考過,為什麼八十年,九十年代是計劃生育最嚴格的時候,為什麼現在要放開二胎?

八十年代開始,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得到了嚴厲的執行。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數據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了。

中國曆年人口總數統計

2017年\t13.86億 (1,386,395,000)

2016年\t13.79億 (1,378,665,000)

2005年\t13.04億 (1,303,720,000

) 2004年\t12.96億 (1,296,075,000)

2003年\t12.88億 (1,288,400,000)

2002年\t12.8億 (1,280,400,000

) 2001年\t12.72億 (1,271,850,000)

2000年\t12.63億 (1,262,645,000)

1999

1995年\t12.05億 (1,204,855,000)

1994年\t11.92億 (1,191,835,000)

1993年\t11.78億 (1,178,440,000)

1992年\t11.65億 (1,164,970,000)

1991年\t11.51億 (1,150,780,000)

1990年\t11.35億 (1,135,185,000)

1989年\t11.19億 (1,118,650,000)

1988年\t11.02億 (1,101,630,000)

1987年\t10.84億 (1,084,035,000)

1986年\t10.67億 (1,066,790,000)

1985年\t10.51億 (1,051,040,000)

1984年\t10.37億 (1,036,825,000)

1983年\t10.23億 (1,023,310,000)

1982年\t10.09億 (1,008,630,000)

1981年\t9.94億 (993,885,000)

1980年\t9.81億(981,235,000)

1979年\t9.69億 (969,005,000)

1978年\t9.56億 956,165,000)

1977年\t9.43億 (943,455,000)

1976年\t9.31億 (930,685,000)

1975年\t9.16億 (916,395,000)

1974年\t9.0億(900,350,000)

1973年\t8.82億 (881,940,000)

1972年\t8.62億 (862,030,000)

1971年\t8.41億 (841,105,000)

1970年\t8.18億 (818,315,000)

1969年\t7.96億 (796,025,000)

1968年\t7.75億(774,510,000)

1967年\t7.55億 (754,550,000)

1966年\t7.35億(735,400,000)

1965年\t7.15億(715,185,000)

1964年\t6.98億 (698,355,000)

1963年\t6.82億(682,335,000)

1962年\t6.66億 (665,770,000)

1961年\t6.6億(660,330,000)

1960年\t6.67億 (667,070,000)

1959年\t6.55億 (654,954,856

看到了沒有,從1959年起,大概每五年,中國人口增長一個億,一年新增人口,就相當於一箇中型國家的人口,這不得不令人驚恐。國家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才開始搞改革開放,在生產力和國民生產總值還沒有極大提高,耕地面積,水資源,石油天燃氣資源和其他生產生活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為國家長治久安計,提出計劃生育政策。這是時代的必然。

少生,優生這一句上世紀的口號,經過上個世紀大力宣傳,已經深入人心。所形成的歷史慣性,接合今天的高房價,生娃的高教育成本,以及人們更加註重自身的生活品質,直接導致了近年來的出生率不斷下降。 由於過低的生育率會帶來其他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以人民日報未雨綢繆,才把這個問題提高到國事這一高度。

當然生不生全憑個人意原,但這一中國社會從來沒有過的現象至少說明幾個問題

一、國家發展了,進步了,我們再也不是哪個貧窮落後的中國。縱觀全世界,生育低的,都是發達國家。比如日本,美國,俄羅斯等,生育率高的都是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比如非洲國家,拉美國家。

二、我國並不缺人口,就現在將近十四億的人口規模,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雖然我們資源並沒有增加,但國家的生產力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率極大增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國家財富迅速累積。 所以國家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放開生育。國家不但能夠解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生存生活問題,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更有品質,這是一份大國自信。

三、人民日報把生娃的事提高到國事的高度,那就意味著,生娃的養育成本國家將和你一起分擔。事實上,國家從2006年起,就實行了全國兒童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現在很多地方還推出了生育補貼政策。 或許,你還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過的事。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好的時代。這一切都有賴於國家進步,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靈通玉石


《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這充分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的人口生育率越來越低,而且問題還挺嚴重了。

199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2.1%,而到了200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就斷崖式降到了1.4%的超低水平,2017年進一步降到了1.24%(世界平均水平為2.5%)!

短短十年時間我們就實現了從高出生率國家到低出生率國家的轉變!而這個過程一般國家需要50年!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計劃生育、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

計劃生育的影響

以前計劃生育那叫一個嚴啊,超生的扒屋牽牛,甚至去引產引流:

現在嘗道惡果了。因為人口生育率低下,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用完,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大……

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成本與壓力劇增

現在的生活成本如何大家也都知道。

不是一座房子掏空一個人所有積蓄的問題,而是要用“六個錢包”去買房子:

觀念的改變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生育意願真的很低,和上一代人以及上上代人的觀念是完全發生了改變,晚婚晚育,甚至不想生育。

有調查顯示,育齡女性生育意願的數據如下:63.39%的人只有一個小孩,29.39%的育齡女性一個小孩都沒有,有兩個以上小孩的只有6.65%

為國生娃,你願意嗎?

