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廉價」消費火了起來 二線消費股業績與股價「齊飛」

一口吃著康師傅牛肉麵,一口喝著醇厚綿香的二鍋頭,一邊還刷著手機上著拼多多。這個夏天,一股別樣的消費風潮湧起,“廉價”消費火了起來。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當茅臺、五糧液和幾個龍頭家電這些曾經的白馬股股價表現平平的同時,商品價格低廉的康師傅、涪陵榨菜和生產二鍋頭的順鑫農業因業績與股價“齊飛”而備受關注。

一方面,消費升級如火如荼地進行,另一方面,更多地追求物美價廉的“逆消費升級”現象頻頻出現,尤其體現在生活消費品領域。

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逆消費升級”,一個不可忽略的現實是,低價質優的商品需求不斷擴大,那些曾經不起眼的傳統商品正在重新崛起,而圍繞更廣泛消費需求生產物美價廉商品的業態正在成為資本的新寵。

二線消費股

業績與股價“齊飛”

從機構的配置來看,2017年以來公募基金在消費行業的配置比例也持續上升,一位看好消費行業的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似乎整個行業都在押寶消費,在餐飲旅遊、食品飲料行業甚至還超配。

前幾年業績股價負面新聞頻出,被譽為中國快消品代表的康師傅似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在2016年6月股價跌至6港元的低位。但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其股價一路走高,一年時間股價翻了一番,最高時逼近20港元的高位,市值逼近千億。即使在今年6月滬深港指數都大幅下挫之時,康師傅的股價仍保持逆勢上揚。

康師傅發佈的今年一季度報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3個月內康師傅實現營業收入150.37億元,與去年同比上漲5.91%。受惠於收益同比成長,毛利率同比改善,2018年第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上漲50.58%至7.15億。其中,方便麵與飲品業務的增長為其帶來了較大的貢獻。

作為同方便面類似的生活必需品代表,涪陵榨菜的股價也同樣受到關注。從2017年7月開始,涪陵榨菜的股價一路爬升,從彼時的11元左右,攀升至近期最高點30元左右。涪陵榨菜2018財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10.6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93億元上漲34.11%。歸屬上市股東的淨利潤為3.0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72億元大漲77.52%。

此外,近期名字看起來最不像白酒股的順鑫農業成為市場的焦點。截至目前,順鑫農業今年以來股價漲幅超過100%,創下歷史新高,其風頭蓋過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眾高端白酒品牌,成為推動今年白酒板塊繼續上漲的重要推力。據瞭解,順鑫農業是一家低端白酒生產商,主營業務是生產和銷售牛欄山二鍋頭。今年一季度,順鑫農業的淨利潤增幅達94.6%。而在今年的白酒板塊,漲幅第二名的是中低端白酒生產商今世緣,今年來股價漲幅也超過50%。

不難發現,今年以來,二線消費品股價表現明顯優於其他行業。白酒板塊漲幅領先,食品以及休閒服飾等大眾消費品相對抗跌,但去年漲幅領先的一線白酒、家電傢俱等白馬龍頭今年上半年卻表現平淡,有些跌幅還不小。從機構的配置來看,2017年以來公募基金在消費行業的配置比例也持續上升,一位看好消費行業的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似乎整個行業都在押寶消費,在餐飲旅遊、食品飲料行業甚至還超配。

消費升級

還是消費降級?

天圖資本合夥人魏國興認為,簡單的討論“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是個非此即彼的論斷,消費是不分升級還是降級的,只分是否合適。“消費的變遷和演化是中性的,不一定是往上走或者往下走,這種變化其實都是在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

始於2016年下半年的“消費升級”投資主題,在今年似乎遭遇到“滑鐵盧”,涪陵榨菜、二鍋頭等二線消費品股價上漲現象使得市場展開了有關消費升級與“降級”的激烈爭辯。

儘管半年多前,整個零售業都在轟轟烈烈地討論“新消費”、“新餐飲”和“新升級”,還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已達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消費領域因此將出現全面升級。但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卻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現15年來的最低值,低於年初時10%左右的預期值。

股市上投資者追捧低價商品、微信上廣泛討論消費降級現象,拼多多、名創優品、閒魚等都被用作消費降級的案例,難道消費降級真的來了嗎?深圳某研究機構研究消費市場的林女士認為,所謂消費升級其實是摒棄過去“貴即好”的消費觀念,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價,而是逐漸強調有調性和創新性的產品。如此來看,追求低價商品也就不能籠統定義為“消費降級”了。

在受訪人士看來,與其說這是消費降級,不如說這是消費分化,即追求低價商品和追求性價比高的商品,以及高端、個性化的網紅商品之間的分化。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分析榨菜暴漲現象時指出,其實從2017年以來,一直都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消費分化”趨勢。一邊被罵,一邊卻靠著底層民眾的追捧而上市的拼多多,就是“消費分化”的最好註解。

而在天圖資本合夥人魏國興看來,消費分化一直都存在。“中國是個分層社會,永遠都有高端和低端,兩者都有發展的機會;此外,追求低價或者性價比高的消費本來就不會消亡,儘管他們沒有品牌光環,但誰有更高的性價比誰就能獲得增長。”

簡單的討論“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是個非此即彼的論斷,消費是不分升級還是降級的,只分是否合適。“消費的變遷和演化是中性的,不一定是往上走或者往下走,這種變化其實都是在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

招商證券研究把這個階段出現的二線消費品大漲現象歸結為“逆消費升級”,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兩類人身上,一類是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追求低價,典型案例為拼多多;另一類是一二線城市居民追求高性價比,典型案例是名創優品和小米。但是兩類現象發生的原因不盡相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居民由於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且空餘時間多,故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較高,往往追求低價,互聯網的逐步滲透更是為其購物增添了又一渠道;而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居民追求高性價比,一方面來自房價對消費的擠出效應以及中產焦慮,另一方面來自社會文化的進步,越來越多人逐漸放棄略顯虛無的身份地位消費,重新審視零售本質,迴歸理性消費。

這一輪消費結構的分化絕非簡單的“升級與降級”,而是整體大消費崛起過程中內部結構的分化和輪動。

閱後點贊,腰纏萬貫,喜歡本文請動動你發財的小手指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