要我,還是不願意,過好自己的才是最重要!


馮起升


人民日報提出的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這種提法真的是很親民。說的也很實在。只是現在的房子和錢,都是太難掙了,而且生一個孩子的成本也是太高。你想補課費,孩子衣穿住行,哪樣沒有攀比,那樣沒有壓力。作為父母的誰也不想把孩子丟在起跑線上。誰都想為國家為自己的家庭培養出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孩子,好人才。可是如果要兩個孩子的話。就等於增加了一輩子成本。本來現在的生活壓力就大,如果是再加上一個孩子的話,承受的壓力就更大了。這種壓力不可能只是父母的。而且還是爺爺奶奶,姥姥的。這種思想負擔真的是很沉重的。既然人民日報能把家提在前面。我想那麼我們的社會是不是能。把我們的後顧之憂先解決了。那就是孩子上學全免費,放學回家沒有補課費。一日兩餐在學校吃。校服免費的。小孩兒生病看病都是社會承擔。只要這幾樣的話,我想要二胎的人就會。積極響應號召的。



伊春美食美客


事件起因

8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用整版的篇幅談二孩政策:讓人們敢生願生"二孩",並發表社評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呼籲保證鼓勵生育政策的落地。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特有標誌。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

但三十年過去了,隨著人口的下降,老年化的加劇,“獨生子女政策”開始被“放開全面二胎”取代。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頒佈,恰逢“金猴年”,人口在那一年確實有個小高峰。

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比“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的“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人數分別多出142萬人和79萬人。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減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數量下降較多。

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有所減少,因一孩出生數量下降較多。從這句話裡我們是否能夠嗅出現在的人們連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生了,更甭談二胎。

所以,2018年,一些省份開始紛紛出臺相應的鼓勵“二胎生育政策”。遼寧省率先推出鼓勵生育二孩的福利政策,緊接著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紛紛推出鼓勵生育二孩政策。如湖北鼓勵延長產假至6個月、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懷孕期和幼兒小於3歲的女職工自主靈活的選擇工作具體時間和地點等;天津對符合二孩政策的職工增加30天生育津貼;新疆等地直接以現金補貼形式給予鼓勵。

而這些所謂的政策,只會加重企業對適齡婦女用人的歧視。對企業來講,這幾個月的產假,是找個人替代工作還是增加其他員工的工作量?而對女性來講,休幾個月的產假再回去上班,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是否還能跟得上企業的步伐?這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會出現一些企業在面試的時候會問女性“你有沒有男朋友?”“你打算什麼時候結婚?”“能不能保證兩年內不要孩子”或者直接表明“你回去生了孩子後再來吧!”而女性在懷孕生子後再重返職場,也會出現不適應工作節奏,與社會脫節的現象。

現在我國應處於低生育意願—高生育成本時代,不願生不敢生現象比比皆是。在鼓勵人們敢生願生“二孩”,呼籲它是家事也是國事的同時,不要偏施政策。如果想要保持人口穩定和諧,就應全方位構建一個人口友好、生育友好、兒童友好、家庭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統一的政策、制度和社會價值體系。而不要再跟八十年代“獨生子女國策”一樣,一刀切,強制人們只能生一個,偷偷懷的不管幾個月一律送進醫院打掉,更有甚者採取“連坐”措施,一人懷孕,全族遭殃。而獨生子女費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笑話。

八爪媽咪,2歲男孩的媽媽。同你一起分享育兒的故事,也跟你一起探討孩子成長的話題。

八爪媽咪



前些天看見了這篇文章,說真的,不知是什麼心情。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原標題是《讓人們敢生願生“二姓”》,說的是二胎政策遇冷,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生育政策要落實而非畫餅充飢。

作為一名70後,在當初二胎政策出臺後內心糾結得一塌糊塗,可最後從多方面考慮還是不得不放棄了想法。甚至有時不理智地感覺國家欠我們60、70後一個說法。

一個政策的出臺,特別是人口這樣的大政策的出臺,關係重大,謹慎且時間漫長可以理解,但不知道政策制訂者當初有沒有預料到二胎政策的遇冷,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遇冷?

其實為什麼二胎政策為什麼會遇冷,連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都能知道原因。有些地方即使是中產階級奮鬥了一輩生也買不了一個落腳地,讀個幼兒園動輒幾萬的學費,一個孩子培養下來,幾十萬、幾百萬下去,還不知結果怎麼樣。有多少人是不願生二胎,我看更多的是不敢生二胎。


說生姓是家事,更是國事,一點都不為過,曾經看到一篇人口報道,說到2050年我國人口預計六億,當時看著十萬個不相信,現在真的有些相信了。試想一下如果變成現實,不是人口本身,到時將會是怎樣嚴峻的社會形勢,將會有怎樣的社會問題。

生姓肯定首先是家事,但靠一些鼓勵的政策肯定是解決不了二胎政策遇冷的問題。讓人們敢生、也生得起姓卻只能是國事。

更多教育觀點、教學經驗、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敬請關注“輕風教育”。


輕風教育




你意識到人口危機了嗎?

其實中國人口問題已經岌岌可危了

最近一直在關注中國人口相關問題,以前一直覺得中國只是養老金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現在猛然間才發現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相關問題論如下,也算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計劃生育是延遲太久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6》發佈的2015年全國1%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2015年的總生育率只有1.05,也就是說平均一對夫妻只會生1.05個孩子,這個數據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換句話說,中國的生育率低於世界其他199個國家和地區的。

然而,2015年11月15號,國家衛計委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確依然覺得中國實際的總生育率介於1.5和1.6之間。

其實我真的就是想說呵呵。也就是通過楊司長的覺得,當年花費不菲的調查漏掉了1/3的新生兒。順便說一句,人口正常更替的生育率應該是2.2,具體的自己可以想想。



第二,中國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危機。

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的13.26%,並且還在不斷的增加。而全國0到14歲的少兒所佔總人口的比例卻不斷下降,五年下降了6.29個百分點,達到了16.6的新低。

根據聯合國制定的標準,一個社會老年人比例超過10%就屬於老齡化,0到14歲的少兒比例在15%和18%就屬於嚴重少子化,15%就屬於超少子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了。



第三,中國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這幾件事情可以聯想到相關危機。

一是上海的養老金缺口在近年已經達到千億;二是養老金在前幾年一直探討如何入市和增加收益;三是計劃生育喊的等你老了,國家來養你的口號已經是空號了;四是退休年齡已經延遲五年至65歲了。

反應的非常明顯,就是養老金不夠了,只能通過各種政策防止缺口一再擴大。

另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在計劃生育前,中國的出生人口達到近二十年的巔峰,其中1990年出生新生兒最多,為2500萬左右。而以後的1991年到如今,新生兒一直徘徊在1500萬到1600萬之間,也就是說1990年的人在2015年左右,到了生育年紀,而他們的孩子只有1500萬,換句話說就是這1500萬人要去養著2500萬人,國家的養老金已經不夠用了,而且20年之後養老金政策怎麼樣更不知曉。



中國的人口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到了重視的地步了,涉及的問題非常之多,以後慢慢分享。


職場一休


人民日報發出呼籲:“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對此,你怎麼看?

關於生娃的事情,難怪有人要說,從計生到催生的轉變,是不是太快了?

看來,一是人口老齡化越發明顯;二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們生育觀念和行為的影響,越發明顯。

對於生娃的事情,呼籲也好,倡議也好,獎勵也好,還得從人們的基本需求入手,緩解人們的工作、生活焦慮。

一是工作方面的焦慮。不能因為生娃,影響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她們對於事業有了更新的認識與需求。還有夫妻因為照顧孩子,而牽扯的精力,也需要加以解決。

二是生活方面的焦慮。生活無非就是收入、住房、醫療、教育等基本需要,不讓年輕人有太多焦慮。

三是未來預期的焦慮。也就是對於自己事業發展、生活狀況等,能不能更穩定,能不能有保障?曾經有位在城裡工作、安家多年的中年人都說,現在最為擔心的就是家在農村的老父母突然生病,他都不知道如何應付這場危機,自己有沒有這個經濟能力。


碧翰烽


生娃首先是家事,其次才是國事。這事個人利益必須要高於集體利益。

那麼生娃首先就得自己願意,這裡包括情感因素,經濟因素等各種考量。

尤其是在我們國家,老百姓對教育極其重視,競爭也非常激勵,負擔非常重,沒有第二條路可選。

這張圖是全國中小學生興趣類校外培訓參與率。

可以很明顯看到中國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校外投入負擔已經是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你不投入,那麼你的孩子未來的人生成長就會面臨較大劣勢,這是普遍現象。這早已不是那個好好學習就能天天向上的時代,而是比拼投入的時代。

再就是房價,現在的房價高的嚇人,你的孩子長大之後,如果去異地發展,房子就會是剛需,哪怕你在老家一堆房子,你還是要幫助他在工作地買房。這個壓力也不是一星半點。

中國在教育和住房兩大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老百姓自然看得到,孩子自然也不願意生。

全世界所有國家不是靠喊口號,喊什麼家事國事就能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這是遵循最樸素的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跟不上,說什麼都是蒼白無力的。生育率,必須要拿出真金白銀投入,打消人們的顧慮才可以。這不是從道德層面,大喊口號,就能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